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民族的服裝,方言,飲食,苗族人的服飾,飲食,民居。

2021-05-02 10:09:52 字數 5502 閱讀 7677

1樓:

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地方話」,是在某個或大或小的地區通行的交際工具。方言是民族語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分化出來的地域性變體。所謂地域性變體,自然是相對於民族共同語而言。

漢語方言自然是相對於普通話來說的。普通話通行於全國,是國家通用語言;方言通行於某幾個省、或某個省、或者更小的一個地區,是區域性地方的通用語言。普通話為全體漢族人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服務,而方言只能為區域性地方的人民服務。

從組成語言的要素(語音、詞彙、語法)來看,方言之間、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是兄弟姊妹的關係,都是同一古老語言歷史發展和分化的結果。

那麼,漢語到底有多少種方言呢?

從大處說,現代漢語可分為7大方言:

首先是北方方言(廣義的官話),流通在我國中原、東北、西北和西南的廣大地區。

北方方言還可以再分為4大次方言:

1.華北東北次方言(狹義的北方話):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東部、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2.西北次方言(西北官話):覆蓋山西、內蒙古西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自治區;

3.西南次方言(西南官話):覆蓋重慶、四川、貴州、雲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廣西西北部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4.江淮次方言(下江官話):覆蓋安徽省內長江兩岸、江蘇省的江北大部、九江、南京至鎮江的兩岸沿江地區。

第二是吳方言,即江浙話,分佈在江蘇省的江南地區和浙江省大部。江浙話以上海話為主要代表。

第三是贛方言,即江西話,分佈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東部以及湖北省的東南部。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話,分佈在湖南省大部。湖南話以長沙話為主要代表(舊時以雙峰話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話、客話。客家話分佈比較分散,比較集中的地方是廣東省東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與湖北、廣東、福建接壤的地區,以及四川、廣西和臺灣等地。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有很多說客家話的。

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粵方言,又叫粵語、廣東話、廣府話、白話,分佈在廣東省大部、廣西自治區的東南部,以及港澳地區和北美華人社群。粵方言以廣州話為主要代表。

第七是閩方言,即閩語,分佈很廣,包括福建省大部、廣東省東部的潮汕地區和西部的雷州半島、海南省、臺灣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閩方言在東南亞華人社群流行很廣。閩方言內部分歧很大,大概來說,閩南片以廈門話為代表,閩東片以福州話為代表,閩北片以建甌話為代表,閩中片以永安話為代表,莆田仙遊片以莆田話為代表

2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服飾特色]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髮戴小罩刺繡花帽。

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

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歌舞特點

維吾爾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尤其對植棉和園藝有豐富經驗。新疆的棉花和甜瓜、無核葡萄、葡萄乾、香梨等馳名國內外。手工業技藝精湛,地毯、絲綢、美玉等深受各族人民喜愛。

文化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流傳至今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民間文學《阿凡提的故事》等,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維吾爾族能歌善舞,民族樂器造型奇巧,品種多樣,歌舞內容奉富,多姿多彩。維吾爾族男性喜穿「袷袢」,戴小花帽,婦女喜穿連衣裙,少女喜梳十幾條髮辮,以長髮為美。

維吾爾族以麵食為主,喜食羊、牛肉,飲花茶、 磚茶,尤喜喝奶茶。主食常見的有饢(面 烤餅)、抓飯、包子(有蒸有烤)、麵條等。蔬菜類最喜吃的有胡蘿蔔、洋蔥(維 語稱皮牙子)。

名菜有烤全羊、烤羊肉串、 清燉羊肉。一般人家每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午餐是各類主食、炒菜,晚餐仍為 饢茶或湯麵。新疆城鎮的清真飯館,多供 應維吾爾族的飯菜,絕對禁忌肉油。

柯爾克孜族 亦以肉食、奶食、麵食、奶茶為主。 肉食常見者有燉馬肉、燉牛肉、燉羊肉、「庫爾達克」(鍋烤羊肉塊)和烤羊肉片。 麵食有饢、鍋貼、烤酥油餅、麵條、包子 等。

