泰山文化包括哪些泰山文化景點有哪些

2021-05-25 18:06:07 字數 5955 閱讀 6675

1樓:瀧青芬傅雪

泰山,五嶽獨尊,雄居於華北大平原之上。

歷史記載,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

儲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9個半篆字是由秦丞相李斯書寫的,俗稱秦刻石,原本立於岱頂,碑文記述了秦始皇兼併天下後,登峰泰山,周覽東極的赫赫功業。

秦始皇在此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這叫做「封」,然後他又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兩教在泰山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道教在泰山是最為彰顯的文化現象,登山途中處處可見的幾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觀。

儒教仰仗著國教的地位,又有著孔子遠在泰山名揚海內外之前的歷史性登臨,再加之歷朝統治者對泰山無以復加的頂禮膜拜,才得以獲得了與道教分庭抗禮的平等地位。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2023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文化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從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紀結束,隨著大陸文化事業的復甦,泰山研究也開始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中老年學者在學術上日趨成熟,年輕一代嶄露頭角;這使得研究成果大量湧現,而且質量也有顯著提高。

舉凡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遊及自然科學諸領域,泰山各個層面的學術課題均被觸及。一些長期困擾學界的學術難關被一一攻克(其中人文研究中關於泰山封禪、宗教、石刻、文獻的研討與自然科學研究中關於紅門醉心石質的**,都在學術界深有影響),新方法、新史料迭見層出,泰山的學術影響明顯擴大。

2樓:匿名使用者

悠久的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蹟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臺、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

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幹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嶽》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巖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曆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宗教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陰建立了朗公寺和靈巖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

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巖寺極 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巖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 士隱居岱陰巖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鬥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

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建立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 霞祠影響最大。

泰山文化景點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後石塢:在泰山的背面,此處危巖峭壁,怪石突立,飾以蒼松翠柏,幽徑小溪,景緻尤具別趣,因此被稱

為泰山的"奧區",意思是這裡奧妙無窮,著名的景觀有八仙洞、天獨峰、玉女山、九龍崗、黃花洞、天空山

等。這裡又處處怪石,嶙峋如筍,因此又有「筍城」之稱。遊人順石階登上高臺,是摩空託雲的「天空

山」,又名「玉女山」,其巔平坦,俗叫「堯觀臺」,傳堯帝曾登此頂。山前有數畝平地,為元君廟舊址。

清代內為尼姑住持,又稱「姑姑子廟」。分東、西兩院。西院由正殿和配殿組成,正殿祀元君。還有西舍、

東舍,各有供奉,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彌勒殿」。

萬仙樓:走東路要經過一座萬仙樓,在紅門宮以北0.6公里的地方。舊時稱望仙樓,傳為泰山各神會聚之

處。此樓建造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2023年),原供祀王母,後來祀奉碧霞元君。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

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門洞之上刻「謝恩處」三字,傳說舊時帝王登山,地方**護駕於此,帝令回府,

群臣謝恩。另一種說法是香客朝山順利而歸,在此處叩謝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樓東側挺立古柏三株,人稱「三義柏」。萬仙樓盤山道西側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處是取「風」、「月」二字之字心組成,意謂

此處風月無邊,風景美不勝收。

旭日東昇: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里,人的視野在大地水準面上只有140公里,顯然看不到海山的

日出。可是由於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及光的折射作用,使海上日出在一定條件下能確實又能看到。

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眺望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桔紅。而天空的雲朵,

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欣開了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這種絕妙的時刻,並不是每位遊人都能遇

上。李白有詩:「海水落眼前,天光搖空碧」。宋代詞人梅聖俞則有「晨登日觀峰,海水**熔。浴出車輪

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

岱廟: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

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

方。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嵯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

岱廟建立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

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

類古建築有150餘間。主要建築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銅亭等。廟內古柏參

天,碑碣如林,文物薈萃,遊人絡繹不絕。

古代許多帝王都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秦始皇、秦二始、漢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

宋真宗、清康熙帝、幹隆帝等十二個帝王、帝后曾到過泰山。據說漢武帝7次到泰山,幹隆11次到泰山。泰山

自遠古起就有封禪活動,據《史記.封禪書》張守義正義:"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史記.封禪書》記載:"古者封泰山禪父者七十二家"。

岱廟(東嶽廟)是泰山的主廟,供奉東嶽大帝(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貴賤,為冥府眾鬼之主帥)。

岱廟是全國東嶽廟的主廟,也是我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面積96322平方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天貺殿: 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是岱廟中的主體建築,傳為宋代創構,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

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

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為重簷廡殿式,上覆黃琉璃瓦。殿前露臺高築,漢白玉雕

欄環繞,雲形望柱齊列。重簷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殿內祀泰山神,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

鎮」匾額。東、西、北牆壁上有《泰山神啟陛迴鑾圖》,東半部為啟陛,右邊為迴鑾,整個畫面計675個人的

形象,是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

遙參亭:舊稱草參亭,為岱廟前亭。古人祭泰山必先至此簡單參拜,爾後入廟祭祀。今院內舉辦了泰安民俗

展。亭院南北長66.2米,東西寬5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四周牆壁為紅色,二進院落,由山門、掖門、儀

