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2021-04-21 12:37:48 字數 6730 閱讀 9879

1樓:史雲德獨未

1、寫。

漢代司馬遷《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譯:於是丹寫信說:「陳勝稱王」

2、記錄。

清代方苞《獄中雜記》:「餘感焉,以杜君言泛訊之,眾言同,於是乎書。」

譯:我被感動了,以杜君說泛審問的,大家說的都一樣,於是在記錄。

3、文字。

漢代司馬遷《陳涉世家》:「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譯:士兵買了魚煮了吃,吃到魚肚子中的字條。

4、書法。

北宋曾鞏《墨池記》:「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譯:王羲之曾經仰慕草聖張芝池邊學書法,洗硯洗筆,把池水都染黑了。

5、信。

唐代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譯: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6、文書;公文。

北朝民歌《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譯: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7、書籍。

宋代朱熹《熟讀精思》:「大抵觀書先須熟讀。」

譯:一般說來讀書首先必須熟讀。

8、指《尚書》。

9、曲藝的一類。

清代黃宗羲《柳敬亭傳》:「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

譯:的盱眙城裡,為人說書。

擴充套件資料

書的今義:

1、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2、信:書信。書札。書簡。書函。

3、檔案:證書。說明書。

4、寫字或寫的字:書法。書寫。書桌。書案。書畫。

5、寫文章:大書特書。罄竹難書。

6、字型:草書。隸書。楷書。

7、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8、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說書。聽書。

2樓:冶磊墚耽

a。當動詞時:

(1) (形聲。從聿,者聲。聿(yù),即筆。

隸書省「者」成「曰」。《說文》:「書,箸也。

」箸(著)即顯明。合起來表示用筆使文字顯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義:

書寫,記錄,記載) 繁體寫法

(2) 同本義 例:書,箸也。——《說文》。

按說文序雲:「著於竹帛謂之書。」 例:

五曰六書。——《周禮·保氏》 例:作書。

上古以刀錄於竹若木,中古以漆畫於帛,後世以墨寫於紙。——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例:易之以書契。

——《易·繫辭》 例:書者,以筆畫記之辭。——《尚書序》疏 例:

子張書諸紳。——《論語·衛靈公》 例: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 例: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御史臺。

——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例:眾言同,於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

書候(寫信問候);書孽(記載罪惡);書記手(擔任抄寫文書等的書吏);書畫卯酉(上下班);書文(撰文並書寫);書抄(指手抄本);書具(書寫工具,文具);書券(書寫契約);書硯(硯臺);書獄(書寫獄詞);書命(書寫詔書、命令);書格(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壓著紙,以防墨汙);書帖(書寫簡貼) 簡體寫法

(3) 畫 例: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

b。當名詞時

(1)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例:書,凡載籍謂之書。——《正字通》 例:

申子、韓子皆著書。——《史記·韓非列傳》 例:何必讀書,然後為學?

——《論語·先進》 例: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史記·禮書》索隱 例: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之書而告之曰。——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例: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史書(歷史書);圖書(圖和書。

泛指書籍);書客(賣書籍、文具的商販);書香之族(世代讀書的家庭);書香一脈(知書達理的家風);書包翻身(指窮讀書人發跡);書謎兒(將書中的話作成的謎語);書帕(禮金。明代官場習慣用書籍、手帕作禮物,稱書帕);書劍(書和劍。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物。

後亦指文人生涯);書笈(小書箱);書儀(託名買書而饋贈的禮金);書腐(蛀書蟲。喻指迂腐的文人);書心兒(一部書中最精彩的章節);書劫(書籍的劫難);書會(宋元時戲曲作者、說話人共同組織的社團);書呆(只知啃書本的人);書城(書籍環列如城,言其多);書腦(書籍裝訂時打眼穿線的部分);書閣(收藏書籍的地方);書錄(圖書目錄);書囊(盛書籍的袋子)

以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 30

3樓:原來是知恩

1、用;使用。

戰國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做。

先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認為。

戰國時代《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4、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邑請求交換和氏璧。

5、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秦國也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6、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而且在強大的秦國的緣故觸犯強大秦國的歡心,不可。

7、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

東漢班固《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以武始元六年春到京城。

8、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西漢《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天下有變,王割讓漢中一帶和楚求和。

9、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那游泳的人很多;危險遠去,那麼來的少。

10、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進去。

11、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後啊。

12、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

北宋陶淵明《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樹木蓬勃而像先前一樣茂盛,泉小而像當初一樣流著。

13、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

唐代韓愈《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作《師說》來贈給他。

14、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東漢范曄《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從王侯以下,沒有不超過奢侈。

15、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

《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然而,從約他心的,表達你的冤屈,我沒有想到的。以說千萬不要互相躲避的,是偶然的原因罷了,難道有意義嗎!

16、通「已」。已經。

《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座買魚煮食,吃到魚肚子中的字條,本來已經感到這事奇怪了。

17、通「已」。停止。

《齊桓晉文之事》:「無以,則王乎?」

不停止,那您呢?

