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該不該學國學,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

2021-08-08 09:13:55 字數 4911 閱讀 6789

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和去留學的動機有關係:

1,投資回報率低:如果單純從留學花銷和畢業後的工資待遇角度來講,本科教育出國的回報率已經很低了。如果不是國內知名度很高且名牌的大學,基本上來講海龜本科的文憑並不會給人帶來什麼競爭優勢。

碩士的話,如果是名牌大學也還算好,基本上可以期待兩到三年的收入總和超過學費支出,但同樣入學要求也很高。

2,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講,出國並不有助於個人積累人脈關係,恰恰相反國內院校畢業所能獲得的助力會更多一些。至於能力和知識的獲取,個人覺得這些因素更多的**於自身而並非學校。

3,出國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眼界和機遇。和國內讀書相比,在國外的經歷會更豐富,也會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事物。從這一點來講,個人覺得還是值得的,畢竟有的時候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可以確保什麼,更多的應該在於給人帶來不同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許並不會很直接的讓個人在事業上有所收穫,但的確會給人帶來改變,也許是更好的際遇,也有可能僅僅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但無論是怎樣的改變,這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人生。

2樓:匿名使用者

該學。去認識一樣東西,不是為了去信它,而是為了更好的「制」它。之前做記者的時候,約訪過一位國學大咖(南柏先生),我曾問過這個問題。

「去認識一樣東西,不是為了去信它,而是為了更好的制它。學習一種思想不是為了把它當成真理,而是為了不受任何思維的制約。學習國學不是為了膜拜追風,是位了更豐富自己。

同理你看星座、玄學、中醫、神話故事,都不是為了堅信它們,而是不要把思想越走越窄。」他回道。

是呀,所以我覺得該不該這個不取決於這門文化,而是取決你想學東西的那顆心。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塞。

我們為什麼要學國學?

3樓:逍遙小帝皇

1、學了國學後 孩子更懂禮貌

益謙文化的老師稱孩子學國學,強調的是孝道、禮儀,一些孩子從原來的不太懂禮貌變得有禮貌了。孩子們通過學習經史子集,以讀經為主,平時給孩子講孝道的故事,培養孩子的禮儀,培養孩子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許多家長反映孩子學國學後,都變得有禮貌了。

2、學會了孝順父母

一些家長說起學國學後孩子們的變化,有家長說孩子有禮貌了,也有家長說孩子的識字量增加了,記憶力增強了,還有家長說孩子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學會了體貼父母,尊重他人。

3、學習經典的主要方式是誦讀,學習過程中眼到、口到、心到,可以促進智力的多方面發展,同時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國學是一個不易下定義的概念。只能大體理解為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簡稱。

文化從最寬泛的意義上來界定,文化既包含資訊、知識和運用工具,也是資訊、知識和運用工具

的載體。其實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文化最重要的特質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文化是一個生命體,一代代的國民從文化中獲得自己的民族意識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又向文化體系中不斷注入時代的資訊。如果用空氣比喻文化是再貼切不過了,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不僅接受了環境的影響,同時又將環境的資訊不斷地注入於原有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中沉澱出具有了環境特色的文化。

在現在看來,這種特色文化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和成熟完善,對現代的人來說只是在享受著傳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與環境相適應的思維方法,而成為這一方土地的主人。

文化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有了民族的文化,我們才對祖國有認同感,文化它給予人們民族感、歷史感和自豪感,我們才真正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地位。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它又是全世界總文化的一個部分,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人類自身的生命體,它包含了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如果能從文化、民族和地域(國家)的層次來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就會明白文化才是民族的生命!這在歷史上是有例證的。

古印度是由於外族的入侵帶來了外族的文化,外來文化的入主,本民族的原有文化被擱置不用,原有文化失去了生命力而在歷史上迅速消亡,雖然種族還在,但民(種)族隨著文化的變遷而發生了轉變,為了區分這個變化,只能把外來文化入主以前的印度稱之為古印度,以區別現在的印度民族,是“亡族先亡史”的例證。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烙印!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要學國學?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4樓:千山路

