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談遷的,關於談遷的資料

2021-07-13 17:50:05 字數 5221 閱讀 9087

1樓:匿名使用者

談遷(1594~1658)。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今海寧馬橋)。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

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

改名“遷”,寄託了對歷史、對自己的一種境遇,當然也有可能是追尋大歷史家司馬遷的意思。當代就有一個外國研究中國歷史的人取漢名叫“史景遷”。(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喬納珊·d·斯本瑟).

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繕寫、代筆或作記室(祕書)維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祕書)來維護生活。用我現在的話說,是真正獻身學術的人,自學成才,然後私人寫史。

不計報酬,不慕虛名,貧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氣、很有節氣、很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引退回家隱居。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編撰翔實可信的明史。從天啟元年(1621)27歲開始,歷時20餘年,"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始完成這部編年體明史,全書500萬言,取名《國榷》。

清順治四年(1647)手稿被竊,時已53歲,他發憤重寫,經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北上,在北京走訪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門客,蒐集明朝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陽(今臨汾)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客地。談遷祖籍汴梁(今開封),隨宋室南渡,定劇場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著作另有《棗林集》、《棗林詩集》、《棗林雜俎》、《北遊錄》、《西遊錄》、《史論》、《海昌外志》等。

《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書中對滿清頗多貶責,當時無法流傳。直至建國後,里人張宗祥著手整理校訂,編為108卷,202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天啟元年(2023年),談遷28歲,談遷母親亡故,他守喪在家,讀了不少明代史書,覺得其中錯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符合明代歷史事實的明史的志願。在此後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長年揹著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處訪書借抄,飢梨渴棗,市閱戶錄,廣搜資料,終於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以後陸續改訂,積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萬字的鉅著《國榷》。。豈料兩年後,清順治四年(1647)8月,書稿被小偷盜走,他滿懷悲痛,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終於完成新稿。

順治十年(2023年),60歲的他,攜第二稿遠涉北京,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遺臣、故舊,蒐集明朝遺聞、遺文以及有關史實,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

之痛。,使這部嘔心瀝血之鉅作得以完成。

這個小偷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可惡的小偷!小偷無非時盜些銀錢衣物,然而這個貧寒的家沒有給小偷驚喜,於是他順手拿走了談遷的書稿,算是洩憤吧。這是一個“史家”二十六年的嘔心瀝血啊,這個小偷,改殺!

如果我有歷史的審判權,我就去捉了這個小偷,讓他償還談遷的“心血”,這是無價的心血啊!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談遷在書稿被盜後的痛苦,一個貧寒一生,終其所能才完成書稿的53歲的老文人,這個打擊無疑是天大的!談遷發出這樣的感嘆:

噫,吾力殫矣!文人的堅韌這個時候起了作用,談遷迅速從沉淪終走出,說道:吾手尚在,寧已乎!

命運對這個老人,何其不公也!嗚呼!

這個小偷的“盜品”還不如縱橫江湖的大盜,那個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順治十四年,談遷逝世前不久,他應同鄉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錢大球去山西平陽,路過山東聊城一帶,碰見兩個強盜持刀打劫。

談遷鎮定自若說道:“我們都是讀書人,箱子裡都是破書,那裡來的錢財?”強盜見狀抱拳說“驚動”而去。

可見,這兩個強盜比起那個卑劣的小偷,可愛多了!

二,談遷的節操,作文和拒文:

談遷一直是考給別人抄寫謀生的,這是很艱苦的。儘管艱苦,他也從不為錢財和骨氣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崇禎十五年冬,有商船從日本走私人蔘,價值十萬金。在海寧登陸,前往嘉興。邑令劉憲模抓了私販,但不上報,企圖侵吞這批人蔘,肯託談遷寫信給浙江巡撫,買通關節。

談遷認為此時重大,隱瞞不住,拒絕寫信,後果然事情敗露,劉憲模被罷官。

順治十二年,談遷在北京。自己的同鄉,新科的進士楊雍建託談遷的老友沈仲嘉,轉求談遷代擬兩份信稿。談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

後來楊雍建又派人來找他,談遷一口拒絕了。在日記中寫道:我年紀老了,不受年輕人的侮辱。

姓楊的雖然是海寧同鄉,卻讓我幹著幹哪。無非是仗著自己的進士頭銜,你做你的**,我當我的窮書生,我們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卻肯為一些人寫東西,不計報酬。史可法在揚州督師的時候,那篇《史相國誓師文》就出自談遷之手。此外,還為史可法擬過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的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頗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

2樓:

談遷(1954——-1658)

3樓:day張涵

談遷(1594~1658[1]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

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明諸生。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

他自幼刻苦好學,家貧,靠替人抄寫、代筆或作記室維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為閣臣高弘圖記室,出謀劃策,力圖恢復,很受高弘圖、張慎言等賞識。後擬薦為中書舍人及禮部司務,他感到“時事日非,不足與有為”,堅辭不就。

後回家隱居。[1]

談遷博鑑群書,善諸子百家,精研歷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編撰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明天啟元年(1621)開始,歷時20餘年,前後“六易其稿,匯至百卷”,完成一部編年體明史,共500萬字,取名《國榷》。清順治四年(1647),《國榷》手稿被竊。

他時已53歲,發憤重寫,經4年努力,矢志不撓,終於完成新稿。順治十年,攜稿隨人北上,在北京兩年半,走訪明代故臣蒐集明代遺聞,並實地考察歷史遺蹟,加以補充、修訂。書成後,署名“江左遺民”,以寄託亡國之痛。