18、只是。

《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你家中所缺少的,只是義罷了。

【以往】以後。

【以為】認為。使……成為。把……當作。作為;用作。

「以」今義:

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勿以善小而不為。譯:不因為善事小而不作為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譯: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齡僅四十七歲。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譯:不太急了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譯:連及鄰居都富裕起來。

4樓:婷迷土兵

1,量詞。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2,動詞。

(1)尋找,《桃花源記》: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抱朴子.嘉盾》:蓋尋微以知著,原始以見終。

3,介詞。順著,沿著,《汴岸曉行》「驢僕劍裝輕,尋河早早行」。

4,副詞。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5樓:匿名使用者

1.用,舉用。《論語.

為證》「視其所以。」 2.認為,以為。

《戰國策。趙策》:「老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 3.緣故,因由。;丕《與吳質書》:

「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6樓:匿名使用者

◎ 尋尋 xún

〈名〉(會意。從工口,從又(彐)寸。本義:八尺為尋) 中國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八尺為尋 [a measure of length]

尋,繹理也。——《說文》。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

尋,長也。周官之法,度廣為尋。——《方言一》

是尋是尺。——《詩·魯頌·閟宮》。傳:「八尺曰尋。」

舒肘知尋。——《大戴禮記·主言》

度尋舒兩肱也。——《小爾雅》

蹄間三尋。——《史記·張儀傳》。索隱:

「七尺曰尋。按,程氏瑤田雲,度廣曰尋,度深曰仞。皆伸兩臂為度。

度廣則身平臂直,而適得八尺;度深則身側臂曲,而僅得七尺。其說精巧,尋仞皆以兩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尋亦或言七尺也。」

爭尋常以盡其民。——《左傳·成公十二年》

無尋尺之祿。——《國語·晉語》

千尋鐵鎖沉江底。——《三國演義》

深逾尋丈。——[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詞性變化

◎ 尋尋 xún

〈動〉(1) 尋找 [look of;search;seek]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尋向所志。——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視其側。——《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尋其方面。——《後漢書·張衡傳》

(2) 又如:尋事(找岔子;招惹);尋門路不著(託人情找不著門路);尋瑕索瘢(尋找缺陷);尋疵責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責他人);尋孔討氣(找岔子生氣);尋宿兒(投宿)

(3) **;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尋其源。——蘇軾《王維吳道子畫》

(4) 又如:尋事(尋思;考慮);尋朱數墨(只知道背誦文句,不明白道理);尋省(推求省察)

(5) 用 [use]

尋,用也。——《小爾雅》

日尋干戈。——《左傳·昭公元年》

將尋斧柯。——《孔子家語·觀周》

尋網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國演義》

三年將尋師焉。——《左傳·僖公五年》

(6) 又如:尋戈(動用兵力);尋斧(用斧);尋師(用兵)

(7) 繼續 [continue]

及武侯死後,夫人尋逝,臨終遺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國演義》

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於無盡。——譚嗣同《思篇》

(8) 又如:尋復(相繼);尋聲(隨聲);尋續(相繼,連續)

(9) 討伐,派兵去鎮壓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國語·周語》

(10)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輕足,尋景追括。——漢· 張衡《西京賦》

(11) 又如:尋行逐隊(會合在一起);尋邏(巡查警戒);尋蹤(跟蹤捕捉)

(12) 通「燖」。用熱水脫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左傳·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公羊傳·成公三年》

◎ 尋尋 xún

〈副〉(1) 經常,時常 [often]。如:尋常外(不尋常);尋嘗(平時);尋俗(尋常,平時)

(2) 頃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尋病終。——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移刑部。——清· 張廷玉《明史》

帝尋被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尋遣丞請還。——《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 尋 xún

〈介〉(1) 沿著,順著 [along]

紹遂尋山北行。——《後漢書》

輕舟泛月尋溪轉,疑是山陰雪後來。—— 唐· 李白《東魯門泛舟》

(2) 又如:尋村轉疃(走村串巷)

過在古文中的意思在古文中,以有些意思?

過 釋義 姓。過 名 古國名處澆於過,處豷於戈。左傳 襄公四年 姓,過國之後 過 動 形聲。從辵,表示與行走有關,咼聲。本義 走過,經過 同本義 過,度也。說文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 滕文公上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杜牧 阿房宮賦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呂氏春秋 察今 行...

作在古文中的意思,作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得以,指借某事物而能做某事 能夠,可以。語出漢 晁錯 論貴粟疏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作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作的意思 基本字義 1.起,興起,現在起 振 槍聲大 2.從事,做工 工 息。業。3.舉行,進行 別 分別 亂。案。戰。報告。4.幹出,做出,表現出,製造出 惡 弊。梗...

古文中「於」是什麼意思,於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於1 到 2 到3 向 4 從5 因為 6 比7 在 8 這樣 不確定 則1 錶停頓,無意 2 卻3 於是 4 表率 5 篇,量詞 諸1 諸位 2 不知道 3 之於 4 代詞,代 莊子以好樂 而1 無義 2 表修飾 3 轉折,卻 4 通 爾 大概 參考一下,不是權威 坐 動 會意。說文 古文作象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