門、正殿及配殿組成。

岱廟坊:出遙參亭北山門後,迎面有一座高聳的石坊,叫「岱廟坊」。該坊高12米,寬9.8米,進深3米,清康

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重樑四柱,通體浮雕,造型雄偉壯觀。四柱前後滾墩上雕有8介石獅。姿態各異,樑柱板上有龍鳳

禽獸浮雕。其雕工精細,是清代石雕建築難得的珍品。抱柱上有一聯「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

震,赫聲濯靈鎮東方」。為清朝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題。

銅亭、鐵塔:岱廟後院的東西兩側,有兩處惹人注目的古蹟,東為銅亭,西為鐵塔。

銅亭又名「金闕」,明萬曆四十一年鑄造,明末移於靈應宮,2023年遷入岱廟。亭為銅質,施以鑾金,長4.4

米, 寬3.4米中內祀元君銅像,其鑄造精緻,造型優美。

鐵塔在岱廟北門內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原在天書觀大門內,2023年移入岱廟,現只剩4級。其造型古樸,

雄偉。漢柏院:漢柏院位於岱廟配天門東,因院內有古柏五株而得名。相傳此古柏為漢武帝東封時親手所植。今龍

幹虯枝,蒼勁蔥鬱,雖已膚剝心枯,卻有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大景之一。岱廟碑刻

多集於此院,院記憶體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

植《飛龍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詩》等,均為書刻佳作。

岱宗坊:從岱廟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門。岱宗坊位於岱宗大街北側的紅門路南首,為

登泰山的起點。明隆慶年間始建,清雍正八年(2023年)重建。為四柱三門式石坊,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

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 ,有標誌導向作用。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2023年)

建立 ,清末毀。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遠,路東有王母池。王母池位於環山路東首,約開建於三國時代,舊稱「群玉

庵」,又稱「瑤池」,現存古建築主要為明清所建。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的詩句,唐

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座落在三層臺基之上,紅牆黑瓦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前院有正殿3間,殿

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其泉水清澈甘洌;後院為七真殿,殿內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四周濃廕庇日,為

消暑勝地。

紅門宮: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塊紅色岩石排列似門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代天啟元年所建。

廟分東西兩院,中間有「飛雲閣」相連。東為更衣亭,是舊時達官貴人更衣之所。西為元君廟,有正殿3間,

奉九蓮菩薩銅像,香火很盛。整組建築以飛雲閣為中心,建築古老,佈局緊湊。閣下有拱門,兩側有楹聯

「萬壑泉聲沉寶秀,千峰雪影護禪靈」。因此處清晨日出時通紅一片,故有「紅門燒日」之說。

鬥母宮:過紅門宮前進一程,即到鬥母宮。宮建立無考,明嘉靖年間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

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鬥姥宮,又稱妙香院。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臥龍翹首,俗稱臥龍槐。鬥母

宮是一組較大的道觀建築群。前有寄雲樓,雕樑畫棟,長廊回曲;中有鬥母殿,內奉鬥母女神;後有聽泉山

房,重巒疊翠,清泉醉人,確實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月佳地。

經石峪:出鬥母宮,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經石峪。這裡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隸書《金剛

經》全文,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

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讚:「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

其中,經石峪石刻、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被人們稱為"泰山三瑰寶"。

壺天閣:系明代建築,原名**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這裡西有九峰山,東有十峰嶺,北臨山

巒,四周擁翠接天,腳下僅一席之地,恰似壺中窺天。清崔映辰也曾題聯:「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雲入

翠微。」廷路又聯「登此山一半以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故閣名壺天,恰應了道家之說。

中天門:又名二天門,因其土色赤黃,又名「黃蜆嶺」。它正處泰山半腰,為泰山東、西路交匯處,盤

山公路終點,有索道直達山頂。

這裡有清代所建中天門石坊一座,大門上題有「中天門」三字。這裡是泰山主峰的屏障。仰望岱頂,蓮花峰

前危崖萬仞,南天門形如天闕;俯瞰山下,龍潭、虎山水庫綠如翡翠。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

門一側還有巨石,狀如虎臥,得名「伏虎石」。

泰山周圍有哪些景點,泰山周圍有哪些景點?

老縣衙 岱廟 紅門 一天門 南天門 十八盤 大觀峰 碧霞祠 專玉皇頂 桃花峪屬景區 天燭峰景區。泰山又名岱山 岱宗 岱嶽 東嶽 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綿亙於泰安 濟南 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 五嶽之首 五嶽之長 天下第一山 之稱。...

泰山有什麼景點,泰山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 關帝廟 一天門 孔子登臨處 紅門宮 萬仙樓 鬥母宮 經石峪 壺天閣 中天門 雲步橋 五鬆亭 望人鬆 對松山 夢仙龕 昇仙坊 十八盤等。泰山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

泰山有哪些景點

泰山又名岱山 岱宗 岱嶽 東嶽 泰嶽,位於山東省中部 泰山的景點有 岱廟 花樣年華景區 泰安老縣衙旅遊文化景區 泰安方特歡樂世界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等等。1.岱廟 岱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稱 東嶽廟 始建於漢代,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 祖先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