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的角度,喜怒哀樂,如何對治

2021-05-01 18:44:23 字數 5687 閱讀 1289

1樓:匿名使用者

以一念替萬念。

一心念佛。

《給新進*** - 初學導引》

《大集經》: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唸佛,得度生死。

《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

《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其實,分別不在法門,而在我們自己的根性適合學什麼法門,上面這句《大集經》的意思,是說現代眾生,一般比較普遍的情況,都是比較適合修學唸佛法門,所以如果您如果對這句**信得過,可以瞭解一下淨宗。

首先,可以先看看《釋迦牟尼佛傳瞭解佛的一生,然後開始系統學佛。

問:我對佛教還不認識,如何著手?

答:請先於**上收看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及「三皈傳授」的講演,此能幫忙您先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以及明白學佛之目的與意義,以提高學佛之興趣與信心,進而能深入學習。

「認識佛教

「三皈傳授

問:初學要如何修學?

答:淨宗修學是以「淨業三福」(《觀無量壽經》)為基礎。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何落實?我們採取儒家的《**規》。《**規》的內容,就是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則落實在《十善業道經》,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五戒相經箋要》和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有錄相帶,也有文字教材。

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沙彌律儀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眾戒」,就是十條戒圓圓滿滿。「不犯威儀」,是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寶藏。這一條就是《地藏經》的宗旨,我們要從學習《地藏經》來開發心地寶藏。

這是前兩年的基礎課程。

佛言:「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說得多重!

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從凡夫修行作菩薩,將來成佛,真正根本的因就是這三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皆以此三條為基礎。

若無此基礎,就不能成就;猶如蓋房打地基一樣,無論蓋什麼房子,地基一定要堅固,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學法門。

學習大乘之前,先要打好基礎,不然肯定會花了時間精力,然後覺得功夫不得力,到時候懷疑佛,毀謗佛,就不好了。

其實佛對我們說得很清楚了。

《百喻經》裡面有個故事,有一個愚人,看到他人富家三層樓很漂亮,於是叫來木匠,要造第三層樓,木匠說,不建第一層,不建第二層,哪兒能建第三層?愚人說,我不用建第一層第二層,我只要第三層。眾人聽了,都笑那個愚人。

我們四眾**也是一樣,若不依三乘次第,先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地修學,和那個愚人就沒有分別。

大乘是起高樓大廈,建高樓必須有地基,地基紮實,高樓才穩固,地基是小乘佛法。

沒有小乘基礎,高樓是用幾支竹竿撐起來的,或者開始挺好看,但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縱觀歷史,中國小乘佛法式微,是不是佛說的不對呢?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其實中國曆代高僧大德,都是以儒家、道家為基礎,代替了小乘佛法,所以修行有非常輝煌的成就,值得我們借鑑。

而學小乘的教材很多,《**規》是其中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

【蕅益大師雲:唸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唸佛,唸佛三昧,三昧中王。】

阿彌陀佛名號其實就可以含攝無量佛的名號,其實能老實唸佛,不生懷疑,從因地到如來果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可以了。

老實唸佛,功德不可思議,但的確是難信之法。

上面說的,是給一些不能老實唸佛,還心存不解,半信半疑的人看的,畢竟一般人初學都有懷疑,是很正常的,所以需要循序漸進學習,解開疑惑,產生真實堅定的信心,才會踏踏實實老實念。

《念阿彌陀佛的利益》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優勝持往生咒;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勝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

咒雲: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

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唸佛勝餘功德者:六度萬行,法門無量;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願淨業**,專其信願,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餘門者,尚當改修唸佛。況原修唸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

昔有人問六祖大師雲,唸佛有何利益?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為萬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見性之慧燈,是破地獄之猛將、斬群邪之寶劍,五千大藏之骨髓,八萬總持之要門,十方虛空之無際,廣大一性之圓明,開黑暗之明燈,脫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是三界之經路。

是本性彌陀,是唯心淨土,即是本師,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門,無量無邊之功德。

一心念佛,放下萬緣即佈施。

一心念佛,伏諸煩惱即持戒。

一心念佛,無諍無求即忍辱。

一心念佛,不稍夾雜即精進。

一心念佛,妄念不起即禪定。

一心念佛,信願往生即智慧。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唸佛。

2樓:香閣閣

觀照要看你怎麼觀照,觀一切法如是空性,照一切相如是無常。

脾氣大,是習氣,但這種習氣本身也是無常的。若無常不如不在乎嗎?也不是,如果任意增長,豈不是更加迷惑了。對於發脾氣,我自己有一些心得,願與分享:

總是發脾氣,主要是因為不懂得諸法原本平等,而這種平等來自於圓滿覺性。因為妄執妄有,所以才生出種種不平等和種種煩惱。但是,如果馬上這樣對自己說,肯定不能說服自己,因為習氣非常深重,緣分一來,種子立刻起現形。

那我講一個故事好了:

祖師曾經做夢,夢見一隻大老虎對著自己,長著大嘴要吃自己,結果嚇醒了,出了一身冷汗。醒來方知,原來是場夢,就說:早知道就給他吃一口了,就當做了人情也好呢~ 於是開示道:

世間多有痴迷眾生,明明知道人間就是場夢,還不捨得做人情呢! 聽了這個故事之後,我突然明白,其實人間一切,都是因緣果報,太在乎的話,就是自己迷惑自己。不生氣,不貪心,跟所有人和和氣氣的,就當做個人情,做個戲罷了!

何必那麼只在乎呢?哪有那麼多得失,不過是因果相續罷了,不如老實唸佛求生淨土來的實在阿!

