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石頭城與越中覽古兩首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方面有哪些異同

2021-04-26 14:20:14 字數 5206 閱讀 7382

1樓:匿名使用者

《越中覽古》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回飛.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答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越中覽古》和《石頭城》的區別和聯絡:

相同點:

同是懷古詠史,對歷史作了深沉的思考,並有諷喻現實的含義.

兩首詩都採用了對比反跌手法,把歷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場春夢,與現實顯示出這一夢境的殘破景象——為輝煌歷史哀鳴的翻飛「鷓鵠」和為輝煌歷史見證的「舊時」月亮,各自形成對比,昔勝今衰,物是人非,共同傳遞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悲涼感.

《越中覽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筆,振起全篇.

《石頭城》以「舊時月」暗轉,隱隱反照的是東晉到南朝近三百年的歷史.

藝術特點都是詩中句句寫景,情寓景中.

不同點:

《越中覽古》由歷史典故發軔,由昔向今延伸,側重狀昔日的繁華,引渡到現實情景,勾勒出一幅動態畫面,用對比的手法表達古今盛衰感慨.

《石頭城》只著眼於現在,寫滿目蒼涼之景,從今往昔推移,反方向運作,側重描繪今之荒涼,定格於一個靜態鏡頭.讓讀者在想象中完成今古對比,領會詩人的情感.

越中覽古和蘇臺懷古在思想內容當面有何異同

2樓:匿名使用者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後面的問題:

越中覽古

李白越王句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蘇臺覽古

李白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1)請從兩個方面談談這兩首詩共同的特點?

(2)請談談這兩首詩藝術手法的主要不同之處?

【參***】

(1)這兩首詩都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衰敗加以對比,抒發了詩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感慨,對功名富貴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著重寫「昔盛」,而最後一句寫「今衰」來否定之,從而形成對比,轉出新意;第二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反襯昔日之繁華,從而見出昔盛今衰之感。

《越中覽古》賞析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

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

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

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佔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嚐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

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

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遊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弔古蹟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迴盪著歌聲的旋律。

楊柳又換新葉,船孃閒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瀰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來 源:《唐人七絕詩淺釋》

蘇臺覽古

李白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賞析1】

蘇臺,即姑蘇臺。相傳是吳王夫差特意修建來和西施嬉戲作樂為長夜之飲的地方。李白為此寫過一首《烏棲曲》,詩中寫道: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賀知章初讀其詩,慨嘆說:「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這首絕詩取材與《烏棲曲》相同,但是在情感體驗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技巧的處理上,卻呈現出另一種韻味,同樣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絕唱。

興由「蘇臺覽古」而起,抒發古今異變,昔非今比的感慨,則今日所見之苑囿臺榭,已非昔日之苑囿臺榭;今日苑囿臺榭的楊柳青青,無邊春色,不僅令人想起它曾有過的繁華,更令人想起它曾經歷過的落寞。起句的「舊苑荒臺」,以極衰颯之景象,引出極感傷的心境;而「楊柳新」,又以極清麗的物色,逗引起極愉悅的興會。前者包含著屬於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後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

第二句,繼續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不勝,猶不盡。

「不勝春」三字,似乎將人們的歡樂推向了極致。但此時此刻,正是這些歌聲,勾引起詩人的無限悵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豔,以及他們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歡,館娃宮中的長夜之飲,都不斷在詩人的腦海中盤旋浮動,使詩人躁動不安。

由此,引出了三四兩句。這是經由「舊苑荒臺」逗引起的情感體驗的進一步昇華。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舊,昔日蘇臺富麗堂皇,歌舞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掛在西江之上的一輪明月了。

這兩句景色悽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讀者的情感體驗產生了新的飛躍。永恆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宮中美人,作為一組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語境,旨意遙深,感人肺腑!

這首詩所表述的不僅有古今盛衰的歷史喟嘆,而且有執著強烈的生命意識。因為,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總是在不斷追求著自由自在,追求著超越解脫。但是,這種渴望與追求常常難以實現,人就常常難免陷入一種痛苦絕望的境地。

古今賢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無一例外。

【賞析2】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後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做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弔古蹟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練而自然。

次句接寫當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後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做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遊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於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嚐膽,誓報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

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

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佔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嚐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麼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還有什麼呢?

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更覺淒涼之可嘆。

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裡,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他讓我們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南京石頭城介紹

石頭城 在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裡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 上江兩縣誌 山考 載 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 也說 山上有城,又名曰石...

劉禹錫《石頭城》的拼音版,劉禹錫所作的《石頭城》中的最後一句 夜深還過女牆來。中的還的讀法是讀hai呢 還是huan?

d n tou ch ng 石 頭 城 sh n w i g gu zh u z o z i 山 圍 故 國 周 遭 在,ch o d k ng ch ng j m hu 潮 打 空 城 寂 寞 回。hu i shu d ng bi n ji sh yu 淮 水 東 邊 舊 時 月,y sh n h...

古詩《石頭城》的意思

1 石頭城 翻譯 城的東 南 西三面,依舊綿亙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並未改變 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而後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那聲音彷彿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後,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牆,小心翼翼來窺探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