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歷史故事是什麼

2021-04-18 02:18:39 字數 1736 閱讀 2514

1樓:匿名使用者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這句話出自墨子《墨子·兼愛》。

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 ,生前擔任宋國大夫。 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

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春秋、戰國之際,墨子提倡的一種倫理學說。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墨子》中有《兼愛》三篇,闡述其主張。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這句話的意思是: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麼意思?

2樓:開心果是老頑童

【成語】: 上有所抄好,下必甚焉

襲【拼音】: shàng  yǒbaiu  suǒ  hào,xià  bìdu  shèn  yān

zhi【解釋】: 上:居上位的人;dao好:愛好;甚:更厲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出處】: 《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舉例造句】: 人之慕名,如水趨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資治通鑑·唐紀·高宗上元二年》

【典故】:

(1)  比如古代楚國的靈王喜歡細腰的女子,使得靈王的妻妾宮女每天情願吃一頓飯,餓得連繫腰帶的力氣也沒有了,個個面黃肌瘦需要扶著牆才能站起來。

(2)齊國的國君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果全國的百姓都跟著學,使得一件紫色的衣服**超過了五件白色衣服的**。

(3)衛國的靈公喜歡男扮**,使得全國的人都男扮**。後來,齊桓公和衛靈公聽從謀臣的建議,帶頭改變服飾和裝束,才使全國的風氣改變過來。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上邊有喜歡做某件事的,下邊的人效仿起來就更厲害了。

4樓:夢迴橄欖綠

「上bai有好者,下必甚焉」詞義du與「上行下效」含義zhi有細微差別。dao上行下版效側重『在下權者對上位者』的模仿,這種模仿是有意或無意的,《大學》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從行動的速度上講,下位者應是緊隨上行者之後的;而「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指的下行者模仿的主觀意識則更強些、行動上也遠遠超過上位者「所好」本身,有時甚至為逢迎「上好」,幾乎到了病態地步。

5樓:不隨意

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種愛好,在下面的人必定愛好得更厲害。指上行下效,影響深重。

出自《禮記·緇衣》

6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的"上"是指最高領導人,即當時的皇帝或國王.即"帝王有什麼喜好,老百姓就會更加喜好它們".

7樓:匿名使用者

《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上行下效,往往變本加厲,以致不倫不類。這就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8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有什麼愛好、喜好

下面(下級)就會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