還有兩句話,若能常於心中憶念,也可以斷心中火氣:

一、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另外華嚴經一句: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是我自己的方法,不知對這位師兄是否湊效,末學也只當拋磚引玉了。還有,常唸佛菩薩法號可以熄滅心中火氣。不妨試試看,阿彌陀佛!

3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

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4樓:繁星流動

脾氣大就是嗔恨心較重,如何消除嗔恨呢?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佛陀說:「諸比丘,透過慈愛能達到心解脫。對慈愛數數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瞋恨不生起之因,也是滅除已生起的瞋恨之因。」

有六種方法能幫助滅除瞋恨:

一、學習慈心觀;

二、致力於培育慈心禪那;

三、思惟自己所造之業是自己的財產;

四、數數如理思惟;

五、親近善知識;

六、有助於培育慈心與滅除瞋恨的適當言論。

詳細的論述請看帕奧禪師的著作《正念之道》的法念處篇。在第226頁。

5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練身和練心。練身有打坐,練心有自他交換法,還有其他的先說這麼多。

6樓:匿名使用者

若你生氣時,你若觀照,心便在觀照中。請問你在觀照中是生氣嗎?

7樓:

修六度。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南無阿彌陀佛

8樓:道源居士

吃茶去!

南無阿彌駝佛

從佛教的角度,我現在應該怎麼做?

9樓:匿名使用者

只考慮自己的得失,心情,自然是要麼踏入慾望和環境的舒服,要麼就玩去我執離欲然後消沉厭世。佛教除了放下執著,克服慾望之外,還講發菩提心,度天下眾生,這個心念可以說是很多菩薩駐世的動機。所以,對於這樣的疑惑,去試試看看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如何對他人好,併發心為他人而不為自己的慾望,立刻就會充滿動力,因為你會覺得你做的事情都有意義。

這也合乎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如果不想平天下,何須修身精進呢?只執著自己的慾望啊,得失啊,小家子氣,難以稱為大丈夫。

所以,給自己樹立個不為自己,而為社會,世界,別人的理想,是給你精進心的根本。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首先要說明白幾個問題。

一,魔自心生,須從心滅。你說家庭環境讓你的慾望太大,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你的六根受六塵所染,以至覆蓋精明元覺,但外因終究是不是決定事物的決定性因素,自己心未靜,肯定會背覺和塵,就像要想讓房間裡的灰埃落定,你就不能再去抖動贓物,要去除煩惱首要六根清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第一步。

二,佛教不強制壓抑慾望,但也不是放縱慾望。壓制慾望就像用石頭壓草,用火燒草,後果肯定會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一個個念頭如潮水般湧來,如何辦哪?

要看住自己的真心,不要跟隨念頭跑,當一個念頭產生,立刻警覺,不要跟著再跑,這樣長期下去你才能真正控制自己的大腦,才知道什麼是真正自治。當知一切念頭"如露亦如電"。正是: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三,要學作佛,首要學會如何做人。 我們只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人在這世界有自己的責任,人生如戲,雖明白是戲,但仍然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但不住在自己的慾望上。就像在做夢時,我們覺得跟真實生活一模一樣,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做夢,在夢中,我們為了蠅頭小利而爭,不亦樂乎,等醒來時候,才明白自己在做夢,也可笑自己竟然在爭那些虛幻的東西,誰能肯定現在我們不是在做夢那?

早晚有醒的一天啊。但是我們能借假修真。生活中做自己應該做的,讓自己的責任能夠完成,至於能不能暴富否,能萬世留名否那些並不在意,做完就忘,一笑便休,成功了不喜,失敗了不憂。

把人真正的作成了,才有資格談作佛。

建議你沒事了去佛教的網上看看吧,佛教不是消極的宗教,是一個讓人能夠正面面對人生,面對生死的世界觀與方**,祝你能夠早日解開心結,換句話說,誰綁著你那?

關於描寫喜怒哀樂的好句好段,描寫人喜怒哀樂的句子

眉開眼笑 破涕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顏開 滿面春風洋洋得意 和顏悅色 悠然自得 容光回煥發 神采飛揚答氣勢洶洶 神情沮喪 愁眉苦臉 沒精打采 淚流滿面心花怒放 滿心歡喜 歸心似箭 心曠神怡 心潮起伏心悅誠服 心事重重 憂心忡忡 心如刀絞 悲痛欲絕怒火中燒 心驚膽戰 心慌意亂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她的臉上...

我曾散過最多的步,跟你們的喜怒哀樂

上過最多的不是指你每天走路的步數嗎?這誰還記得?至於喜怒哀樂,這都是人之常情 和你們的喜怒哀樂在一起,那是一段歡快又難忘的日子,也是我曾散過最多的步 那必定是喜歡你,但是你拒絕他的時候他不可能跟你在一起,當知道你的喜怒哀樂的人,他是真正喜歡你的一個人,他不會在乎你。是啊,散步是很好的,但不可以一路 ...

怎麼用色彩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如何用色彩表達喜怒哀樂。

春 淡綠,淡粉 夏 深綠 橙黃 秋 土黃 灰 金黃 冬 白 藍 表達喜怒哀樂的話應該不是色彩而是畫面的色調才對 畫面的冷色調或暖色調可以用很多豐富的複雜的 不完全調和 顏色去搭配而成 畫面的明度也可以調節畫面感情的,通過在色稿上反覆的嘗試就可得到你想要的效果 用冷暖色調和明度,還有自己對情緒和四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