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2021-05-22 22:56:31 字數 4864 閱讀 4117

1樓:匿名使用者

寧願餓死,放不放棄的精神。

2樓:愛路路是我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與民族、國家緊密相聯的概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智慧的象徵和民族精神的結晶。其重要性不言而欲,而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同時如何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矛盾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楊柳青木板年畫在 2023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然而其保護現狀以及傳承發展也是令人擔憂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1、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基本特徵—文化是由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部分構成的。文化的文明進化是傳承和積累沉澱的結果,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亦然。其細緻周密的進步與循序漸進的過程,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傳遞及傳承,一是沉澱及積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或傳遞,是民眾對文化的自我選擇,也是民眾對文明的自主選擇,任何外力的干涉都是徒勞無功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千秋傳承,是在傳遞中增添新的因素和成分,這其中包括髮明、創新、揚棄和吸收(異文化的因素),從而形成積累『推動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顯現。非物質文化的產生和存在既與相關生產方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關,也與生產這種文化的土壤和背景——包括民族、地域的獨特生活方式、文化傳統、文化心理、審美原則、風俗習慣有關。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

3、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口頭文化遺產,具有廣泛性和共享性特點。我國因為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情況就更是如此。我們要特別關注中國多民族的歷史和現狀對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

許多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特定民族、特定地區、特定群體獨創或獨享的文化。例如,火把節、等習俗或藝術形式都是為多個族群所保有和傳承的。馬頭琴藝術、木卡姆傳統藝術等等同樣是我國有關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點是它的內在精髓沒有固定的物化形態。也就是說「非物質」性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特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非物質性,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

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與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民間傳說,戲曲藝術,禮儀節慶禁忌,民間手工藝術種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其中的一部分均沒有物質載體,沒有物質形態,不是以以一定的物質形態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中。通常它只作為一種知識、技能或是技藝,存在於非物質文化持有人的頭腦中,存在於不同的藝術表演之中,存在於各種民俗、節慶禮儀之中,存在於傳統工藝技能操作實踐之中等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形態完全不同,因為它是非物質的、無形的,這是它的質的確定性,也是我們觀察非物質文化遺產地餓出發點和歸宿。

5、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層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物質層面,這包括:

一、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本身就是物質的,比如:木板年畫、剪紙等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依靠物質層面來表達和呈現的。不管是口頭的民間文化與口頭藝術傳統,還是以身體的的行為、姿態、動作為表現形式和表現物件的文化和藝術,其載體都是人,沒有人就沒有口頭的民間文化與口頭藝術傳統,就沒有口頭和形體相綜合的藝術。

三、非物質文化與典籍文化相比,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各種體裁往往都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而作為思維的語言的外殼本身就是物質的,脫離了物質層面來談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是不科學的,不合乎實際的。

3樓:耿兆伍天祿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第二條 定 義

在本公約中: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群、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群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群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的國際人權檔案,各社群、群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擴充套件資料:

(二)按上述第(一)項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三)「保護」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這種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儲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特別是通過正規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

參考資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寧願餓死,放不放棄的精神。

5樓:繁華笙歌落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我國國家級名錄目前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及旅遊開發戰略分析報告前瞻》中分析指出,我國今後「非遺」專案的申報不僅在數量上應當有所控制,而且申報、立項程式應該多元化,**和社會大眾應該將非遺保護工作的核心從「重申報」轉為「更重保護」,從盲目追求上名錄、上專案,轉向更加科學地評估非遺保護的效果和可持續性。

從「重申報、輕保護」向「重申報、更重保護」發展,不僅有利於監管名錄專案,而且有利於保障處於農村、偏遠地區的傳承人的利益,扭轉他們對於非遺保護的冷漠態度,增強非遺保護的社會參與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通常所說的「傳統文化」更寬泛。它包括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進入現代社會,在市場經濟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遊牧)文明逐漸削弱,民眾生活方式嬗變,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失卻了生存的土壤。

一些有歷史、文化和科研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隨著傳承人逝去而消亡。

6樓:eva阿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

拓展資料

截至2023年,我國共有崑曲、古琴藝術等26個專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專案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專案最多的國家。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醜、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鑑。《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佈區。

京劇又稱京戲,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巨集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7樓:d小太陽

首先「非物質」,應該是無形的,沒有實體,不是真實的物質,比如美術、(梅花篆字)書法、**、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等。與物質文化遺產(像長城之類的建築)相對應。所以,這裡就把古董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否定了。

其次「文化」,更重要的是指一些能表現當地優秀文化,值得傳承給後人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人學習,重視和傳承,它就會消失。而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去可以破壞,它始終都會存在在那。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

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傳統手工藝。

8樓:山巔過客

既然理論你不明白,那麼就記住它的特性就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包括幾個方面: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另外,可以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文化遺產」是指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般理解即為它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重點在於「民族」二字。比如,中國的端午節等一些節日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濃厚的中華色彩。

而「非物質」就理解一般只通過人類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就行了,還是端午節這個例子,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由國人在特定日子的一些活動來傳承的。

這樣說,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非物質文化什麼意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那些非物質形態的,有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東西,如少林武術,文化習俗等。與 物質文化 相對。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 1 與自然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自然科學 宗教 藝術 哲學等 2 與社會環境相配合和適應而產生的,如語言 文字 風俗 ...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什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 指被各群體 團體 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 表演 表現形式 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 實物 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包括 皮影戲,剪紙,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節氣,鍼灸,書法,京劇,活字印刷術,清明節!非物質文化遺產 指被各群體 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 表演 表現形式 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 實物 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 包括 口頭傳說和表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