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七十而隨心所欲」是怎樣的境界

2021-05-05 20:25:26 字數 5069 閱讀 4025

1樓:包頭豫綏閒人

「從心所欲」與「為所欲為」,雖然都有著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所欲」性,但本質卻是截然不同的。

「為所欲為」的本質,是為了「自己的私慾」而無法無天的「為」,是極度的自我之膨脹。而「從心所欲」的本質,則是「順從」於「心」的為,這個「心」並不是凡夫的慾望之心,而是聖人的道德之心;孔夫子所從的「心」就是這個道德之心,是極度的普惠眾生的行為。

這種境界,就是我人所說的「得道」了境界,也就是《莊子》中所說的「逍遙」的境界。這種境界,並不是到了七十歲就能達到了,有的人一輩子都未達到,有的人40歲時就達到了,孔夫子恰恰是在七十歲時達到了,故曰「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2樓:

朋友,讓我告訴你真正意思吧!

全句是」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字面意思可能就是」逍遙」的意思.我也是比較贊同的,但還不是太準確.

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說的就是古代到七十的並不多見,從這個意義上講,孔子對自己能活到七十很知足,因此他能看淡萬事萬物,做到內心的自由.其實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一個人真到了七十,還能有什麼呢?或者說,還能做些什麼?孔子說到七十才達到自由的境界,而這種自由卻是以時間的消退為代價換來的,也就是說,七十歲修行的過程是漫長的,一個人即使隨心所欲,沒什麼非分之想,但想成為聖人還是不易的.所以說,即使隨心所欲的做事,也不會越出法度了.

3樓:如果__再愛

心裡有一個規矩,但是我們所做的事,不管怎麼去做,就是不過分,不會超過這個規矩,這便是隨心所欲,這也是孔子認為的自由。

就像我們現在活著這個地球上,可是我們永遠也逃離不了這個地球,大的來說是被關在這個牢籠裡的,從來就沒有自由過。但是小的來說,這個世界是有那麼的法律來限制我們,也沒有自由過,而我們要在這個法律的範圍內隨心所欲,不管怎麼做,都不會踩在法律的線上,這便是自由。這樣的自由,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的,因為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做了讓別人不高興的事,做了違背了道德或是法律的事,所以孔子說要七十而隨心所欲。

其實這也還是看每個人自己,也不是說到了七十就一定能做到七十而隨心所欲的,或許到九

十、一百歲也不能達到,又或許在三

十、四十就能做到。

4樓:匿名使用者

我理解的是70歲以後經歷了很多,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怎麼做都不會超過道德的範圍。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

5樓:獨屋王

《論語》中記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以前讀這段話總不知是什麼意思,翻看歷代的註釋也眾說紛紜。

我現在已五十多歲了,聯絡自己人生走過的歷程,似乎對這句話有了頓悟。我現在把它寫出來,和有興趣的朋友磋商。

我的理解是,這是孔子到了七十歲時對自己心理歷程的總結。孔子聰穎好學,敏悟深遽,志向遠大,老覺無成,回顧一生,實感無賴,自我安慰,才對自己一生作了評價。

「吾十五而志於學」,意即我到十五歲才知道下決心學習。志作立志解。小孩子一般七歲左右發矇,但學習目的不明確,是懵懂的,不知專心致志地學習。

從小就知道發憤苦讀的小孩是極少數。孔子雖然後來成為聖人,但在十五歲之前也是不知道發憤學習的。

「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確定做什麼專業一樣。一般人二十歲就確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

「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確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意即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

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氏,舉逸民」、「克已復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四十歲堅定了目標,競競業業幹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去「克己復禮」,但是也沒幹成,這是天命啊!不是我不努力、不專心致志啊!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標我才知道這是天意啊!

並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六十而耳順」,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汙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著怨恨之氣,直到六十歲才聽著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著只像沒聽著的,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

「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至到了七十歲,這時侯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孔子的這段話,概括、精確,只幾十個字就把一生的心理歷程道出來了。我們從孔子的話中可以聽得出,在行將走完人生歷程,在回顧自己一生的作為的時侯,作為一代天才,一代哲人的孔子的心裡,也不免帶有幾分遺憾,幾分無賴。

孔子的一生,就像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生樣:「三方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其所主張的事雖不可為,但其人品卻高不可及。

湖北省雲夢縣 王保清

2009.9.25

6樓:青苹四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  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現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讀論語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從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瞭解這些話的用意,並把它應用到生活中去。

7樓:匿名使用者

要我看這是聖人的比照,我們凡人能五

十、六十不惑就不錯了。五十知天命:我今年六十剛剛有點不惑,你說知天命,知道天體運營;大自然規律。萬萬不可能。

為什麼人們常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呢?這些是什麼意思?

8樓:穠華

四十不惑:意思並非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六十耳順: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

七十隨心所欲:七十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

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

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

「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隨心所欲中的欲是什麼意思隨心所欲的欲字是什麼意思?

欲 想要。隨心所欲,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語本 紅樓夢 第九回 寶玉 終是個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隨心所欲,因此發了癖性。秦牧 藝海拾貝 多畫蛋,那就是訓練眼睛去觀察形象,訓練手隨心所欲地表現事物。解釋 隨 任憑 欲 想要。一切隨著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色彩 中性或...

怎樣看待非常聰明成績極好但隨心所欲的中學生?

在我們那個時代對於這種聰明成績好而又隨心所欲的同學是很羨慕的,我們常說的一句話 你看那個誰誰誰,人家玩著就把習學了。學習對於那樣的人來說根本就不費力,還能有空餘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種人也是我們所說的有個性的人,給人的額感覺很灑脫。我個人認為非常聰明,成績極好,這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也是值得誇讚的...

隨心所欲 不拘一格 旁逸斜出的意思是什麼

1 隨復心所欲 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制幹什麼就幹什麼。出處 春秋時期孔子 論語 為 政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 70歲之後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逾越規矩。2 不拘一格 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出處 清代龔自珍 己亥雜詩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譯文 我希望皇帝重新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