因為國學是由許許多多的古籍,詩文集,史書組成,由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無數的後人傳承、閱讀,註釋,教學,發展,發揮,發揚光大,大浪淘沙、去粗取精保留下來的最精華部分組成的經典。

學習國學,可以從中瞭解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從中知道自己國家,民族的歷史變遷,興衰得失,知道自己民族是從**來,走過怎樣的路,將來該怎樣發展。走向屬於自己的輝煌。

學習國學,可以從中了學習到自己國家民族的思想精華,文化精髓。用以武裝自己,提升自己,以自立於世界民之之林。

學習國學,可以借古觀今,革故鼎新。以利國家民族的強盛。

學習國學,是發展壯大民族和國家的需要。也是個人學習文化,學習歷史,學習經典的需要。

作為中國人必須認識到,國學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經典的寶藏。是中華名族的根、國家的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經典的寶藏。

5樓:真的兔子

早在前幾年國學熱興起,並得到很多人的響應。現在漸漸很多人對國學熱開始理性思考,不再過熱地去追捧,這是一件好事。就目前來看,國學主要集中在了兩方面,一種是在學術界,做學問的人,國學大師們在他們專業的領域,從事著研究和著述的工作,成為國學這門學科得以發展的源動力。

另外一種是在培訓界,小學生的培訓學校裡常常有國學課程,而另外一些培訓學校則把國學跟企業管理聯絡起來,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議。嗚呼哀哉,國學之不行,可以知之矣。做學問也好,做培訓課程也好,都是為了國學而國學,或是將國學作為噱頭,因而沒有辦法將國學真正推廣。

國學興起後的真正原因往往被大家所忽視了,這就是當今中國主流核心價值觀的空虛。忽視了這一點,就不可能清楚地看到國學復興的真正意義,也不能認識國學復興的真正使命。在筆者看來,國學所肩負的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為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每個個體重新尋找新的主流價值觀。

這是單純的國學術研究、給小孩子開設三字經課程以及成功人士的國學培訓所無法完成的。國學的復興,必須依靠對社會主流人群價值觀的重構來實現。唯有此,國學才能真正影響到全社會,你的培訓才具有真正的基礎,國學也才能真正發揚光大。

主流價值觀重構是國學的目的,國學是構建價值觀的手段,在重構價值觀的過程中,國學得以發揚光大。這裡的主流人群顯然不是國學家和國學大師,不是小孩子,也不是成功人士。而是佔我們這個社會絕大多數的,仍在不斷奮鬥的年輕人。

如果國學改變不了他們,國學也不會發揚光大。毫無疑問,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日漸乾癟的價值觀體系。我們往往會用價值觀的多元化來掩飾主流價值觀的缺失,而沒有意識到,多元化正是就有價值觀日益衰亡的最好證明。

現在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學習和培訓機構,一為孩子升學考證,二為出國留學。當我們在諸如老俞的激勵下,發憤圖強,終於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實現出國夢想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獲得的僅僅是一個語言的技能,僅僅是一件周遊列國的工具。當我們周遊一圈回到祖國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在價值觀的構建上仍然空空如也。

我們唯一的資本就是自己那可憐的經歷,還有野雞大學的文憑。我們究竟是誰?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的將來在**?

沒有學校告訴我們,也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猶如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沒有方向,不知未來,更何況希望。自辛亥革命以來,經歷了五四運動,經歷了戰爭。

我們學會了批判。但顯然,一味的批判並不能很好地支撐,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在一個和平而又充滿競爭的世界格局中立足,建設,發展,強大。只知道向西方學習,卻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源頭,我們只知道要趕超別人,卻在越來越迷失掉自我。

