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文臣和武將服飾上的飛禽走獸說明了什麼

2021-12-21 01:25:30 字數 5299 閱讀 3488

1樓:匿名使用者

補充一點,明朝的文官權利遠遠大過武官,一個3品指揮使見了5品知府還必須下跪行禮!

2樓:譚銀光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xián音閒)、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武官

一、二品獅子,

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

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這些不同的鳥紋獸紋,都設計成方形框架之內,佈置於團領衫的前胸和後背用來區分官職品級的高低。一般來說,越高貴的飛禽表示越高等級的文官,越凶猛的走獸表示越高高階的武官。

從本質上反映了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3樓:匿名使用者

文臣的是鶴,武將的事蟒,分別代表文韜和武略。

4樓:匿名使用者

代表官職的高低,文臣,武將的各不同

5樓:武川好漢

文臣是飛禽、武將是走獸

為的是說明等級制度

衣冠禽獸,指的是什麼?

6樓:

一品文官仙鶴

衣冠禽獸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衣:穿衣;冠:

戴帽。衣冠禽獸顧名思義是指穿戴著衣帽的禽獸。但在明代中期以前,衣冠禽獸卻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詞語,本為褒義。

因為按照明代服制的規定,當時的**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獸」,只有「當官的」才能穿上繡著飛禽或繪著走獸的官服。

衣冠禽獸最早是代指「當官的」

如今,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

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明·陳汝元《金蓮記·抅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對這個成語的解讀同樣態度鮮明。衣冠禽獸:穿戴衣帽的禽獸,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

其實,衣冠禽獸一詞,源於明代**的服飾。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最能襯托皇帝「龍形象」的東西當然就是禽和獸了,所以明代**的服飾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

「衣冠禽獸」在當時遂成為文武**的代名詞,原本是代指「當官的」的褒義詞。

古代官袍上有哪些飛禽和走獸

那麼,古代**的官袍上都有哪些飛禽和走獸?各種禽獸圖案的補子代表了什麼?

眾所周知,明代**分為九品,服飾則按照官階的品級有著嚴格的規定。據考,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以區分官階的制度,最早始於明洪武二十四年(2023年)。補子就是一塊縫在**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

所以,古代**穿的袍子也叫「補服」。自明代開始,「補子」作為官服上的等級標誌,沿用了近600年,成為封建等級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

明代服制文武**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一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

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鸂鶒;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和二品都是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清代官服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與明代大同小異,但個別的有所變化。

文官的補子八品換成了鵪鶉,九品換為練雀。武官一品改為麒麟,三品改為豹,四品改為虎。

由此可見,「衣冠禽獸」當時曾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詞語,本為褒義。「衣冠禽獸」演變成貶義詞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時由於官場腐敗,某些**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如同牲畜,老百姓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用了。

衣冠禽獸的傳說

關於衣冠禽獸這一成語作為貶義的由來,還有一說是出自明代宋濂《燕書》中的故事「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今浙江義烏縣)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曾奉命主修《元史》,著有《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其散文對明代散文創作具有重要影響。《燕書》中衣冠禽獸的故事說的是齊國有個名叫西王須的人,原做海運生意。

有一天在海上遭遇到狂風巨浪,船被掀翻,他急忙抓住了折斷的桅杆,漂浮了很久,僥倖靠了岸。上岸後他奔走於杳無人跡的大山之中,覺得自己必死無疑時就找了個山洞準備自盡,希望自己死後的遺體別被烏鴉老鷹啄食。正在他向山洞走去時,一隻猩猩從洞裡面走了出來,猩猩看他非常可憐,就拿了些大豆、蘿蔔、穀穗等食物比劃著讓他吃。

西王須正餓得難忍,便狼吞虎嚥地把所有的食物都吃了下去。夜晚天氣寒冷,猩猩怕西王須凍死,還把自己鋪著一尺來厚羽毛、用來睡覺的小山洞讓給了西王須睡,猩猩自己卻睡在洞外。猩猩的話語雖然和人不一樣,卻每天咿咿呀呀地好像是在勸慰西王須。

轉眼過了一年,一天,海上突然開來了一條大船,停泊在山腳下,猩猩趕緊把西王須護送到了船上。西王須登船一瞧,船上的人恰好是自己的朋友。岸上的猩猩看到船要起航,仍佇立在遠處望著大船,不忍離去。

西王須對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染氈布,過100年也不會褪色。這隻大猩猩很肥大,刺死它可以得到一斗多血,為什麼我們不登岸捕殺它呢?

」西王須的朋友聞聽此言,氣憤不已:「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他說,猩猩是一隻獸卻十分像人,你雖然是個人卻十分像只野獸呀!

你如此忘恩負義,不殺你留著有什麼用?於是,命人張開口袋裝上石頭「加頸,沉之江」。禽獸不如的西王須不僅被沉入江中,還留下了衣冠禽獸這個用來形容那些「穿著人的衣服卻不幹人事兒的人」的成語,落得個永遠被後人唾罵的下場。

7樓:

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在明朝的話本中。而明朝時期,尤其是明朝的早期,皇帝對於一件事情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那就是**們的衣服上的繡飾。

8樓:奇葩歷史課

衣冠禽獸原義誇獎**地位顯赫,非常有能力,後因為**腐敗而被改為貶義

9樓:樂鋤精品課

「衣冠禽獸」一語**於明代**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讚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10樓:船家擺渡

穿戴整齊,品行如獸類的人

11樓:小兔子

只的壞人禽獸不如,有的禽獸還要聽人話

滕王閣序裡的典故分別是哪些?

