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文化與紙藝術有什麼區別,藝術紙跟一般的紙有什麼區別

2021-08-09 01:25:22 字數 4913 閱讀 6224

1樓:小菜同學

紙文化:最要說的紙的歷史 紙藝術:主要說的紙在功能上發揮出來的美

藝術紙跟一般的紙有什麼區別?

2樓:匿名使用者

就我去年進入泛太克從事藝術紙的銷售,我個人對於藝術紙的理解是:對於墨水的承載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以及其穩定性和純棉無酸的特點再加上其表面的特殊紋理,以及超長的儲存時間,這幾點就構成了之所以稱之為藝術紙的原因。

3樓:匿名使用者

棉無酸的特點再加上其表面的特殊紋理,以及超長的儲存時間,這幾點就構成了之所以稱之為藝術紙的原因。

紙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4樓:小白痴大腦袋

西漢時期以灞橋紙為例,經專家檢驗,得出這種早期漢紙的特徵如下:

(1)紙質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皺澀;

(2)表面有較多的纖維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繩頭;

(3)纖維組織鬆散,交結不緊,分佈不勻;

(4)顯微鏡下觀察纖維帚化度低,細胞未遭強度破壞;

(5)纖維交織時透眼多而大;

(6)外觀呈淡黃色;

(7)無文字,木便於寫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說明西漢是麻紙的萌芽階段,產量不太大,產地不廣,質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簡。但西漢羅布淖爾紙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跡。可見紙的砑光自西漢即已開始。

東漢寫字用紙的記載,史不絕書。

《後漢書·鄧皇后紀》載,永元十四年(1o2年)鄧後即位,在這以前,"萬國貢獻竟求珍麗之物,自後即位,悉令禁絕,但供紙墨而已"。《太平御覽》卷6o5引《東現漢紀》也說鄧後即位後,"萬國貢獻悉禁絕,惟歲供紙墨而已"。這條記載在年代上早於蔡倫獻紙於朝廷的元興元年(1o5),可見東漢早已有了良紙。

《後漢書·百官志》載,少府守宮令"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尚書令有丞"假署印綏及紙筆墨諸材用庫藏"。可見,宮廷內有專門掌管紙墨的官吏。《後漢書·延篤傳》注引《先賢行狀》曰:

「篤欲寫《左氏傳》,無紙。〔其師」唐溪典以廢「片戔」記與之,篤以「片戔」錢記紙不可寫,乃借本誦之。」《北堂書鈔》卷1o4引延篤(167年卒)答張奐書:

"惟別三年,夢想記憶,何月有違,伯英(張芝)來惠書四紙,讀之反覆,喜不可言。"

東漢紙東漢的字紙除在新疆、內蒙古出土外,近來在甘肅也有出土。2023年1月8日,當時的武威柏樹公社橋兒大隊社員在旱灘坡修水利時,發現一座漢墓,從中出土有木俑、牛車、木盒,陶器、剪進五銖錢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車模型上粘附有帶字的古紙(黨壽山:

《甘肅武威縣旱灘坡東漢墓發現古紙》,《文物》2023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據對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斷定該墓屬於東漢晚期,即公元2世紀後半葉。旱灘坡紙出土後,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約為5×5釐米,存在於木牛車車箱兩側,三層紙粘在一起,紙上有較大的漢隸墨跡,明顯可辨者有"青貝"等字。

原料為麻類(潘吉星:《談旱灘坡東漢出土的麻紙》),紙質細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纖維束少見,有很少較細的纖維束;纖維組織緊密,分佈勻細;纖維帚化度較高,細胞遭強度破壞;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軟性;用於書寫。

旱灘坡紙的這些特點,一眼就可看出質量之高。從這裡可以推知,在造紙過程中對破麻布、繩頭等原料,已採取鹼液蒸煮、精細舂搗,反覆漂洗等工序,製成分散度較高的紙漿,再用濾水性好的細密抄紙裝置抄出來的。

東漢末,造紙術更有提高。還出現了名紙,"左伯紙"就是其中之一。據唐代張懷瓘《書斷》卷一說: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末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千言。"