奶製品有酸牛奶、酸馬奶、鮮馬奶等。 禁忌食驢、狗肉。

哈薩克族 以肉食、奶食、麵食為主,飲料以奶 茶為主。肉食為羊、牛、馬肉,禁忌 驢、狗肉。麵食有小圓饢、麵條,也喜吃抓飯。

平時很少吃蔬果。名菜有手抓羊肉 (清燉)、馬腸子(以馬肉灌製)、"納仁"(以清燉羊肉、麵條、洋蔥拌和) 等。上好飲料為馬奶子。

塔吉克族 以奶製品、麵食和牛羊肉為主。常見 的飲食種類有奶茶、奶粥、奶面片、奶面 糊、烤饢、酥油泡饢、湯麵、抓肉等。除驢、狗之外,還不吃馬肉,不飲 馬奶,這與本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伊斯瑪 依勒派有關。

蒙古族 牧區蒙古族人主要吃奶製品、牛羊肉 和麵食,農區蒙古族人主要吃米麵、蔬菜、羊肉。不論牧區農區,蒙古族人日常都 愛喝奶茶,飲用馬奶或駱駝奶釀製的奶酒

3樓:果醉柳

我是苗族,我來介紹我們苗族吧,語言:苗族的語言是苗語,主要分為三大方言,各方言含有次方言和土語,這三大方言是:川黔滇方言,又稱西部方言,其含有川黔滇次方言,貴陽次方言等。

此方言主要分佈在四川,雲南,廣西白色的隆林各族自治縣,貴州畢節,黔西南,黔南,貴陽,六盤水,安順。黔東方言,又稱中部方言,主要分佈在貴州黔東南,廣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縣,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湘西方言,又稱東部方言,主要分佈在貴州的銅仁地區,比如松桃苗族自治縣,重慶的秀水,湖南湘西地區,懷化部分地區。

湖北恩施。苗族的服飾是苗服,苗族服飾多種多樣,無一定格式跟式樣,因地域不同而不同,苗族飲食主要以大米和玉米為主。

苗族人的服飾,飲食,民居。 10

4樓:匿名使用者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品種最多、保留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堅持著中公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應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段的同時,交叉應用其餘的工藝伎倆,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聯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赫然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辨認族類、支系及語言的主要作用,這些形象記載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 看,採取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能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典範,歷史層級關聯清楚,堪稱服飾製作史擺設館。從用色上看,她們擅長選用多種強烈的對照顏色,盡力尋求色彩的濃烈和厚重的明麗感,普通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凸起主題,只重視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請求。從情勢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戴的服裝,繁複富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程度。

便裝,款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練,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衣著之用。除豔服與便裝之分內,苗族服飾還有年紀和地區差別。

苗族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距今6 千多年前,便已理解了"飯菜過煮,得肉便燒"的飲食方式。因為地區廣大,天然前提不同,飲食習慣也有差異。

苗民多以大米為主食,玉米、紅薯、小麥等為輔,雜以養麥、大麥、燕麥、高粱等。嗜酸辣鹹.好菸酒茶。豢養家禽牲畜,種植各種蔬菜。

苗家飲食奇特的民族風氣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知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醃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蔔、青菜酸、豆類酸等。 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長,跟他們深居深谷,缺乏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跟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醃製各種酸味食品。

在製造酸味食物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成語。苗族簡直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棲身的很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個別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製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幹、棕子、粑粑、炒米,等等。

苗族喜食野菜,如蕨菜、魚腥草、馬蹄菜、刺花菜、鐵道木花、刺五加、水香菜、青苔等,多洗淨涼拌吃。這些野菜有的既是菜也是藥,食之苦澀,但卻清涼、爽口、甘甜具備清熱、解毒、消炎、消暑、化食等作用

