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全詩來看漸失的前三段抒發了什麼後面一節發抒發了什麼

2021-04-09 07:44:29 字數 6048 閱讀 9038

1樓:冰楓魅影

1.詹天佑設計了線路。

2.2023年8月8日中國舉辦了世界矚目的奧運會。

3.我們因為香港迴歸祖國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4.把四級和都是換一下位置

3.我們愛我們的民族,只有把這種熱情投入到學習研究中,中國才有進步6.惜水、愛水、節水,從我做起。

7.余光中

8.時間順序

9.四節,母親,祖國

10.最近我讀了《荷塘月色》,我想把其中的(優美句子)推薦給我朋友,這篇文章寫的是《清華園中的荷塘再晚上的景色》。讓我映像深刻地史(荷塘中的荷花),因為(作者用優美的句子將它描寫非常逼真,動人)

2樓:水樹千惠

前三節抒發了作者的濃濃的思鄉之情,最後一節抒發了作者對海峽兩岸統一的盼望

3樓:葉廣源

1~3、對故鄉的思念,2~6、對大陸兩岸統一的期盼

4樓:好一套

me too!!!!

鄉愁的前三節抒發了什麼,最後一節抒發了什麼?急需( ⊙ o ⊙ )啊!

5樓:匿名使用者

前三節抒發了作者的濃濃的思鄉之情,最後一節抒發了作者對海峽兩岸統一的盼望

《鄉愁》的點評

6樓:匿名使用者

詩人評說:溶哀愁於物象(流沙河)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寫於2023年)。這首小詩我用四川土話朗誦過好幾次,聽眾反應強烈。詩寫得好,一目瞭然,誰要我來詹詹費詞。

真要叫我說說,卻又感到為難。這是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說些什麼。我看見了的,別人也都看見了,還要我來說嗎。

看來看去,這粒水晶珠子彷彿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這是詩,人寫的。既然是人寫的,總不會是一揮而就的,其間必有一個創作過程。

這個過程,如果作者自己出來說說,我們聽了,或有助於今後寫詩,也未可知。可惜滄海橫隔,同胞難聚,遺憾遺憾。那麼,參照著寫詩的一般經驗,我就來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樣寫成這首詩的吧。

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古今一樣,中外相同。翻翻唐詩宋詞,遊子抒寫鄉愁之作,多得叫人吃驚。現代中國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過或聽別人念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學生,恐怕都唱過或聽別人唱過這支歌吧:「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涼,鄉愁陣陣來。

故鄉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只是這支歌的曲調是從捷克**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響樂》裡挪借來的,這點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於40年代的那些不願做亡國奴的流亡學生,幾乎沒有一個不會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臺上一唱,臺下都哭,感人至深。這支歌余光中肯定會唱。他還會唱《長城謠》: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因為他在一首詩裡提到過這支歌。髫年所唱,沒齒難忘。那些遙遠了的記憶不可能同他的這首《鄉愁》無關。

厚積薄發,一首小詩裡涵藏著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該記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紀,做了流亡學生,逃到大後方去讀書求學。學校裡有一個取信欄,他每天去那裡看兩次。緊著心絃,掃視著那一長排信封的隊伍,要看看有沒有熟悉的字跡——母親的字跡,寫著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後,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團打牙祭還快活。恭讀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後細察信封上的郵票,那上面蓋著郵戳呢。

一個小圓圈內有一個大城市,母親就住在那裡呢。看能看見,摸能摸著,就是沒法回到那個小圓圈內去。浩浩長江萬里,他在這頭(上游),母親在那頭(下游)。

這一枚小小的印著孫中山先生肖像的蓋著故鄉的郵戳的郵票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後,他寫了一首《郵票》:

一張嬌小的綠色的魔氈,

你能夠日飛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戀愛,

和寬厚的友誼。

兩個靈魂是你的驛站,

你終年在其間跋涉;