十四年,去山西平陽祭奠先師張慎言,病逝於旅舍。《國榷》以《明實錄》為本,參閱諸家史書,考證訂補,取材廣博,選擇謹嚴,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著作另有《棗林雜俎》、《北遊錄》、《棗林集》等。

[1]中文名談遷

別    名

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

國    籍

中國(明朝)

民    族

漢族出生地

浙江海寧棗林

出生日期

2023年

逝世日期

2023年

職    業

史學家主要成就

歷經艱險完成明朝編年史《國榷》

代表作品

《國榷》、《棗林雜俎》、《北遊錄》

4樓:裹裹的夏

談遷(1594~1658)宋室南渡。

談遷個人的資料

5樓:匿名使用者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第20課,課文敘寫了談遷確立信念,編成《國榷》,遭受厄運,竟至失落,又重新編寫的經過。說明了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說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 “家徒四壁”、“奮筆疾書” “翔實可信”等,能初步應用。3、體會運用數字的表達效果,更深刻地感受談遷的意志品質和對歷史的責任感,併為學習資料說明方法打下鋪墊。

4、體會談遷在厄運到來時打不垮的信念,並懂得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的。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教學重難點解析:

1、“信念”----信念就是指自己認為正確而堅信不移的觀點。2、談遷的信念是什麼?------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

3、信念的堅定與偉大。 1)談遷是自幼便立下了這個信念,2)這個信念不是一時之念,而是一生之念,矢志不移。3)“翔實可信”的信念,正因為談遷立志要編的是翔實可信的明史,所以他才會“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才會“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更才會“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從這些四字詞語、從這一系列的資料中看出,這的確是一個堅定而偉大的信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知談遷是個為了信念堅韌不拔的人,也就水到渠成了。學習第二小節,遭遇什麼厄運 ?

在學生為談遷的成功,而他高興和驕傲的時候,緊接著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說在終於完成這篇鴻篇鉅著後,談遷卻遭遇了什麼樣的厄運?大喜才會大悲,面對這一厄運,花了20年心血的談遷會怎麼想?此時已經體弱多病的談遷又會怎麼想?

他會慨嘆命運的不公,會慨嘆時日的不多;他茶飯不思,他夜難安寢,他到底在思什麼?想到自己編寫《國榷》的艱辛,想到自己從風華少年變成風燭老年,想到飽讀詩書卻家徒四壁的無怨無悔……談遷的內心是怎樣的?引發孩子用積累的詞語來描述出談遷的肝腸寸斷、痛不欲生。

脫了厄運----------是什麼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的?就在我們覺得他悲痛欲絕的一刻,談遷卻掙脫了厄運,站了起來。是什麼讓他重新振作起來的?

用這一問題形成一個情感的大轉折。讓學生在悲痛談遷的悲痛後,進而追尋振作的根源。顯然答案就是“信念”。

就是談遷從小就立下的堅定信念,再一次發揮了它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起了談遷在遭受滅頂之災後“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學生再次感受到經歷了20多年風雨洗禮的信念是堅不可摧的,是厄運永遠打不跨的。照應課題。

學習第三小節,感知重寫的艱辛,體會信念的強大。 在堅定信念的支撐和感召下,四年後,一部新的鴻篇鉅著又問世了,出示句子:(新寫的《國榷》共104卷,500萬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相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

)為了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談遷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從“四處”“廣泛”“親自”這些詞語中我們看到了談遷治學的嚴謹;“一襲破衫”體會到他生活的艱苦;從“撲面而來的風沙” 感受到環境的惡劣;“終日奔波” 中看到他忙碌勞累的身影;“面對孤燈”時獨自一人的孤獨;以及“奮筆疾書” 時分秒必爭的決心。正是信念在支撐著他和時間賽跑,和命運抗爭,再次點題這就是厄運打不跨的信念。

學習第4小節,揭示主題課文學到這裡,請學生把自己想要對談遷會所的話盡情的說出來。“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會充滿希望。請學生說說,生活中和談遷一樣有著厄運打不跨的信念的人。

如桑蘭、張海迪等。說說從他們的事蹟中明白了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後該怎樣面對?最後讓學生在這次5.

12**一週年祭的時刻,請他們代表世界人民,向災區人民說些什麼?學唱:最後讓全班同學一起歌唱《重頭再來》,將這首歌獻給在座的每一個人。

蒐集:利用網路或其他途徑蒐集擁有厄運打不跨的信念的名人事蹟鼓勵他們振作起來,重建美好家園。

談遷的生平簡介

談遷 1594 1658 年 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父。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 江左遺民 浙江海寧 今浙江海寧西南 人。天啟元年 1621年 始,他以明代實錄為本,遍查群籍,歷時六年,完成了 國榷 初稿。清順治元年 1644年 他為內閣大學士高弘圖幕僚,為高弘圖和張慎言所...

用來讚美史學家談遷的名言

黃宗羲稱讚談遷的 國榷 按實編年,不炫文采 朱之錫 北遊錄序 讚揚談遷 或途聽壁窺,軼事緒聞,殘楮圮碣,就耳目所及無遺者,其勤至矣。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不能因為人生的道路坎坷,就使自己的身軀變得彎曲 不能因為生活的歷程漫長,就使求索的腳步遲緩 國榷 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談遷遭遇的 厄運 是...

五年級談遷小傳

談遷 1594 1658 祖籍汴梁 今開封 隨宋室南渡,定居於鹽官西南棗林村,後江沙坍落,遷至馬橋麻涇港西 今海寧馬橋 遠祖即生活在這種國破之時,自己也是生活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學家。原名以訓,字仲木,號射你,馬橋人。明諸生。明亡後改名為遷,字孺木,號觀若。改名 遷 寄託了對歷史 對自己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