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出嫁孃家需要準備什麼嫁妝,「十里紅妝」是什麼樣的規格

2021-04-11 02:00:55 字數 2086 閱讀 3091

1樓:蝦彈文化

古代由於人們貧窮,所以準備的嫁妝並不如現在所豐盛,所謂的十里紅妝,只是形容陪嫁的物品非常的多,排場非常的大。而並非真的所陪嫁的嫁妝有十里地那麼大。其中的嫁妝大多是一些日常用品,以及一些結婚所需要的必需用品。

比如鴛鴦被子,是對新人美好的祝福。比如新娘的嫁衣,那都是新娘親手一針一線所縫製出來的。

還有一些,生活中所需要穿的衣物。那時候的經濟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現在結婚之後什麼東西基本上都買新的,衣服更是成套成套的買。而那時候由於貧窮,衣服基本上都是穿了一年又一年,結婚的時候出了一件嫁衣,也很少會買其他的新衣服。

所以所帶的嫁妝中必然有平時所穿的衣物,包含了一年四季所需要的衣服。

然而古代和現代有一點不同,那時候對於女人的貞操十分看中的。所以陪嫁物品當中必然有一件白手帕,這件白手帕的用途不言而喻,主要是在洞房的時候驗證新娘貞潔的身體。而在洞房之後,新娘也會珍而重之的儲存這件手帕。

當然還有一件必須的物品,那就是啟蒙圖冊。當時比較封建,女子對於性知識的瞭解很少。然而到了結婚洞房的時候,就必須去了解了。

然而又不可能會有人去手把手的教,所以啟蒙圖冊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綜合來看,古代時候雖然有著十里紅妝的說法。但是由於經濟的限制,很難達到這種規格。主要還是,人們對於新婚的一種祝福,和一種美好的嚮往。

2樓:冷幻覺覺覺覺

嫁妝是根據當地的習慣來的,數量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3樓:帽子七

古代是人們貧窮的,準備的嫁妝並不如現在所豐盛

4樓:可愛的deer鹿

這個應該是按照當地的習俗來定的,每個的數量都有一定的固定值。

5樓:愛上賢

「十里紅妝」來形容陪嫁的東西多樣,不可少的就是鴛鴦枕頭和被子。

6樓:小小蜜小小

嫁衣和轎子是必須要有的,就是排面很大的意思。

7樓:a**啊

嫁妝中必然有平時所穿的衣物,包含了一年四季所需要的衣服。

古代的嫁妝都有壓箱底的東西,那麼是將什麼東西壓了箱子底?

8樓:感性的被單公主

壓箱底的東西應該是最值錢的東西,留著以防萬一用的,一般都是值錢的首飾,和祖傳的寶貝,輕易不能拿出來的。

9樓:水瓶快樂小博博

古代嫁妝壓箱底的東西就是關於性的,因為古代思想保守,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生孩子,壓箱底的東西教新人用的。

10樓:沒正經

壓箱底的一般都是寶貝。既然叫壓箱底就是重的金貴的東西,大多為金器,銀器,銅器和玉器。當然也有銀票地契等重要的東西。

11樓:古典中國在路上

壓箱底的東西往往是最隱蔽的東西,一般是關於生育的知識書籍。

12樓:閃開我快**了

古代時的嫁妝一般都是女子的首飾和一些金銀珠寶。那時候的人一般會在女子出嫁前給自己的女兒準備好陪嫁的東西。

13樓:切莫仰望幸福

什麼都可能吧,但是我覺得更多的可能是那種平常比較羞澀,不願意輕易說出來的那種房中祕術,畢竟這個也算新嫁娘子一個必學的技能。

14樓:6心水水

古代的嫁妝跟今天差不多,所謂壓箱底不過就是一些珠寶、首飾、玉器之類的東西,表達了父母對於子女的愛。

15樓:七七修羅

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家裡人會在女子的嫁妝的箱子裡,壓上關於房事的執導。所以古代壓箱底的是房中之術。

16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要貴重,還有要體積大,能夠壓住箱子,夠笨重,貴重是以備不時之需

17樓:unhappy了

一種是白手絹,另一種是開襠褲。這兩種東西作為陪嫁物品的出現,顯示出的是古代對於女性的束縛。

我出嫁,孃家說不給嫁妝,應該男方給錢

父母家是你 家 老公更是你一生的港灣!要在中間做好協調啊!跟父母好好談談,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嫁出去的女兒並不是潑出去的水,父母以後有個病家有點事,女兒女婿總會出把力不是,錢這方面,說得過去就行,一點不拿好像父母思想上過不去,畢竟是兩個時代的人,既然叫了這麼多年 爸媽 他們的養育你是不是也要感激一下...

為什麼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孃家過年,為什麼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孃家過年?

1.古老規矩認為 已逝的老祖宗,年底 有說臘月28,有說29或30 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 外人 就不願進家了,嫁出去的女兒沷出去的水 已婚女人被認為是 外人 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 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 或初二 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矩以前特別...

女兒出嫁,父母應該陪送什麼嫁妝,傢俱?傢俱錢誰給

周口市一般送傢俱的多。錢是男方給的。各地方風俗不同,送的東西也不盡相同,傢俱也行,金銀手飾也可以,至於錢,儘自己能力給就是了。現在一般嫁女兒,家庭富裕的陪房 不富裕陪車。男方不是都要給女方拿彩禮錢的嗎?嫁妝一般都包括什麼?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孃家為新娘準備的結婚用品,如衣被 傢俱及其他用品。各地 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