在2、3世紀時,"左伯紙"與"張芝筆"、"韋誕墨"齊名,為當時的人們,尤其是書法家所愛用。5世紀時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說:"子邑之紙,研妙輝光;仲將(韋誕)之墨,一點如漆;伯英(張芝)之筆,窮神盡意。

"所謂"研妙輝光",無非是形容左伯紙造得精細,潔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種加工紙。《後漢書·蔡琰傳》載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寫書,文姬"乞給紙筆,真、草唯命。

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時代人,則曹操命蔡文姬寫字用的紙或許就是左伯紙之類的加工紙。由於有了紙,所以這時寫字就不再用帛和簡了。

在麻紙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文獻記載,東漢時還用樹皮纖維造紙。樹皮紙的出現,是東漢造紙技術史上一項重要的技術革命。它為紙的製造開闢了一個新的更廣泛的原料**,促進了紙的產量和質量的提升。

漢代是否用活動的簾床紙模造紙,至今還沒有從文獻和實物上得到證實。以出土的漢紙作分析,那時用的是固定的織紋紙模來抄紙。用這種紙摸抄成紙後,貼近網篩的那面紙上印有織紋(經緯紋)而沒有簾紋。

所以漢紙無簾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

如果說,漢代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縑帛和簡牘並用,紙則只是作為新型材料剛剛崛起,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簡的話,那麼這種情況到了晉朝就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晉代已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就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而是逐步習慣於用紙,以致最後使紙成為佔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簡牘。

東晉末年,有的統治者甚至明令規定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犢,而一律以紙代之。例如東晉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權後,在他臨死的那一年(4o4年)廢晉安帝,改國號為楚,隨即下令停用簡牘而代之以黃紙:"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

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晉時還是簡紙並用,東晉以降,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幾乎全是用紙了。

我國造紙原料資源豐富,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和推廣,這個時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都建立了官私紙坊,就地取材造紙。北方以洛陽、長安、山西及河北、山東等地為中心,主要產麻紙、楮皮紙、桑皮紙。陳朝的徐陵(5o7~583年)《玉臺新詠·序》說:

"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山東早在漢末就產名紙,東萊人左伯在曹魏時還在世,"左伯紙"名重一時。而長安、洛陽是在兩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為造紙中心的。

東晉南渡後,江南也發展了造紙生產。浙江會稽、安徽南部和建業(南京)、揚州、廣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紙中心,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北宋米芾《十紙說》:

"六合(今揚州附近)紙,自晉已用,乃蔡侯漁網遺制也。網,麻也。"這時的浙江嵊縣剡溪沿岸,成為藤紙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大宗。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廣大紙工在生產實踐中精益求精,積累了許多先進技術經驗,因此名工輩出,名紙屢現。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紙外,還有南朝劉宋時的張永。沈約(441~513年)《宋書·張永傳》:

"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他造的紙為當時北方所不及。

2023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晉代紙繪地主生活圖,長1o6.5釐米,高47釐米,由六張紙聯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紙本繪畫。1966~2023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間剪紙,式樣美觀大方,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而新疆出土的東晉寫本,《三國志》的筆法圓熟流暢,有濃厚的隸書風味,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也都是以麻紙揮毫。潘吉星先生對魏晉南北朝近百種古紙都進行了檢驗,證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紙(參見潘吉昌:《中國造紙技術史稿》第55頁),以木麻和苧麻為原料的居多。

除麻紙外,這時期還採用其他韌皮纖維原料造紙,如楮皮紙、桑皮紙、藤皮紙等。從晉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唐宋時為止,浙江嵊縣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開創用野生藤皮造紙而久享盛名。

據文獻記載,晉朝還有一種側理紙,實即後世的髮箋,以麻類、韌皮類等傳統原料製漿,再摻以少量水苔、髮菜等作填料,用量雖少,但因呈現顏色,放在紙面上非常明顯。這種髮箋紙在唐宋以後還繼續生產,直到近代。外國的髮箋,最著名的是朝鮮李朝的髮箋。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的加工技術也有相當發展,較重要的加工技術之一是表面塗布。所謂表面塗布,就是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劇在紙面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面緊密,吸墨性好。

