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的什麼理論,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2021-06-16 10:32:26 字數 3783 閱讀 1476

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提出的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

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了一分為

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

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絡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了天理人慾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絡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

朱熹對“文”、“道”關係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種本體論命題。語出《朱子文集·卷七·讀大紀》。在宋代哲學中,二程著重講“理”,張載著重講“氣”。

朱熹則綜合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強調宇宙之間有理有氣。“理”指萬物的所以然之故所當然之則。“氣”指構成萬物的質料。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但朱又認為,理氣雖是一時都有,卻要以理為主。“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朱子文集》卷四十九)理是本,氣是末。“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朱子語類》卷一)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而氣是理的體現。

氣要依傍理而行,只要是氣凝聚處就有理在其中。如房屋、草木、眾人,都只是一個道理,如是才有廳、堂,桃、李,張

三、李四的差別和聯絡。因此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這並不是說,宇宙之間不存在事物,而是講正是由於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為宇宙,萬物成為萬物。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卷一)所以也可以說“未有天地之行,畢竟也只是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裡。”(同上)理是水恆存在無生無滅的,“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朱子文集·答楊志仁》)朱熹又提出“太極”概念來說明“理”。太極指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太極只是一個理字。

”(《朱子語類》卷一)太極是至高無上的“無對者”,未有天地之前,太極先有。朱熹說:“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裡當初皆無一物,只是此理而已。

”(同上)這也就是朱熹所講的“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同上)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的命題,把抽象的理或太極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但朱熹在論述其思想時,所表現出來理氣不相離的觀點,還是包含著合理成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4樓:水煮酸菜

1、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

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202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2023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2、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並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3、格物致知論。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明確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解釋“格物”的第一個人是程頤。他說:

“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二程遺書》)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並建立了更系統的格物窮理說。

4、人性二元論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對此說十分讚賞,認為這個思想“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發明千古聖人之意,甚為有功。”

蒐集朱熹的,蒐集朱熹的資料。

朱熹出生。1130年。9月15日。去世。1200年。4月23日。一 宋代朱熹的資料 朱熹 1130.9.15 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 晦翁 考亭先生 雲谷老人 滄洲病叟 逆翁.南宋徽州婺源 今屬江西省婺源縣 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

朱熹的詳細簡介,朱熹的生平簡介

朱熹 1130 1202 南宋著名理學家 思想家 哲學家 詩人 教育家 文學家。漢族,行五十二,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 考亭先生 滄州病叟 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的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 今屬江西 僑寓建陽 ...

朱熹是什麼朝代的,朱熹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朱熹是宋朝的。朱熹 1130年9月15日 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 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於南劍州尤溪 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 思想家 哲學家 教育家 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