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

2021-04-01 02:31:36 字數 4510 閱讀 8719

1樓:答疑老度

譯文:你沒有看到這朵花的時候,你和花都在世界上普通地存在著,互不影響,當你看到這朵花時,它的顏色讓你一驚,而這朵花也因為你使得自己的顏色有所讓人知曉。

道理: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豔陽天。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樓:匿名使用者

陽明先生說「花不在你的心外」定然是對的,所以心內自有乾坤,花花草草不過是心內之物而已,因為自己念及此花,此花此時方有顏色,自己若不念,此花便與心同歸於寂,但是花如何開,花又如何寂滅,並不知曉。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當然是自開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擾動我心,卻是由我來決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電閃雷鳴、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遠是在桃花源、豔陽天。

這就是佛所說的「萬法唯心造」。心靈的一切問題,追到根子上,其實都只是心自己的問題。世間種種無論怎樣險惡,只要我心不動,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擴充套件資料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

「心即理」本來是陸九淵的命題,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他這樣說是強調社會上的倫理規範之基礎在於人心之至善。

從這個原則出發,他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瞭人心之「全體大用」。

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

這個知是「良知」。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在他看來,朱子的格物窮理說恰恰是析心與理為二的。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即理」的命題主要是為其修養論服務的。

致良知說是對陸九淵心即理思想的發展。王陽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義上的本體論的含義

朱子主張知先行後、行重知輕。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雖然繼續了朱子重行的傳統,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評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與理為二。

他說:「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說知行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由這個認識出發,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緊密相聯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說。

在當時社會上、在理學發展中的確有知而不行的情況存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時弊有糾偏的意義。但是他強調知行合一說不是僅僅針對時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說明「知行之本體」。

知行合一說強調道德意識本來就存在於人心中,這是道德的自覺性。

它也強調道德的實踐性,認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關於物件的知識,而是道德的實現。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認識論方面的意義,但它首先講的是道德修養,對於後者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沒有深入研究。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他說:「知是理之靈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

」人心能夠知曉行為的善惡,也能自覺地去為善,這就是本心的「明覺」,這是對程顥思想的發展。《傳習錄》中對人心的「虛靈明覺」有很多討論。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也討論了程顥提出的「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他指出,聖人有這個境界,因此他們看天下的人沒有內外遠近之分,均施之以仁愛之心。他進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聖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為有了私慾,所以反愛為仇。

在王陽明看來,仁不僅是修養要達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體。王陽明對仁的解釋偏重在道德修養方面。程顥所談的仁和張載的「合內外之道」一樣,兼有知識論的意義。

《傳習錄》中記載了為王學繼承人爭論不休的「四句教」。

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的本意是說,作為人心本體的至善是超經驗界的,它不是具體的善的行為。

有所為而為的善是手段,無所為而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間具體的善惡。

具體的善行只是無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發用流行。王陽明說人心之無善惡是要人們不要去執著具體的善行而認識本心。王陽明的學生錢德洪說,王陽明這樣說是針對那些「先有乎善者」的。

王陽明本人也說過:「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與黃誠甫》)四句教對人心本體的界說和理學開創人程顥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顥說:

「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王陽明說的無善無惡就是無心無情,沒有先入之見。有了這種心,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四句教顯然是針對才質高的人說的,一般的學生是摸不著頭腦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王陽明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晚年愛越城東南二十里之會稽山陽明洞,築室以居,自號陽明子,學者乃稱陽明先生。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並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哲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其代表作是以其語錄和論學書信為主要內容的《傳習錄》

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並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王陽明批評朱熹的修養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與至善。

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他對《大學》的解釋與朱熹迥異。朱子認為《大學》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學子通過認識外物最終明瞭人心之「全體大用」。

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認識了外物才有的。

這個知是「良知」。他說:「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遊南鎮,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散文家餘秋雨在《王陽明法書集》的序言中寫道:「倘若把中國歷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學家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陽明(守仁)的名字。由於他的哲學思想高超、警策、簡明,又由於他的人生經歷曲折、奇特、巨集富,他在中國文化領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許多哲學家無法比擬的。

「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到宋明理學,疊起一座高峰,比之漢唐繹學的理論思辯方面,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而陽明之學則是中國儒家的最後一個高峰,併成為近世啟蒙思想的先導。梁啟超稱王陽明「是一個豪傑之士」,是因為他在程朱理學籠罩一統天下,以極大的勇氣,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學說之與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論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他的新說,對當時社會,「像打一藥針一般,令人興奮」,「吐出很大光芒」。

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上面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看見花時,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但是,兩個人還是有所區別的:

貝克萊是要通過「存在即被感知」這句名言解決認識論問題,到最後,為了保證物的存在,貝克萊還不得不搬出了上帝來保證外物的存在。王陽明不同,其「心外無物」說的是意義問題,和維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近似。也就是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髮意義的源泉,不致「良知」,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女子時,在你心中那個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她,那美麗才會呈現於你眼前,於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先生說致良知,良知在於我們的本心,與龍場悟道一樣,你未見龍場之時,世界於你只是狹小的周圍一圈,當你來到深山自然之中,心會變得與自然一樣廣闊,便能窺見更多的真理。

此花學名是啥,請問此花的學名叫什麼?

地黃,別名 生地,懷慶地黃,小雞喝酒。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莖紫紅色。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葉脈在上面凹陷,花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花冠外紫紅色,內黃紫色,藥室矩圓形,蒴果卵形至長卵形,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於 神農本草經 依照炮...

花卉求此花的名字

cannonball tree玉蕊科 lecythidaceae 的一種軟木質高大喬木。學名為couroupita guianensis。原產於南美東北部,北美南部有栽培。果球形,直徑達20公分,木質,形似生鏽的炮彈,果肉厚,含多數種子,外殼堅硬,當地常用作器皿。葉卵形 長圓形或寬披針形,邊緣平滑或...

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的意思

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的意思是 一醉方休,群花競豔,誰也遜色於梅花呀。出處 漁家傲 雪裡已知春信至 宋 李清照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譯文 白雪皚皚,滿眼銀色世界。就在這銀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