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簡史,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2021-12-21 17:47:53 字數 6098 閱讀 1527

1樓:旅羽彤

地球物理測井方法於2023年由法國人c.施蘭貝爾熱和m.施蘭貝爾熱兄弟始創。

2023年翁文波在中國開始地球物理測井工作,測井儀器由劉永年等設計製造,使用的測井方法有自然電位測井,視電阻率測井。主要用來鑑別巖性,劃分油(氣)水層、煤層、金屬礦層以及地層對比等。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出現了聲波測井、感應測井、側向測井、自然γ測井等,並開始採用單一巖性的測井解釋模型及簡單的數理統計方法,對岩層作物理引數計算以進行半定量或定量解釋,但對碳酸鹽巖,泥質砂岩(見砂岩)以及其他複雜巖性的油氣層評價仍十分困難。在煤田和金屬礦則開始應用 γ-γ測井、激發極化測井、電極電位測井、滑動接觸測井、磁化率測井等。這些測井方法能有效地查明煤層、金屬與非金屬礦床,確定其埋深和有效厚度。

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中期,相繼出現了巖性-孔隙度測井系列(中子測井、密度測井、聲波測井等)和深、淺側向測井,深、中感應測井,微側向測井等測井系列及地層傾角測井,對單一巖性和複雜巖性地層進行巖性、物性、含油(氣)性、煤質等作定量解釋,同時開展了以地層傾角為核心的地質分析。在金屬礦床及水文、工程與環境地質調查勘察中,出現了中子活化測井、x熒光測井、超聲波成像測井等,同時逐漸發展了一套井中物探方法,如井中自然電位法、井中電阻率與激發極化法、井中磁測法、井中重力法、井中低頻電磁法(時域與頻域的)、井中電磁波法,井中聲波法、井中**法等。70年代末期,出現了數控測井儀,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和解釋測井資訊,實現了測井系列化、組合化和數字化。

80年代,中國研製成功數字測井系統。在井中物探方法中微機的開發應用迅速發展,使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逐步進入數字化時代。

地球物理勘探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5

2樓:nice狐狸洞

理 研究自(質貌植水文氣象等)、文(經濟歷史政治城市等)布及內規律並指導類(規劃、決策等)科 理科

測繪 由測繪理論指導(、衛星、精密、工程等)科實用測量技術 工科

球物理 球物理勘測技術關注質層面(礦、石油勘探、工程質等)勘測 工科

斯倫貝謝的發展簡史

3樓:查憐煙

斯倫貝謝也是一家全球化的技術服務公司,公司註冊地在荷屬安德列斯(避稅天堂國家 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巴黎和海牙成立準總部機構。公司員工超過 130,000人,在全球100多個國家有經營活動。它源自2023年創立的勘測公司,經過80多年的發展和擴張,先後收購了20多家公司或其它公司的業務,形成了能為客戶提供實時的油氣田綜合服務和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公司,並將其資訊科技和網路解決方案拓展到油氣行業以外的其它領域。

主要業務領域包括斯倫貝謝油田服務、西方奇科地球物理勘探、史密斯國際公司、miswaco,geoservice,二氧化碳封存,水務(schlumberger water service-sws),資訊解決方案(schlumberger information service- sis)。

重力勘探的發展歷史

4樓: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認為運動物體的下落時間與其重量成比例

第一個研究和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是17世紀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g.galileo)。16世紀,他在2023年從比薩斜塔實驗,發現物體墜落的路徑與它經歷的時間的平方成正比,而與物體自身的重量無關,他粗略地求出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數值為9.

8m/s^2。以後﹐比較準確地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是利用擺儀。

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數學擺和物理擺的理論,並研製出第一架擺鐘。此後的200多年間,測定重力的唯一工具就是擺鐘。

法國天文學家裡歇2023年在利用擺鐘從巴黎到南美進行天文觀測時發現重力加速度在各地並非恆值。

牛頓(i.newton,1642-1727)和惠更斯指出這種現象與他們認為地球是旋轉的扁球體的推論相符,在理論上闡明瞭地球重力場變化的基本規律。

2023年,牛頓根據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推匯出萬有引力定律,這一定律是重力學最重要的基本定律。