沒有自我的人是無法趕超別人的,也是無法為世界做貢獻的。我們需要的是,重新構建我們的價值體系,國學恰恰是最好源泉和資本。構建新的價值體系這就是國學復興的歷史使命。

實際上,任何一個流著中國血液的中國人,不管他受到的是什麼教育,不管他生長在什麼國、度,哪怕他從小接受的就是西方教育,他都首先是一箇中國人,都是必然地是中西方文化的混合體。這就決定了,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第一要做的,就是要學習國學。學習國學,知道自己從**來,知道自己的未來在**,知道自己是誰,並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起能夠支撐整個民族長遠發展,甚至能夠為整個人類發展提供有益借鑑和導向的價值體系。

這就是國學復興的根本任務。

6樓:薰衣草的破碎

國學,記錄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學瑰寶與哲理。而我們這一代人因繼承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學財富,發揚中國文化,讓祖先遺留的文學一代代流傳下去。

7樓:我是銧丨我怕誰

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8樓:匿名使用者

各班在開學初以《**規》為教育讀本,紮實開展各類教育活動,從“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人、餘力學文”、排隊出教室、禮貌用語、行為習慣等入手,通過規範的指導和訓練,養成文明的舉止。通過文明禮儀專題廣播、禮儀課、國學講座,讓學生了解、掌握禮儀知識與技能,從認知上形成禮儀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知禮、行禮、守禮,形成學生高尚、文明的道德品質。

學國學有什麼用?

9樓:博達國學

博達國學專注國學啟蒙教育多年,很多家長和孩子對此深有感悟:

加州大學讀二年級的女兒說,以前一直以為學國學是為了寫好文章,後來發現寫好作文只是副產品,國學已經深深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如今在缺少中國元素、沒有文化根基的生活中,當她苦悶之時,那些名篇經典就會湧上心頭、脫口而出。拿出鋼筆默書一篇《蘭亭集序》或者《前赤壁賦》,隨著王羲之的情感起伏,隨著蘇軾的坦蕩豁達,那些煩憂便隱遁而去。

自己的那一點小情緒在東坡先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磅礴氣勢中不見了蹤影;自己的那一點思鄉的兒女情愁與東坡先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細膩深情相比,顯得無足掛齒。同為《江城子》,一種詞牌,兩種意境。東坡先生“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將落寞失意之時卻爆發出壯志躊躇的萬丈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女兒聊起這些竟滔滔不絕,說每每此時,就是看著加州廣袤的荒土坡都感到心曠神怡!我的心已經笑開了花。多年來我們在子女教育上苦苦追求的,這不正是希望他們擁有這樣曠達坦蕩的胸襟與氣度嗎?

希望他們能瞭解事物的多樣性,懂得生活的博大精深,同時擁抱失落與得意,熱愛生活,尊重生命。孩子已然感知到了,既如此,雖遠在異國他鄉,我又有何可憂!

你為什麼會喜歡國學,為什麼要學國學經典?

因為國學代表我中華民族5000年的悠久歷史,闡述了這個民族的精髓,它是一種文化,可以淨化心靈提高自身修養氣質,所以喜歡國學。因為國學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學問,可以提高你的道德品質以及審美修養,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博採眾長。學習國學會讓人感覺到很自豪。因為國學代表著我國,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博大精深...

為什麼要學技術呢?我們為什麼要學技術?

一個年輕人在沒有資源沒有背景情況下,只能靠技術開啟局面,靠技術告訴這個世界說你能做什麼,你是誰。學習一項技能需要你在一個領域堅持不解的專注下去,要選擇一個靠譜的方向,然後專心致志地鑽下去,最後必然能成為高手或絕頂高手。世上有很多成功帶有偶然因素和運氣成分或出身環境,但至少這一樣,被無數人複製了無數遍...

為什麼我們要學英語

高中的時候,我也曾想過,作為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也是被逼學英語的時候 英語是語言 和別人交流的語言 在我還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的時候 在我只想呆在這個低落的城市的時候 在我還沒看見大城市的時候 而我學英語 是因為在別人面前說出英語的時候 在我能用簡單的英語跟一個美國說話的時候 在我想衝出廣東衝出中國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