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2021-11-03 12:10:28 字數 5148 閱讀 3094

1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2樓:志在必得

【端午節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曆五月初五,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

五、夏節、重午、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是全年四大節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又把五月端午節說成是「小孩節」或「娃娃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祭正式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獲得成功,這對我們中國人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3樓:星洋煉心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也稱「端陽節」,五月五日的月、日都是「五」,所以民間又有「重五節」之說。端午節來歷曾有多種說法。

吳越民族祭龍說。堅持此說的是20世紀30年代的人文學家聞一多先生。他在其撰寫的《端五考》、《端午節的歷史教育》兩篇文章中詳細論述了吳越民族由祭龍、祭神而產生端午節龍舟競渡、娛神娛己的江南民間習俗。

追念愛國詩人屈原說。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生於湖北秭歸。因其「博聞強記,明於治亂,閒於辭令」而受到楚懷王重視,官居「左徒」之職(僅次於宰相)。

屈原革新政治,推行強國之策,但楚懷王卻聽信讒言,疏遠屈原,後太子蘭當政,屈原又遭流放之刑,因倍感朝廷腐敗,救國理想破滅,乃寫絕筆詩篇《懷沙》後,於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傳說屈原投江後,楚人哀亟,恐被魚食之,乃集眾劃舟尋覓屍體,並投米粽於江中以祭之,久之,形成端午節追念屈原的習俗。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臣陷害排擠,被楚王貶斥流放,最後憂憤自殺(投汨羅江)。人們聽說屈原投江後怕屍體被魚兒吃掉,就做了粽子扔到江中讓魚兒吃。

端午吃粽子源於此……

5樓:手機使用者

端午節龍舟賽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

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

習俗通常以吃粽子、戴香包為主

6樓:夜月紫鵑

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

風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樹、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7樓:無效

端午節的由來,其實向來都說法不一。有些人都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有人說,這一個節日在古代,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

8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9樓:古今天下聞

端午的習俗、來歷,吃粽子的節日。

10樓:雜貨軒

端午節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

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

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有關的諺語

1.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2.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3.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4.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上海寶山)

6.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7.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11樓:回味十年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拓展資料: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又名端 陽節 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 避瘟驅毒 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 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 的意思和 初 相同,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端五的 五 字又與 午 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 午 月。又因午時為 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