最為獨特的風味食品,莫過於吃竹蛆、蜂蛹、黃螞蟻蛋、花蜘蛛、牛屎蟲蛋、沙蛆等,不停的迴圈往復…… - 博文預覽。黃螞蟻成長在樹上,身上約兩釐米,腰細腹大,嘴巴里有兩顆大牙,多在闊葉處做巢生息、滋生。

苗族的烹飪辦法較多,最常見的有煮、燉、蒸、炸、醮、烤、燒、烘、舂、生食、醃、炒等,其中又以燒、烤、舂、醮、生食、醃為特點。

燒,即將食物放入火中燒;烤,行將食品用竹、木棍串起,抹上佐料,在火上烘烤;舂,即把肉先切成小塊,放在木炭上烘烤熟或在火裡燒熟,再回上韭菜、薄荷 、生薑、鹽、蒜等佐料。 苗家還擅於製做豆豉、豆腐、灌腸、麵醬等。好吃火鍋,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鍋,進蔬菜、肉、豆腐等,邊涮邊蘸辣椒鹽水吃。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廣泛。把玉米、黃豆、蠶豆、紅薯片、麥粉團、芝麻、糯米分辨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寄存起來。客人到來,將各種炸品及鹽、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衝開。

客人必需連喝4 碗。

喝茶時,假如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則主人會始終請你喝下去。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類的瓜果雕成花、鳥、禽、魚等外形,經由數道工序製成香、脆、甜的食物。

飲用時,取多少塊放入杯中,衝入沸水。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待客時,男女客人離開吃。長者先開杯,佳餚必先敬客。吃雞時,雞翅敬客人,雞頭歸長者,雞爪歸小孩吃。

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爭相宴請。用牛角盛酒敬客,是盛大的待客方法。碰到過苗年一類的隆重節日,主寨方家家戶戶都做迎客籌備,將酒放到蘆笙場或銅鼓坪上,把客人擁到寨裡,由兩人舉牛角勸飲,鼓樂齊鳴,客人要一飲而盡。

苗族人普遍愛好飲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白酒即土酒,苗家人常飲,以大米、糯米、玉米、高粱等為原料釀製。

泡酒則是在甜酒的基本上摻入適量淨水或冷開水即可飲。刺梨酒是用蒸熟的刺梨乾摻和適量的米飯,參加自制的酒麴拌勻後,入缸密封。半月後酒化,再用木甑蒸餾,可分離得到20度、30度和50度的刺梨酒。

以糯米和刺梨釀製的刺梨酒為最佳,存在消食助氣的功能。

"無酒不成禮"已是他們遵照的禮節,酒是待客議事、婚喪嫁娶、起房建屋、逢年過節的必備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生涯實際中,苗族國民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酒文明。

苗家喝酒,多因時光、地點和物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說,如"攔路酒"、"進門酒"、"嫁別酒"、"迎客酒"、"送客酒"、"雙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轉轉酒"、"賀兒酒"、"平夥酒"、"酬勞酒"、"慰勞酒"、"雞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還極為講求待客的飲酒禮儀,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兩杯,謂"兩條腿走路",敬酒者雙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兩週,敬到最後一人時,雙方交杯對飲;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則"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

這是哪個民族的服裝,這是什麼民族服裝

我國有50多個民族,每個民族又有分出很多個支部,每個民族的衣服都很特別,很絢麗,還有各個民族的特點。這是什麼民族服裝 這是 蒙古族 m ng g z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遊牧民族。首飾 長袍 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以瑪瑙 珍珠 金銀製成。2 回族 h...

我們漢民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

漢服 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 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 明末清初 近4000年中,以華夏 漢後又稱漢民族 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 或者說 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 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

多個民族飲食文化融合的意義,少數民族的美食文化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在外來食物或飲食方式的同化過程中,中華飲食突顯出 本土化 的內在機制與運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終堅持的首要原則。中國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麵成為中國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長的瓜果蔬菜成為與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 水產品及野豬等動物大多成為改善人們生活的佳餚。儘管這種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在物質極大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