直到他們有一天相逢,

你才能休息片刻。

郵票啊,郵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2023年他還在一首《梅雨箋》裡寫到它們: 「方的郵票/圓的郵戳/只輕輕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

」《鄉愁》的第一段抓住郵票這個物象,說小時候的鄉愁,一個流亡學生的鄉愁,是母親從遠方寄來的信件上貼著的那一枚郵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時期匆匆去了如煙雲之過眼,未來的詩人漸漸長大了。40年代末,他隨父母遷居香港,旋即去臺灣,插入臺大外文系三年級。2023年畢業後,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實秋的好評,名聲大噪,同時入伍服役。

2023年同未來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戀愛,有一首情詩《咪咪的眼睛》為證。2023年退伍,入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後去美國留學進修,該算是新婚別。

臺灣基隆港上船,橫渡太平洋,美國舊金山港登岸。身在異國,心在家裡,捻弄著那一張窄窄的來程船票,鄉愁頓起。不過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已經變了,慈母讓位給新娘了。

少戀母,長戀妻,人之常情啊。《鄉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這個物象,說長大後的鄉愁,一個異國孤客的鄉愁,是把他從新娘身邊引走的那一張船票。這樣寫,對他說來,也是很貼切的,他寫他自己的真實感受嘛。

2023年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臺上的盆花叢裡,寫詩為母親招魂,喚她的慈魂快快回來,回到這「火後的小城」裡來,回到這「四方的空城」裡來。在這一首《招魂的短笛》裡,他對母親的慈魂說:

「春天來時,我將踏溼冷的清明路,/ 葬你於故鄉的一個小墳,/葬你於江南,江南的一個小鎮(河注:他的母親是江蘇武進人)。/垂柳的垂髮直垂到你的墳上,/等春天來時,你要做一個女孩子的夢,夢見你的母親。

」余光中是個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寫得十分感傷。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去入土安葬,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實現,雖然春天已經來到了。那骨灰匣想來早已入土,大約是安葬在臺北市郊的圓通寺吧,因為他在一首詩裡說,清明節掃墓日他聽見母親在圓通寺喊他。

以常理推之,那裡該有一方小墳吧。

郵票啊,船票啊,墳墓啊,這些物象裡潛溶著多少哀愁啊!它們象徵著距離:郵票,船票,空間的距離;墳墓,陰陽的距離,死生的距離。

薄薄的一層混凝土,內外相隔,那麼遙遠,比千山萬水的相隔更遙遠啊!《鄉愁》的第三段抓住墳墓這個物象,說母親去世後留給他的鄉愁,一個孝子的鄉愁,是使他抱恨終天的那一方墳墓。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又變了,愛妻讓位給亡母了。

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勝。讀者為之驚愕,細細一想,悲從中來。我朗誦到這裡,嗓子都顫抖了。

人到中年以後,閱歷既多,五味嚐遍,漸漸地看透了人世的諸般畸形怪相,於是不再好奇;漸漸地懂得了事業的艱難,於是雄心消泯。他的頭腦裡憧憬日少而回憶日多,愈來愈像反芻動物,常常咀嚼肚子裡的舊聞往事,竟有回甜之感,於是「鳥倦飛而知還」,有了落葉歸根的願望。白天忙著,不太覺得,到了夜間,故國故鄉故園便頻頻地來入夢了。

早晨醒來,夢去無痕,依然人在臺北市廈門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裡。鄉愁難遣,翻翻中國地圖,神遊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慶市江北縣悅來場,又沿江而下,看那「蔣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裡有許多美麗的表妹……最可惱的是那一灣海峽,二指寬罷了,淺淺的一層海水比紙更薄,就是涉不過去。這時候鄉愁的內容再一變,變成了那可惱的海峽。

《鄉愁》的靈感也許是這樣來的吧?

