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子路受牛的事例,子貢贖人子路受牛誰是對的原因是什麼

2021-06-08 14:09:30 字數 4671 閱讀 7880

1樓:真是要死的節奏

出自《呂氏春秋·察微》。

原文: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

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孔子從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子路受牛與拾金求報

《呂氏春秋》之《察微》篇裡記載有“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

‘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意思就是說,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補償金。孔子說:

“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

“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這就是所謂“子路受而勸德 ,子貢讓而止善”。

關於拾得遺失物,拾得人應該是拾金不昧還是拾金求報一直都存在爭議。物權法對該問題持未置可否的態度,雖然沒有賦予拾得人要求獲得報酬的權利,但明確了所有權人、遺失人按照承諾支付報酬的義務。

立法者的審慎態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些顧慮,人們擔心如果拾得人紛紛索取報酬的話,這會對“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產生破壞性的衝擊。對於立法者的這一困惑,通過“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小故事就可以解惑。

如果單純從道德的角度看,子貢要比子路高尚,但若要論社會影響,子路受牛更加有積極正面的引導力。子貢的的行為把本是平淡的贖人善舉拔到多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讓後人望而卻步。如果非要將現實的道德標準撥到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

儘管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最終的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多數人沒有子貢的修養與財富,他們做不了像子貢這樣的義舉,不如干脆什麼都不做。

但是如果退而求次,適當地降低社會的道德標準,容忍進而鼓勵、保護“拿人錢財”的義舉,使之成為多數人可以得到精神享受與物質激勵。儘管這達不到我們最終追求的理想狀態,但畢竟可以感化相當多的人去做好事行善舉,從而構建更為美好的社會秩序。

關於遺失物歸屬的問題,歷史上有兩種立法,一種是羅馬法,一種是日耳曼法。日耳曼法規定遺失物的拾得人應當向有關機關呈報,或者應當催告失主認領,將原物交還失主並有失主向拾得人支付報酬;

如果拾得人不認領,則遺失物由國庫、寺廟、拾得人按照法律規定的比例分享。日耳曼法的規定恰當的考量了近現代市民社會中人的思想意識覺悟程度及利益的要求,兼顧了所有人與拾得人雙方的利益。

其實我們不必忌諱什麼道德滑坡的顧慮,因為我們的道德水準距離普遍的“拾金不昧”還有相當的距離,與其空洞無用的說教,不如採取更為現實的態度,既可幫助更多的遺失人找到丟掉的東西,更可鼓勵、倡匯出一種及時歸還遺失物的社會氛圍。

所以,關於物權法拾得人獲得報酬的問題,立法者應該採取更為鮮明的態度,在要求所有權人、遺失人按照承諾支付報酬義務的同時,明確賦予拾得人得到相當於遺失物價值一定比例的報酬的權利。

在東鄰日本,對拾獲他人丟失物品並歸還者,失主應該給予10%的酬謝。乍看之下,似乎道德淪喪,提倡拾金求報,可是仔細想想,恐怕丟失東西的人挽回損失的可能性更大吧。

2樓:刑昭君

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子路受牛: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子貢

3樓:殘酷的公平

你可以查查子路受牛,子貢贖人的故事,應該是這個^ω^

寫一篇自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讀後感,800字

4樓:505050噯冰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

“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翻譯: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

孔子說:”賜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

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

“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孔子從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子貢贖人”自損財物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其實魯國那條法律的用意是為了鼓勵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就可以惠而不費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暫時沒有預付贖金的能力,也應該去借來贖金為同胞贖身,因為你不會損失任何東西.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如果魯國君主為子貢之舉樹為典範—大肆通報、嘉獎、宣傳乃至全國推廣,會有什麼後果?一、社會表面的道德標準提高了,人人都表態向子貢學習;二、道德水準的實際狀況其實滑坡了,因為頭頂已經高懸了子貢這樣的道德高標,誰若贖回同胞後再去領取國家的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幾個人有足夠的財力可以保證損失這筆贖金不至於影響自己的生活呢?

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的東西.這是佛家的悟道之言.因為無數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

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綜上所述: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的.

子貢贖人子路受牛誰是對的原因是什麼

5樓:柴小佳捎

《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察微篇》。

魯國帶亮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明喊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

逗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地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意思是說,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回國後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不接受國家賠償金。孔子說:

"你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為在外的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接受了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說:逗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地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逗子貢贖人地用自己的錢做了一件好事,本應該被樹為道德典範,夫子為何反而要批評他看子貢的錯誤在於把原本人人都能達到的道德標準超拔到了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樣使很多人對贖人望而卻步。違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的東西。

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或者把個人的私德當作公德,兩種做法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這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綜激行野上所述: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人的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

6樓:陳月霖

子貢在外國贖回了魯國人,回到魯國後子貢應受到官府的獎勵,可是他拒絕了。

孔子批評他,認為他這樣開了個壞頭,做了好事卻不接受獎勵,以後沒人願意做好事了

“子貢拒金”與“子路受牛體現的是孔子的什麼思想

7樓:超級幻想無極限

孔子認為,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只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惻隱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這個人、去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償,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能夠因為他心中的‘義’ 而得到大家的讚揚。

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而子貢的做法,固然為自己贏得了更高的讚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對‘義 ’的要求。

往後那些贖了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讚,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為什麼不能像子貢一樣為國分憂。子貢此舉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惡行。因為這樣,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做看不見了,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麼有錢,或者他們不像子貢那麼喜歡出風頭。

於是,很多魯國人會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孔子才批評子貢。

求關於創新的例子求關於創新的事例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他和徒弟們只好上山用斧頭砍木,當時還沒有鋸子,效率非常低。一次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

關於態度決定成敗的事例,態度決定成敗的例子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就是 態度決定一切。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好,關鍵是你的態度問題,事情還沒有開始做的時候,你就認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當然也不會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認真,那麼事情也不會有好的結果。沒錯,一切歸結為態度,你對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對事情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三個工人在...

過度放任孩子的例子,關於過分溺愛的事例,詳細點,急需

你好!額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關於過分溺愛的事例,詳細點,急需 關於過分溺愛的著名事例如下 共叔段,春秋時期鄭國人 今河南新鄭人 姬姓,名段,後因奔共,故稱共叔段,鄭武公次子。其母武姜因生長子時難產,厭惡長子姬寤生,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共叔段為太子,武公未同意。鄭武公死後,寤生即位為鄭莊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