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在諷刺李隆基還是在讚美二人愛情

2021-04-30 11:32:30 字數 5478 閱讀 6683

1樓:暗暗

《長恨歌》一出,關於其主題,便成為歷來讀者爭論的焦點。觀點也頗具分歧。大抵分三種:

其一為愛情主題。是頌揚李楊的愛情詩作。並肯定他們對愛情的真摯與執著;其二為政治主題說。

認為詩的重點在於諷喻,在於揭露「漢皇重色思傾國」必然帶來的「綿綿長恨」,譴責唐明皇荒淫導致安史之亂以垂誡後世君主;其三為雙重主題說。認為它是揭露與歌頌統一,諷諭和同情交織,既灑一掬同情淚,又責失政遺恨。究竟如何,還需從作品本身去分析。

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貴妃進宮後恃寵而驕,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

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

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嵬,「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蕩氣迴腸;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唐玄宗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

「情」的宣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範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衝突表現無餘。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2樓:匿名使用者

兩種觀點都有,開頭重在諷刺,「重色」

結尾的「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又有一種讚美歌頌的意思

3樓:

《長恨歌》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很多的環境描寫,比如在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都是黃塵,日色的暗淡,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

白居易的長恨歌屬於諷刺還是讚頌愛情?

4樓:匿名使用者

本人覺得歌頌愛情的成分比較多

最後那幾句尤為欣賞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5樓:匿名使用者

由《長恨歌》故事的來看, 「人宮專寵」、 「馬嵬驚變」兩段情節都有歷史記載可據,涉及的主要是一個「專寵」問題,以及與之相連的「女禍」之類歷史觀念。在中唐時代,執拗地回顧這段歷史還反映著一種對開元盛世無比懷念的情緒。與其他專寵故事相比,李、楊故事的特殊魅力確實與它包含的政治內容有關。

這個故事恰恰成為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中心和導火索。由於封建社會的權力結構、政治制度將皇帝置於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興亡繫於君主一人,給君主造成問題的又不外乎寵信奸侯、耽於享樂。因此,當時人們在總結這一歷史事件的教訓時,基本上只能著眼於宮廷政治史,李、楊關係於是也成為議論

的中心話題。然而,在推出這兩位事件的中心人物和確定了被譴責的物件楊妃之後,李、楊故事並沒有順利地向失德荒政、女色禍國的政治解釋模式發展,而是轉向讚歎女性美、歌頌忠貞愛情這一主題,這基本上是屬於民間傳說的。因此,在這種主題轉變中,民間敘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大眾心理,起丁關鍵作用。

當然,這一主題變化還包含著楊貴妃形象的變遷這一重要問題。這也是《長恨歌》成功的基本原因之一,它遵循了美婦題材和愛情題材作品的一般趨勢,滿足了人類感情的一般需要,而沒有違背這種趨勢去過分強調故事的政治涵義。

6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自己去體會試試看,說不定,會得到自己滿意的答案

從《長恨歌》中看白居易對李楊二人的愛情褒貶

7樓:

詩作前半部分露骨地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但後半部分筆鋒一轉,開始逐漸用充滿同情的筆觸寫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表現了作者對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的歌贊和嚮往,對李楊愛情悲劇結局的同情、惋惜和感傷.

《長恨歌》中有大量描寫李楊愛情的詩句,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李楊之間的熱戀:「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星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二是楊貴妃死後與唐玄宗的刻骨相思: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恨,就是遺憾、遺恨。作者寫李楊的故事,所引以為長恨的是什麼呢? 作者在本詩的結穴中實際已經點明。

詩中的最後一節,在鋪寫了李楊二人生死隔離,思而不能見,愛而不能復聚的情況以後,詩人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兩句情深意長的詩句結束了全篇。。在詩人看來,一對彼此刻骨愛戀的情侶,遭到如此的不幸,這對於這對情侶乃至所有後人來說,都只能為之遺恨千古。白居易以長恨名篇的詩,寫的也正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

李楊感人的愛情悲劇故事,表現的正是詩人對所寫悲劇主人公的莫大同情。詩人的意圖應該在抒發一種永遠的遺憾

8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認為《長恨歌>並非是一篇政治諷諭詩,而是一篇歌頌愛情的詩篇。如果說李、楊的生離死別是個愛情悲劇的話,那麼,這個悲劇的製造者最終成為悲劇的主人公,無法不叫人遺憾。《長恨歌》所寫的歷史題材是依照史實想像而成的帝紀間的愛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歷史興衰轉折期中的關鍵人物。

由於受重道德而視愛情為罪惡的傳統觀念之根深蒂固,讀者對於《長恨歌》的認識,便常常遊移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或者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同文學批評混淆起來,或者以倫理的批評取代審美評價,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困惑與分歧。這種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即已存在。當時,白居易、陳鴻、王質夫閒談玄宗與楊妃的故事,王質夫說:

「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他期待白居易的是表述愛情。陳鴻則不然,他認為,白居易寫《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

