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是在什麼形勢下籤訂的?說明了什麼

2021-08-29 20:46:33 字數 5580 閱讀 7175

1樓:匿名使用者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自鹹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而從真宗時期的定州敵塔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

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由於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

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成為大遼帝國。從以上資料來看,遼國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併北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便是之後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

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豐),三面包圍澶州(今河南濮陽),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

“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

)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

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影響與意義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真宗本來御駕親征的意圖也就此作罷。但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讓他下了決心,親臨戰陣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幣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億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宋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

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北宋幽燕地區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西夏)。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湧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弊端: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統治集團“忘戰去兵”,“武備皆廢”,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內部鬥爭加劇,宋王室又重現一片歌舞昇平,不知居安思危。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

2樓:農村人農村事農村政策

自鹹平二年(999)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而從真宗時期的定州敵塔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

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 宋遼戰爭長達25年,其目的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由於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

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重要性有著足夠的重視,他們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改皇都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遼陽)改為東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應的許多官職,視為腹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於宋朝對峙的北方,成為大遼帝國。從以上資料來看,遼國在北宋邊境不斷挑釁,直至揮師進逼,可見其覬覦中原之心,其妄圖吞併北宋,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這便是之後兩國所締結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

3樓:暮色裡的白日夢

簡單的說就是,皇帝在丞相的強烈要求之下御駕親征,前方將士士氣大振,打敗遼軍。後遼軍要求雙方和談。這個和談明著看就是宋朝打了勝仗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由於我們的歷史學家認定這是民族內部的戰爭,所以積極意義就很明顯了。它結束了戰爭,帶來了長時間的安寧。

“澶淵之盟”具體在什麼地方簽訂?

4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澶淵之盟”具體在什麼地方簽訂?

北宋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是在當時的河南澶州 也就是今天的濮陽 !

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它,就必須對澶淵之盟宋遼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

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如何客觀、正確地評價澶淵之盟,就必須考察澶淵之盟簽訂前宋遼雙方的歷史狀況、發展態勢,以及簽訂後對宋遼兩國產生什麼影響。

歷史問題:澶淵之盟與紹興和議在什麼情況下籤訂的??????

5樓:孫亦磊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2023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紹興和議是中國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宋軍在反擊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勝利,但宋高宗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的兵權,甚至製造岳飛冤獄,使抗戰派對投降議和活動無法進行反對。紹興十一年(1141)雙方達成和約。

這一投降條約簽訂於抗金戰場上捷報頻傳,金兵節節敗退之時.公元2023年,金兵又一次大舉南侵,可是各路軍隊連遭失敗.在順昌(今安徽阜陽)之戰中,宋軍以少勝多,擊敗了金軍.

接著岳飛率領岳家軍又取得郾城大捷,打敗了金軍的主力,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等城.這時,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舉國上下要求收復北方的呼聲很高,抗金形勢一片大好.可是,以妥協苟安為國策的宋高宗,既害怕宋軍的勝利影響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軍從金營迎回徽欽二帝,從而威脅自己的帝位.

於是,高宗和秦檜商定,命令各路軍隊班師,並在一天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地說:"十年之力,毀於一旦".

由於各路宋軍退兵,將已收復的國土又拱手讓給了金國.公元2023年,宋高宗為了向金國表示議和"誠意",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帥的兵權.撤消了對金作戰的專門機構.

隨後,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頭哀求下,金國以"必殺岳飛"為條件,答應和議.經過一番交易後,雙方簽訂了紹興和議.這一年裡,岳飛被害死.

當金獲知岳飛已死,連連擺酒慶賀.接著,金便冊封高宗為宋國皇帝.

6樓:匿名使用者

紹興和議

南宋與金訂立的和約。紹興十年(1140),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入侵中取得順昌(今安徽阜陽)、郾城(今屬河南)、潁昌(今河南許昌)等大捷後,宋高宗趙構與宰相秦檜唯恐有礙對金議和,下令各路宋軍從河南、淮北等地撤回,以取悅金人。金完顏宗弼則率重兵深入淮南,造成大兵壓境的形勢,以利於宋廷投降派的活動。

紹興十一年,宋將劉錡、楊沂中、王德等部,在柘皋鎮(今安徽巢縣西北)大敗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擊敗宋兵,退至淮河北岸,淮西的宋軍也退至江南。宋廷以**行賞為名,將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召赴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分別任命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實際上解除了兵權,把他們所領的三個宣撫司撤銷,軍隊也直屬宋廷。秦檜進一步拉攏張俊,打擊韓世忠、岳飛,甚至不惜採用卑劣手段,製造岳飛冤獄,使抗戰派無法對正在進行的投降和議採取有力的反對行動。

與此同時,宋高宗和秦檜加緊對金乞和。紹興十一年十月,派魏良臣為稟議使赴金。十一月,金以蕭毅、邢具瞻為審議使,隨魏良臣入宋,提出和議條件。

雙方最後達成和約:①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②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

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縣)二州及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自紹興十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

紹興十二年三月,金遣左宣徽使劉筈至宋,對宋高宗進行冊封禮。宋高宗向金一再請求,金才送歸其母韋后及宋徽宗趙佶靈柩。

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結束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背景宋高宗紹興十年(2023年),南宋軍在反擊金軍的南下中,取得了順昌等地。至此,南宋可戰而不戰。為了徹底求和,紹興十一年(2023年)南宋朝廷解除了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大將的兵權,同年十一月宋、金雙方達成共識,十二月末,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與子岳雲、部將張憲被害。

次年三月才完成“紹興和議”全部之手續。

條約內容

要點如下:

重劃宋、金兩國的邊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鄧二州(在今河南省內),又重定陝西地界,宋失去商(今陝西內)、秦(今甘肅內)兩州約一半土地予金。

宋奉表稱臣於金,金冊宋主為皇帝。

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

宋每年向金國繳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影響隨著和議達成,金亦放還宋徽宗靈柩和高宗生母歸宋。

紹興和議使宋、金之間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期間雙方雖然偶有衝突,但衝突之規模不大。

"澶淵之盟"是宋遼之間的和約。當時遼軍南侵,宋朝大臣貪生怕死,主張求和,宰相寇準的抵抗戰略沒有被採用,最終宋朝在局面佔優的時候簽訂了這個和約。

為什麼說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要詳細點的

我不覺得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 有不同的觀點,此處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 總體上當時戰爭的態勢的均勢,遼發動戰爭,過程中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挫敗了遼的攻勢,宋遼雙方都意識到不能完全通過武力消滅對方,兩國將長期並存,所以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了談判,最後達成澶淵之盟。一 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宋朝簽訂的澶淵之盟是「不平等條約」麼

不是的。從表面看貌似不平等,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根本不能算是一條不平等條約。一 大國向小國簽訂條約,很沒有面子澶淵之盟是宋國和遼國簽訂的條約,當時並非是遼國向宋簽訂的,而是宋為了停止戰爭主動向遼國提出的。堂堂一個大國向一個小國提出止戰條約,實在是掉價。澶淵之盟內容有兩條 1 宋每年給遼十萬歲幣以及二十...

澶淵之盟 是指,請說出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澶淵之盟以後,遼 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 文化交流得到加強。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 客觀地評價它,就必須對澶淵之盟宋遼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