這種技術在歐洲的首次使用,是2023年卡明斯在英國提出的,將鉛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塗刷在紙上。而我國的塗布技術要比歐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礦物粉原料有白堊、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塗布方法是先將白粉碾細,製成它在水中的懸浮液,再將澱粉與水共煮,使與白粉懸浮液混合,用排筆塗施於紙上,因為紙上有刷痕,所以乾燥後要經砑光。

這類紙在顯微鏡下觀察,纖維被礦粉晶粒所遮蓋的現象清楚可見。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藝是染色。紙經過染色後,除增添外表美觀外,往往還有實用效果,改善紙的效能。紙的染色從漢代就已開始。

12世紀的劉熙《釋名》說「演」字,就是染紙的意思。魏晉南北朝以後,繼承了這種染潢技術並繼續流傳下來。

晉時染潢有兩種方式,或者是先寫後潢,或者是先潢後寫。關於染潢所用的染料,古書中也有明確記載。東漢煉丹家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有"若櫱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之語。

櫱就是黃櫱。東晉煉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黃櫱染紙。黃櫱或日黃柏,是一種芸香科落葉喬木,其幹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

我國最常用的是關黃柏和川黃柏。關於染紙技術,這時期也有專門記載。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有專篇敘述染潢法。

其中說:"凡潢紙,滅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黃」櫱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

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淨。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澱解。其新寫者,須以熨斗縫縫熨而潢之。

不爾,人則零落矣。"

黃紙不僅為士人寫字著書所用.也為官府用以書寫文書。下於民間宗教用紙,也多用黃紙,尤其佛經、道經寫本用紙,不少都經染潢。現在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魏晉南北朝寫經紙中,有不少是潢紙。

這種風氣後來到隋唐時尤其盛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為什麼喜歡用黃紙呢?

第一,黃柏中含有生物鹼,主要是小柏鹼、少量的棕櫚鹼、黃柏酮、黃柏內脂等。小柏鹼呈苦味,色黃。棕櫚鹼也呈黃色,味苦,可溶於水。

這種生物鹼既是染料,又是殺蟲防蛀劑。既延長紙的壽命,而同時還有一種清香氣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說,金水水火土五行對應於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對應於五方中的**和五色中的黃,黃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時凡神聖、莊重的物品常飾以黃色,重要典籍、文書也取黃色;

第三,黃色不刺眼,可長期閱讀而不傷目;如有筆誤,可用雌黃塗後再寫,便於校勘。這種情況在敦煌石室寫經中確有實物可證。

16開紙和A4紙有什麼區別,16開紙與A4紙一樣嗎?

a4紙的尺寸是210mm 297mm。16開紙的尺寸為192mm 265mm。很明顯a4大一點。16開紙與a4紙一樣嗎?a4紙的尺寸是210mm 297mm 16開紙的尺寸為192mm 265mm 很明顯a4大一點 8開紙與a3差不多打,a4與16開差不多大 a4 16開 的尺寸297 210 a3...

面膜與紙膜的區別,泡紙膜和麵膜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 是不需要壓縮的,而紙膜是壓縮成很小的塊狀。區別二 是直接上臉敷的,而紙膜需要用精華液浸泡後才能上臉敷。區別三 是成品,略貴,而紙膜需要自行調配精華液,便宜一些。是美容保養品的一種載體,敷貼在臉上15 30分鐘。當保養品的養分緩緩被 吸收後,即卸下來的膜,目前粉末調和 高嶺土 無紡布 及蠶絲 ...

茶板紙跟瓦楞紙有什么區別,茶板紙跟瓦楞紙有什麼區別

張按照材料來分,分為 牛皮紙 又叫牛皮卡 箱板紙 茶板紙。區別 顏色 牛皮紙顏色最自然,箱板紙偏黃,茶板紙偏灰白,且粗糙。軟硬 牛皮紙富含纖維,韌性 硬度 挺度都最好,箱板紙其實是摻加了舊料的牛皮紙,纖維成分較少,質量一般,茶板紙就是紙箱瓦楞中間那層紙,很軟。鑑別硬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指甲去掐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