」②賦予《長恨歌》以倫理說教的意義。白居易本人則認為,該詩表現的是「風情」,並非如同《秦中吟》、《新樂府》那樣的正聲。唯其如此,他在編集時才把它歸入感傷詩,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

」③《長恨歌》以「情」為中心的主旋律始終迴旋激盪於全詩之中,當白居易把「情」作為描寫物件時,那種被他承認的人皆有之的情潮便會以其固有的人性之美奔湧於筆端而無從遏制,即使他心存諷諭,只要著意深入感情的領域,作品便不會以諷諭說教的面貌出現。《長恨歌》寫作之初,未嘗不曾出現過如陳鴻所說的「懲尤物,窒亂階」的念頭,寫作的結果卻是傾注著作者感情的愛情描寫。依照正常的藝術感受,讀者是很難從中感受到女人是禍水,李、楊之戀是唐帝國衰亡根由的。

假若白居易真的把這個故事寫成諷偷詩,使全詩充滿了「尤物惑人」的諷刺與說教,其價值將如何,我想,是很難與此篇分庭抗禮的。詩人以歷史為素材,又不拘囿於史實,在文學與歷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時空侷限,並與人們普遍意義上的情感產生共鳴,因而取得審美意義上的成功。讀者掩卷之餘,甚至會忽略造成這一愛情悲劇的根源,而完全將審美意識集中於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捨難分的感情渲染。

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著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澱著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嚮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9樓:無言之境

同情,遺憾,感傷,歌贊

10樓:匿名使用者

同情其悲慘,嘆息其誤國

《長恨歌》是讚頌愛情還是諷刺愛情?

11樓:匿名使用者

《長恨歌》主題應是描寫愛情、歌頌愛情。

愛情的長恨歌

--**長恨歌的主題摘要:

12樓:小魚慧子

讚頌愛情 諷刺社會現實~

13樓:慕容小煙

我覺得應該不是僅僅停留在愛情方面吧

就像桃花扇一樣

白居易的長恨歌所表達的恨到底是在恨什麼?

14樓:虎說體育

是在恨唐

玄宗的「重色」而誤國。

作者意在批判唐玄宗的「重色」而誤國,勸諭統治者要以唐玄宗為戒,不要給自己造成「長恨」,但由於他把李楊的愛情寫得那麼純潔堅貞、生死不渝,而又纏綿悱惻,就在客觀上使讀者產生了同情。

詩的前一部分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一部分是對李隆基、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這是諷諭詩《新樂府》中的詩一首,讚美勤於政事、不到驪山遊幸的天子「垂惜人之財力」。既然如此,他把李、楊活動集中於驪山,其諷諭、批判之意,十分明顯。

15樓:木葉偏翩

恨,是遺憾、悔恨的意思

。表達了唐玄宗對當時因眾軍請令在馬嵬坡下處死楊貴妃,而最後只能天人兩隔的悔恨。想到當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而今卻「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失落與無望。

擴充套件資料:《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作品有《白氏長慶集》,代表作《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16樓:丶不羈放縱丶丶

恨,就是遺憾、遺恨,作者意在批判唐玄宗的「重色」而誤國,勸諭統治者要以唐玄宗為戒,不要給自己造成「長恨」,但由於他把李楊的愛情寫得那麼純潔堅貞、生死不渝,而又纏綿悱惻,就在客觀上使讀者產生了同情。

玄宗確實因貴妃傾城之色而寵幸於她,但就是因為如此,才導致安史之亂,山河凋零,國家由盛轉衰。

這樣刻骨銘心的愛情反而能嘲諷玄宗的因色誤國。

1、認為這篇持的主題是諷喻,「譏明皇迷於色而不悟也」,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

2、認為這篇詩的主題是「愛情說」,這首詩裡對李隆基和楊貴妃愛情的歌頌和同情,「不過述明皇追憶貴妃始末,無他激揚」。

3、雙重主題說,詩的前一部分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一部分是對李隆基、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

這是諷諭詩《新樂府》中的詩一首,讚美勤於政事、不到驪山遊幸的天子「垂惜人之財力」。既然如此,他把李、楊活動集中於驪山,其諷諭、批判之意,十分明顯。

白居易的《長恨歌》第一句是什么,白居易的《長恨歌》第一句是什麼?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 長恨歌 的第一句 漢皇是指漢武帝劉徹 當年他也是迷戀女色 金屋藏嬌就是說他啊 這裡用他借指唐明皇李隆基 畢竟但是還是唐朝 有避諱的直接說會出事的 白居易想必不會冒此風險吧 呵呵 為了你的問題 我專門去查了唐詩300首 漢皇重色思傾國 是有典故的。漢書 外戚傳 ...

白居易的長恨歌名句是,白居易長恨歌名句賞析

天長地久有時盡 復,此恨綿綿無絕制期 唐.白居易 長恨歌 即使是天長地久,總會有終了之時 唯有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唐.白居易 長恨歌 兩個人願意在天上成為一對小鳥一起飛 在地上願意成為兩根長在一起的樹枝.天長bai 地久有時盡,此恨du綿綿無絕期 唐zhi.白...

白居易的《長恨歌》全詩及其鑑賞

白居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