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的意思

2021-05-13 07:58:23 字數 5890 閱讀 6952

1樓: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訊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

原文: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

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訊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訊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於此詩下自注:“餘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

2樓:匿名使用者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訊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3樓:漠視世間一切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訊息,初聽到這個訊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溼了衣裳。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和兒女,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捲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白天裡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

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

4樓:手機使用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763年(代宗廣德元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他的部將李懷仙斬其首來獻,安史之亂結束。

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聽到這訊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全詩八句。首聯寫初聞喜訊的驚喜;三、四聯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

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的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目錄註釋

作品鑑賞

詩意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註釋

官軍:唐王朝軍隊。   收:

收復。   河南河北:泛指黃河以南以北地區,相當於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

  劍外:劍門關之外,即今四川劍南一帶。   薊北:

今河北省北部。當時為安、史叛軍根據地。   初聞:

乍聽到。   涕淚:眼淚。

  卻看;回頭看。   妻子:妻子和兒子   漫卷:

胡亂地捲起。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春天的景物。   巴峽:

在今重慶市東的嘉陵江上。   巫峽:在今四川省巫山縣東。

  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作品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意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第二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外傳來收復薊北的訊息,剛剛聽到訊息,驚喜的熱淚流滿衣裳。回頭看老伴和孩子愁顏不知消失到了**,隨手胡亂地收起書高興得要發狂。

白天放聲高歌還要痛飲美酒,有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鄉。立即從巴峽穿過巫峽,順流下達襄陽再從陸路回洛陽。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詩人,漢族,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於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

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和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

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

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

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

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

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編輯本段作品鑑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到此算是結束。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臺),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訊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餘田園在東京。

”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

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湧。“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

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惡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

“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

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點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

詩人想到這裡,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

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

“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

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訊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註》中引王嗣的話說:

“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樸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收復薊北的訊息,初聽到這個訊息驚喜得涕淚交流,沾溼了衣裳。回過頭來再看妻子,平日的憂愁已不知跑到何處去了;我胡亂地捲起詩書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白日裡我要放聲歌唱,縱情暢飲;美好的春景正好伴著我返回故鄉。

我們要立即動身,從巴峽乘船,穿過巫峽,順流直下到達湖北襄陽,再從襄陽北上,直奔洛陽。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

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用了哪些地名?

作者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全詩用了哪些地名?冀北 巴峽 巫峽 襄陽 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賞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平生第一快詩,表達出作者渴望回家的願望。謝謝啦,但是有些偏離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意思,《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每個字的意思

掌衣 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安史之亂時,叛軍收服了叛軍的根據地一河南河北 聽說官兵將要收復,河南河北兩地的訊息有感。 001學神 聞 聽。官軍 唐朝的軍隊。收 收復。河南,河北 地名。 我看這個人搞的一點也不好,真是的。還不讓我踩呀,我非要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作背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寫作背景 要簡練!!

唐代宗廣德元年 763年 正月,史朝義兵做自殺,部將田承嗣 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 安史之亂 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 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 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臉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