由於萬有引力和離心運動的發現,牛頓認為地球形狀是一個旋轉的橢球體,指出了地球呈兩極扁平的特徵和重力是由赤道向兩極增大的規律,從而解釋了裡歇的觀測事實。

1735-45年,法國科學院在lapland和peru的考察,使布格(p.bouguer)能夠建立了許多基本的引力關係,包括重力隨高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並計算出水平引力及地球的密度等。

19世紀末葉﹐匈牙利物理學家厄缶﹐l.von研製成適用於野外作業的扭秤﹐在匈牙利進行了持續的扭秤觀測,結果表明扭秤可以反映地下區域的密度變化。在應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探石油之初就是使用扭秤。

使重力測量有可能用於地質勘探。

2023年拉科斯特研製出了高精度的金屬彈簧重力儀,沃登研製了石英彈簧重力儀,這類儀器的測量精度約達0.05-0.2mgal;一個測點的平均觀測時間己縮短到10-30分鐘,到2023年,這類重力儀完全取代了扭秤。

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重力儀的研製成功﹐重力勘探獲得了廣泛應用﹐並且發展了海洋﹑航空和井中重力測量(見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測井和地下地球物理勘探)。

鑽探後井中和井地聯合地球物理勘探

5樓:中地數媒

(一)測井

與地面勘探方法類似,也包括重、磁、電、震以及放射性測井等方法,具體有電測井、放射性測井、全波列測井、孔壁超聲成像測井、伽馬-伽馬測井、井徑測井、井斜測井、井中流體測井等。具體測量引數包括三側向電阻率、自然伽馬、自然電位、縱波波速、全波列、超聲成像、密度、井徑、鑽孔頂角、鑽孔方位角、溫度、井中流體電導率。

資料採集的重點是針對co2地質儲存場地的具體情況,結合現有軟硬體的特點並通過現場試驗確定適宜的測井勘探方法組合和工作次序。組合觀測系統的基本引數包括激發、接收和儀器採集系統相關的各類引數,一般要求觀測系統的組合方式要簡單、對目標地質體的物性控制良好、具有較好的抑噪效果等。

鑽孔成孔方式要滿足特定測井方法的要求。例如,除井徑、井斜、自然伽馬可在幹孔中測量,其他引數須要在井液中測量;靜水位、鑽孔頂角、自然伽馬、井中流體溫度電導率、固井質量和套管完好情況可在套管中測量,鑽孔方位角、電阻率、自然電位、縱波波速、全波列、超聲成像、密度、鑽孔方位角須要在裸井中測量等。

根據地質目標和相關技術規程,確定合理測井資料處理和解釋流程。資料解釋一般遵循從巨集觀籠統描述到具體刻畫或從部分到整體等解釋原則。

(二)垂直**剖面(vsp)

vsp實質上是一種**勘探方法,包括零井源距vsp、walkaway-vsp和walkaround-vsp等變種方法。vsp的作用在於配合常規**勘探,完成地層對比、劃分和標定等工作,其解析度一般比常規**勘探高。

針對co2地質儲存場地的具體情況,結合現有軟硬體的特點並通過現場試驗確定適宜的vsp勘探方法組合和工作次序。組合觀測系統的基本引數包括激發、接收和儀器採集系統相關的各類引數,一般要求觀測系統的組合方式要簡單、對目標地質體的物性控制良好,且具有較好的抑噪效果等。

鑽孔成孔方式要滿足特定vsp方法的要求。例如,井中最小套管直徑大於4in1in=25.4mm。

;全套管井井斜小於30°,裸眼井井斜小於20°;井底要封堵。對射孔井,需在射孔上方安裝橋塞,不能有溢流、漏氣現象;洗井時應刮井壁,避免出現檢波器下放遇阻或吸附等現象;固井質量合格;直井中井液相對密度小於1.5,斜井中井液相對密度小於1.

2。大專案測井時要求井液為清水;根據要求降井中液麵等。

根據地質目標和相關技術規程,確定合理資料處理和解釋流程。資料解釋一般遵循從巨集觀籠統描述到具體刻畫或從部分到整體等解釋原則。

(三)跨孔層析成像

該技術至少需要兩個鑽孔,包括聲波、電磁波等層析成像方法。層析成像是常規地球物理勘探的輔助手段,完成孔間地層對比、劃分和異常區域標定等工作。層析成像的解析度一般比常規地球物理勘探高。