唐朝的繪畫成就

12樓:朱鋒賀

唐朝繪畫不僅名家輩出,而且在題材內容、作畫技法方面都有很大進步。

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的傑作。

盛唐以後,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玄(又名吳道子),他是畫工出身,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在畫法技巧上,吳道玄在傳統的蘭葉描和西域的鐵線描之外,創造出一種蓴菜條的筆法。

他還發展了樑朝張僧繇用的暈染法(即凹凸法),於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使畫富有立體感。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景物逼真,是山水畫北派之祖。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

學習糖畫技術

13樓:匿名使用者

學這些民間雜藝的活最好還是去當糖畫師傅學徒比較好,雖然苦了點,但學的永遠是精湛的,實用的,可靠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以糖做成的畫,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這一頗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褚人獲《堅瓠補集》載,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時戲稱為「糖丞相」。後來,四川民間藝人又將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融於一體,不用印鑄模具,而改為直接操小銅勺,舀糖液繪出皮影圖案,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用小圓勺舀起銅桶中的糖稀,以腕力帶動勺子執行,隨意揮灑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或提、或頓、或放、或收,速度飛快,一氣呵成。

隨著糖液縷縷灑下,不到1分鐘的時間,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形象便呈現在眾人面前。尤其是威風凜凜的游龍和絢麗多姿的綵鳳,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糖畫造形生動、色彩鮮豔,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孩子們的喜愛。大家可能在大街上看到過糖畫藝人的表演,一定會感到糖畫的製作非常神奇。其實糖畫的製作並不太難,只要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就不難做到。

畫糖人跟繪畫不一樣。畫糖人是用糖來畫的,涼了之後非常容易凝固。所以,畫糖人的動作要快。

另外,畫糖人相當於連筆畫,所以每筆之間不能間斷。這樣,就出現了畫畫的筆順問題。畫糖人的筆順設計好之後,可以使糖人非常快地就畫好了,糖也不容易涼。

為了熟悉畫糖人的步驟,在畫糖人之前,一般要進行一些繪畫練習。這個繪畫練習和平常的繪畫一樣,但要畫出連筆來,要把畫糖人的筆順都畫出來。所以說,繪畫練習的目的主要是練習筆順和構圖。

在進行繪製糖人之前要先熬糖。熬糖前先準備一塊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這樣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一個銅鍋放在火上,加入適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

水與糖的比例是2比1。也就是說放兩份水,放一份白砂糖。白砂糖放入以後要輕輕攪動一下,防止粘底。

水溫要逐漸升高,為的是利於糖溶解在水中。水開之後,把水蒸汽排到空氣中。這時,糖液的溫度逐漸變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漸減少。

可以看到,糖液開始起大泡了。這是因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張力就大了。空氣在排放的過程中,會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

這時候溫度還不夠。熬糖的合適溫度是色澤稍微變黃,大泡變為小泡就差不多了。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攤成糖片,以便在糖畫繪製中使用。

待顏色變黃,泡也變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熱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後就會冷卻、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後,把糖片切碎,收入盤中。

***的糖塊在常溫下,半個月都不會溶化。這樣熬製出的糖透明度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為繪製糖畫的材料。

在繪製糖畫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準備好的糖塊放在糖鍋內溶化。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會焦。用溫火將糖慢慢溶解,當糖完全溶解後就可以繪畫了。

做轉糖的人是沒有底稿的,畫稿全在他的頭腦裡。做糖畫必須胸有成竹,要趁熱一氣呵成,他們汲取了傳統皮影製作的特徵及雕刻技法,十二生肖喊來就來,張飛、趙雲、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隨著縷縷糖絲的飄灑,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面前,再趁熱粘上一根竹籤,便大功告成。小孩舉著騰雲駕霧的飛龍或展翅欲飛的綵鳳,對著陽光凝望,它是那麼晶瑩剔透,活靈活現,一時還捨不得吃,只輕輕用舌尖舔一下,又得意地向同伴炫耀,看得人眼饞口也饞。

明朝服飾和宋朝服飾的區別

1 特點不同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其特點是修身適體。明朝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2 風格不同 宋朝服飾別出心裁地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緻。不但衣料選擇考...

明朝的服裝和宋朝有什麼區別,明朝服飾和宋朝是一樣的嗎?

說得都好複雜,我說個最簡單的區別。宋朝的皇帝,帽子帶長杆,圓領沒花紋。明朝的皇帝,烏紗翼善冠,圓領肩膀有日月。明朝百姓和宋朝百姓最大的區別是,明朝很多對襟褙子,很多大襖明襦,而且衣服都喜歡加護領,基本上有護領的都是明制。還有2l的不懂就不要p話,你對比古代人的思想和現代人的思想就知道現代人有多差勁,...

三國演義各國的文臣武將和首領。國家單獨列出來

幾百號人啊 我就隨意羅列一些 劉備 曹操 孫權 周瑜 諸葛亮 郭嘉 賈詡 魯肅 陸遜 呂蒙 于禁 李典 關羽 張飛 法正 龐統 諸葛瑾 曹洪 曹仁 張遼 樂進 馬超 馬騰 馬岱 黃忠 廖化 姜維 糜竺 糜芳 趙雲 司馬懿 夏侯淵 夏侯淳.手打求分 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 一 時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