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思想史春秋戰國時期法家提出的「法治」觀,其理論根據是什麼

2021-06-03 14:18:42 字數 6041 閱讀 1188

1樓:匿名使用者

法家的「法治」其核心思想其實不是「法制」,而是「權治」。法家思想成熟的很晚但其誕生得很早,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他依靠「霸道」幫助齊桓公稱霸,具體做法就是查戶口、定編制,是把人民分成四種人:士農工商,分居不同的地方,永世不得改行或串門,然後建立十五個士人之鄉,再從裡面徵兵。

其實是把全國變成一個大兵營,保證君主的最高權力。由此可見,法家的是通過法規律令和行政手段治國的學派,因此西方把法家稱為「行政管理學派」或者「司法與行政管理學派」。

法家的理論依據是人性本惡,這個思想**於荀子,但荀子並不是人性「本」惡論者,荀子的觀點是人性「有」惡。荀子認為人性分成兩個部分「性」(人的自然屬性,是惡的)和「偽」(不是虛偽的意思而是人為的意思,是指人的社會屬性,是善的)。荀子在王志篇中說,天下萬物可分為四等,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有義,所以是天下至貴。

由此可見,荀子是承認人性有善的。而且荀子認為人必須通過「偽」去改造「性」,因為如果沒有偽,只有「性」,那麼人是無法生存的,因為人的動物性的生存能力不及動物,叫做「力不如牛,走不若馬」。用「偽」改造「性」必須由聖人來做,叫做「化性起偽」,改造的結果是「塗之人可為禹」,這與孟子的「人皆可為舜堯」殊途同歸。

如果荀子不承認人性有善,很難想象可以把普通人改造成聖人。但荀子同時認為「性」是很頑固,必須通過聖人的改造,才能去除,而聖人的做法是「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這個做法已經離法家很近了,而韓非在荀子人性有惡的基礎上又向前邁了一步,認為人性本惡,因此沒有改造的可能性,只能防範。所以法家才是諸子中真正的性惡論者。

2樓:匿名使用者

按百科**是,法家講求法、術、勢。

其理論依據是性惡論,但從實際的運用之後,有所偏移。

過於強調了平民的惡,卻看輕了權貴的惡。

但他還是有所優點的,那就是效果快而顯著,如商鞅以法為重的變法,及申不害以帝王之術吏治的變法,效果都有所顯著。

就歷史上有個是儒家人士,支援禮治,又支援法治的人,就是荀子。其**,韓非子,李斯是法家的代表。這個人也提出性惡論。

3樓:匿名使用者

以法治為思想核心,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

理論依據應該是威武主意,有別於儒道的唯心。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是?

4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等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而聞名,並提出了 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這為後來建立的**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等。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是韓非子.

法家,在春秋時期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們主張法治,喜歡社會在維護私有制的觀念中向前發展,他們以為,社會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擁有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向前發展,因此,法家總是推崇法律的至高無上,認為社會就必須要有嚴厲的法律,違法必糾,做到法律的絕對權威,即今天的人們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因為法家的思想觀念是維護私有制已經形成的社會,目的是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維護統治階級的既得利益,這樣,就必然已經迎合了統治階級的心理需要,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援和喜歡,法家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佔具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的時候喜歡講儒家思想的「仁政」,以達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維護他們的統治和利益的同時,更喜歡法治,因此,實際上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總是以法律來維護他們的利益。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衛鞅,春秋衛國人;應該說,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觀念的思想家,奴隸社會雖然進行法制,但從來不向人民解釋為什麼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現,向人們闡述了法家為什麼要提倡法制;當時,商鞅在衛國並不得志,因此,他最終離開了衛國而到秦國,在一些機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並向秦穆公闡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援;商鞅執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用簡單的事例向人們灌輸他的思想,並逐漸健全了秦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軍隊管理體制,其保甲制使秦國達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國的農民平時作農業,戰時則成為士兵,實際就是現在的義務兵役制,所以,秦國得到了強大的機會,最後,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門賞金的事例就相當簡單,為了顯示秦國國君和他的誠信,他在城門立了一木,任誰只要移卻了此木到另一城門,就賞千金,終於有人嘗試,他就真賞了千金,從此,商鞅的法制觀念深入人心,贏得了秦國人的尊重。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遠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韓非本是韓國的王族貴人,但是,他的思想卻偏偏無法在當時的韓國實現,其中的原因當然複雜,韓非在流落到秦國時,向秦國國君闡述了他的法制理念,並詳細地為秦國制訂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秦國國君雖然沒有重用韓非子,但是,卻採納了他的思想和觀念;因為,秦國自商鞅以來,歷代都重視法制手段,比如,範睢,呂不韋、李斯等,他們都順勢而為,尊重了秦國的實際,都推崇法制觀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的一環,正是李斯的出現,使得法家思想真正開始走上統治地位;李斯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思想家,他原是呂不韋的門人,在呂氏的幫助下,漸漸走到了秦國國君秦贏政的面前,成為宰相,在他的影響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並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體系,最後,秦始皇終於完全了秦國吞滅六國的壯舉。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特徵

6樓:戀勞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特徵——百家爭鳴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列子.作品:《道德經》、《莊子》、《列子》

道家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

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四、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李斯、商鞅.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 韓非子,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

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及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

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

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

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 呂不韋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

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

《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家:

**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十一、兵家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

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十二、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 扁鵲[2]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盪的時期.

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型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春秋戰國時期儒學未被重視,而法家思想得到被重用的原因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 禮 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 定分止爭 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

春秋時期思想的主要特徵,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 戰亂不斷,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確立封建制度 經濟 鐵農具 牛耕的使用,封建剝削方式出現,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興盛,城市繁榮 文化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回答你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問題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一 儒家儒家倫理思想以孔子為代表.他建立了以 仁 和 禮 為核心的倫理理論與道德準則.仁...

主張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是

主張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是仁者愛人,民貴君輕。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 獨尊儒術 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儒 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