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2021-03-05 09:18:33 字數 6137 閱讀 2305

1樓:京城「老炮兒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親自敦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前兩次都沒有見到,但劉備誠懇的等到第三次終於請到諸葛亮出山,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2樓:憂傷的小

官渡之戰後,袁紹大敗而逃,原先投奔袁紹的劉備又轉而投奔了荊州刺史劉表。到了荊州之後,劉備的軍隊在兵力上得到了補充,就駐紮在了新野。劉備是一個擁有遠大政治抱負之人,他駐紮在新野之後,就開始四處尋找賢才,尋求能夠為自己出謀劃策之人。

此時,他手下有一位叫徐庶的謀士,向他推薦了一位很有才能的人。

這一天,徐庶對劉備說:「主公,襄陽城外20裡的隆中,有一位奇士叫諸葛亮。他很有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附近的人都稱他『臥龍先生』。

」劉備聽到有這樣的人才,非常高興,就決定親自前往隆中,去請諸葛亮。第二日,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來到了隆中臥龍崗,找到了諸葛亮居住的幾間茅草屋。劉備下馬親自去敲門,草屋內的一個小童出來開門,劉備就主動說出了自己的姓名,並說明來意。

小童聽完後說:「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門了!」劉備未能見到諸葛亮,只好打道回府。

幾日之後,劉備聽說諸葛亮回到了臥龍崗,就讓人準備車馬,再次前往。時值隆冬,寒風刺骨,劉備三人冒著風雪非常艱難地走到了臥龍崗。當他們來到茅草屋時,才知道諸葛亮又出門了,劉備只好又回到了新野。

回來後,劉備一心想著諸葛亮的事情,時常派人去打聽諸葛亮的行蹤。在得到可靠的訊息後,劉備三人第三次來到了隆中。這次去隆中,劉備為了表示敬意,在距離草屋還有很遠的距離時,就下馬步行前進。

當他們三人來到茅草屋時,諸葛亮正好在屋內睡覺,劉備不願意打擾諸葛亮,就讓關羽和張飛侯在草屋外面,自己一個人來到草屋前的臺階下,靜靜地等候諸葛亮。

諸葛亮睡醒之後看見劉備,被他的真誠所打動,就將劉備請到了草屋中。諸葛亮說:「現在曹操打敗了袁紹,擁有幾百萬的軍隊,他又藉著天子的名義,去號令天下。

這樣的對手,我們很難用武力和他對抗。孫權現在佔據了江東,那裡地勢險要、民心順從,在孫權身邊還有一批很有才能的人輔助他。這樣的人,我們也不能與他對抗。

但是,我們可以勸說他們結成聯盟!」緊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荊州和益州的形式,認為如果佔領益州和荊州,再聯合孫權,一旦機會成熟,就可以從荊州、益州發兵攻打曹操,到那時就可以建功立業了。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話,茅塞頓開,趕忙站起來說:「先生一席話,驚醒夢中人啊!」於是,再三拜請諸葛亮出山。

而諸葛亮也被劉備的真誠感動了,他決定不再在自己的茅屋中**天下,要出去幫忙劉備爭奪天下。因此,諸葛亮在受到了劉備三次邀請之後,終於跟著劉備一起踏上了一統天下的道路。

3樓:悅中之魁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顧茅廬《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

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 三顧茅廬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巨集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公元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巨集偉藍圖 。

5樓:匿名使用者

看了諸位所回答的,我只能說大家受《三國演義》太多影響了。

事實上,早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於是諸葛亮就北上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後,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後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麼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犛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

劉備手上拿著犛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麼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南——劉鎮南是誰?

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

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

劉備說,唉,我也發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麼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麼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麼荊州就強大了。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麼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呢?有,根據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

我們現在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麼《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後,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裡面也是這麼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註文裡面了,同時他發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於歷史學家檔案不同,就是他的資訊渠道不同,他的資訊**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衝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援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麼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裡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於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闆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闆,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隆中坐等劉備「三顧」呢?

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麼辦?所以劉嘯說,這等於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幹什麼呢?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闆,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闆,是一個老闆。那麼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現劉備應該比劉備發現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麼可能坐在隆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麼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麼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係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麼現在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麼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

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採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於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後,劉備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恍然大悟,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麼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後有三顧茅廬。

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後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麼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麼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於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後,第三次他才見著了。

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祕,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裡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裡,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麼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

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於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麼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就是說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並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麼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麼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後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係過於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麼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

46歲,那麼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過自己什麼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後來曹操那麼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總而言之,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麼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裡讀出了資訊,「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

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裡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諮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瞭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

因此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簡述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慌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 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

三顧茅廬的故事,三顧茅廬的故事梗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親自敦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興復漢室,前兩次都沒有見到,但劉備誠懇的等到第三次終於請到諸葛亮出山,就是 三顧茅廬 的故事。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 隆中對 1 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顧 拜訪...

三顧茅廬的故事速求三顧茅廬的故事100字速求!

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他們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