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腹稿裡支起的第一個構架,很可能就是這樣的。有了這個構架以後,便回頭去翻查記憶的倉庫,專找如海峽那樣的象徵著距離的物象。不費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郵票啦船票啦墳墓啦之類的物象。

於是用這些物象做橫樑,仿照著第一個構架,又支起了下面三個構架:

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這便是《鄉愁》的雛形了。第一個構架,就其意義而言,分量最重,雖然是先出,卻做了結尾。何況按時間順序排下來,也應該做結尾。

詩人寫過去,只是為了寫現在。現在望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發愁呢,這才是全詩的落腳點。

余光中把《鄉愁》歸入他所說的「淺易之作」。他所說的「淺易之作」是指那些如《鄉愁》一類的 「一讀就懂」的詩,不是說「淺易」的一定不好。「淺」是文字淺顯,「易」是容易讀懂,他不反對「淺易」,但是,臺島那裡「許多讀者」「要求一首詩一讀就懂」,卻遭到他的反感。

他說:「一個人如果只能讀淺易的詩,就註定自己終身在詩國做匆匆過境的觀光旅客。」這話恐怕說得太重了吧。

除了寫詩的內行,一般讀者,各有各的事業,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餘暇,不去看電視看電影看跑馬看黃書,而去觀光詩國,也就算是很不錯的了,哪怕匆匆過境呢。對這樣的讀者,理當叩頭稱謝才是,不宜責之太重。何況臺島那裡就是有些深奧得可厭的詩,不但一般讀者叫苦,寫詩的內行也說讀不懂呢。

例如張默的《無調之歌》,大詩人如洛夫者竟然都這樣說:「這首詩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況一般讀者呢。

要求淺易一些,一讀二讀三讀終能讀懂,而不是愈讀愈頭疼,難道不應該嗎?

我之所以要向讀者介紹《鄉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淺易」。而它的精巧的構思,溶哀愁於物象的本領,值得我們潛心揣摩,從中學習詩藝,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7樓:仙后8妖精

詩人渴望臺灣早日迴歸祖國的願望

下面這首詩,也是抒發鄉愁,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麼特點

8樓:

余光中的鄉愁,表達的是各年齡段對鄉愁的理解不同,抒發的是作者對祖國的思念。渴望祖國統一的夙願。徐慕容的鄉愁是對故鄉的思念,對逝去年華的回首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9樓:半夏耀眼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後,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迴腸,一波三折。

特別是最後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後(青年)——夫妻分離、後來(中年)——母子死別、 現在(老年)——遊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託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詩情層層推進昇華,最後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第2首席慕蓉在有關「鄉情,鄉思,鄉愁」的詩歌也不少,而且這類詩歌她寫得更是情難自抑,猶如懸崖瀑布,奔騰飛躍,很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無論身在何處,每每走進這類詩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對故土的惦念之情可謂一瀉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勢。

一首《鄉愁》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心頭繞: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第一節)

僅此兩句,已經使我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這是多麼心動的感覺。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第二節)

最初對這兩句詩歌的理解比較幼稚和片面,也沒有過多地思索作者為何說「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後來全面瞭解席慕蓉之後方有更清晰的認識,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為別離時間太久,又因為種種原因這種「模糊」變成了「悵惘」,瞭解詩人的境況,對解讀這樣的詩句很有幫助。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第三節)

詩歌最後小節將「鄉愁」凝結在一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思鄉之情」不會因為人的老去而漸失,而是永遠鮮活。

《鄉愁》這首詩,《鄉愁》這首詩的出處?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裡的 揮手別離 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四韻 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

鄉愁是什麼詩《鄉愁》詩歌全文是什麼

1 鄉愁 在文學體裁上屬於現代詩。2 鄉愁 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迴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3 創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

寫 鄉愁 的現代詩

鄉色酒舒蘭 三十年前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圓 人也圓 三十年後 我從椰樹梢頭望你 你是一杯鄉色酒 你滿 鄉愁也滿 賞析 這是一首有色有味 又淡又濃的現代小詩。說它淡,淡在詩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 說它濃,濃在詩情,濃濃的相思,濃濃的鄉愁。仔細品嚐這杯 鄉色酒 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