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越窯雞首壺拍賣成交記錄是多少

2021-04-29 06:37:51 字數 1780 閱讀 7187

1樓:匿名使用者

看品質定。

請注意:可以拍賣,簽訂了委託拍賣合同,不等於就是賣出去了。委託拍賣合同和貨物買賣合同不同:委託拍賣合同是幫拍賣物品,不代表就是成功賣掉了;貨物買賣合同才是賣掉。

年代久遠的家傳瓷器,求專家鑑定

2樓:菩提似水

破損嚴重,沒有上手,不好判斷,看其胎質疏鬆,無款《可能我沒有看到》應為民窯出。但此形制較廣,無特殊性。再加殘,所以別對價位抱太大希望

3樓:匿名使用者

破殘得比較嚴重,有文物價值,但不太值錢了。

雞首壺的介紹

4樓:風鈴

雞首壺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公元265~316年),由浙江地區的越窯首先創制。到東晉時,雞首部分的作用逐漸由裝飾性變為實用性,雞首與壺腹相通,成為可以出水的流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初年,雞首壺被新出現的執壺所替代,逐漸消亡。

雞與吉諧音,雞首壺延續使用了數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戰亂頻繁的年代裡,人們對吉祥安寧生活的祈望。

雞首壺流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社會大動盪的時期,也是瓷器大發展的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大批中原居民和士族地主紛紛南下,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制瓷工藝逐步提高,北方瓷系出現,從此我國制瓷業形成南北兩大系統,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在南方,以瓷器製造為主的手工業進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奠基於東漢的青瓷燒造開始了它的輝煌時期。東南沿海的江、浙、閩,長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贛都相繼設立瓷窯,著名的越窯、德清窯、洪州窯、甌窯、婺州窯、嶽州窯等先後出現。這一時期的瓷器種類也不斷增加,除罐、尊、壺、碗、盤、洗、耳杯等外,還有雞首壺、香薰、唾盂、虎子、硯臺、鎮墓獸、蓮花尊、豬圈、雞籠、灶、多格盒、水注等等。

裝飾內容也更為豐富,堆塑、貼花、模印、刻劃、鏤孔、施彩等工藝的使用,使得瓷器造型生動,樣式繁多。有的將整個器形做成動物形狀,如臥羊形、蛙形等,有的則捏塑動物頭部,如雞頭、羊頭、虎頭等為裝飾,以祈求吉祥和辟邪。後者佔了動物類裝飾內容的絕大部分,雞首壺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白瓷是在青瓷發展的基礎上出現的,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如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範粹墓出土的白瓷。但白瓷真正燒製成功是在隋代。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共出土瓷器17件,其中白瓷6件,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呈現象牙白的質感。

傳統的雞首壺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新衣」。

總之,雞首壺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器的一個重要類別,雞首壺在當時非常流行,反映了人們對於安定生活、繁榮經濟的渴望。 燒製雞首壺的瓷窯主要有越窯、甌窯,壺的造型與盤口壺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是雞尾,前後對稱。

雞首有空心、實心之分,前者多為實用,後者是冥器。三國末年的器皿較為少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甚小。

東晉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於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飾龍首和熊紋,器形優美。

2023年江蘇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土青瓷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可知晉時稱此類器形為罌。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浙江紹興南池鄉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雞首壺,碗形口,下接細長的弦紋頸,肩部前有圓嘴的雞首,後貼上翹的雞尾,壺下有承盤,湖南曾出土龍柄三足壺,裝飾與上述南朝墓雞首壺相似。

隋代的壺雞首趨於寫實,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貼塑龍形飾。此外,還派生出羊首、鷹首或虎首壺。隋代以後。

雞首壺幾乎匿跡。清代康熙時期,宜興陶藝大師陳鳴遠制有紫砂天雞壺,直口,長頸,豐肩.肩—側設雞首形流,其風格與上述雞首壺相似,是仿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