需要針對co2地質儲存場地的具體情況,結合現有軟硬體的特點並通過現場試驗確定適宜的層析成像勘探方法組合和與其他井中勘探工作的相互次序。觀測系統的基本引數包括激發、接收和儀器採集系統相關的各類引數,一般要求觀測系統的組合方式要簡單、對目標地質體的物性控制良好、具有較好的抑噪效果等。

聲波層析成像的鑽孔成孔方式與vsp方法類似,而電磁波層析成像的電極與原位地層間不能存在金屬的物質(例如,鐵製套管)。

需要根據地質目標和相關技術規程,確定合理資料處理和解釋流程。資料處理時要根據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對資料反演過程進行約束。

(四)應用策略

對於特定的co2地質儲存場地選址工作,需要注意不同井中勘探方法的應用次序和組合方式。一般測井勘探隨著鑽探工作的進行,先於其他勘探方法開展。

出於後期灌注監測的考慮,本階段的勘探結果有可能作為監測的背景值,這樣,在進行前期勘探設計時,就需要考慮後期灌注監測的需求,合理安排資料採集、處理和解釋工作。

什麼是異常的地磁?

6樓:易書科技

我們知道,地球像是一塊大磁鐵,有很弱的磁場;北磁極在地理南極附近,南磁極在地理北極附近。所以磁針都指向南北。

2023年,**科學家斯米爾諾夫在該國庫爾茨克地區偶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他的磁針並不指向南北!這種情況叫地磁異常。

是什麼原因使地磁異常呢?他進行了分析,認為這預示著該地區有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天然磁鐵,其磁力比地磁更強,同時也預示著地下可能存在著巨大的磁鐵礦。不過,鑑於當時的條件不成熟,這一鐵礦未能發現。

偉大的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誕生。根據前述史料,2023年列寧指示對該地區進行地球物理勘探。2023年,第一個鑽孔在163米深處找到了巨大的鐵礦。

此事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迅速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地磁的起源和地磁磁極像一個撲朔迷離的謎團,在歷史上曾歷經多次失敗的推測,直到2023年上半年才有了一個較為圓滿的謎底: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立實驗所加里·格拉茨邁爾和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保羅·羅伯茨進行了長期而複雜的計算機模擬實驗研究後得知,以岩石和堅固金屬為核心的地球3 000~5 000千米深處有一個很厚的液體金屬層,這金屬層繞著地心轉,但轉速很慢,低於地球自轉的速度。這一轉動的液體金屬層形成一個環形電流,所以形成地球磁場。

研究人員在用計算機進行3個月的計算還驚喜地發現,模擬的地球磁場南北還會顛倒過來,這與地球磁場的換向不謀而合。地球磁場的換向週期很不穩定,一般約4~100萬年,最近一次換向是在77.5萬年以前。

他們對換向原因的解釋是,堅固的核心和它周圍的液體層是兩塊相對的磁石,但隨著攪動液體磁石的對流力的變化,液體磁石就會倒換,即南北極顛倒。雖然以上學說仍需實踐證實和檢驗,但比以前的幾種學說都要成熟得多。

以前幾種不成熟的學說如下:

①「地心磁體說」:認為地核和地幔記憶體在一塊天然磁體,所以地球有磁場。由於地核和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地核介面約2 400k,100千米深處的地幔約1 500k),大大超過了鐵和鎳的居里點(分別約1 043k和631k),所以這一假說不能成立。

②「導電球磁體說」:由於探空火箭發現靠近地表有一徑向電場,電場方向向下,所以地球表面帶負電荷(計算約為5×105庫侖),地球外導電層帶正電荷,其間以厚約50千米的不良導電層隔開。由於地球自轉形成自東向西的環形電流,和外導電層正電荷隨地球自轉而產生的環形電流都形成磁場,其總和就是地球磁場。

但計算表明,這兩個磁場都比實際地磁場弱得可忽略不計:實際地磁場約5×105特斯拉;地球環形電流磁場約10-13特斯拉,外導電層環形電流磁場也微不足道。

③「太陽風感生電流磁場說」:2023年,美國詹姆斯·範·艾倫小組由「探險者」和「先鋒」號衛星發現地面上空的兩條寬大輻射帶(當時人稱「艾倫輻射帶」),後來的衛星證實實際僅是一條輻射帶,此後便稱為磁層。由於太陽風中的高能帶電粒子(主要是質子和電子)高速進入磁層,會受到洛侖茲力而偏轉,在磁層頂部形成電流,其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

這一電流在地球表面產生的磁感應強度即是地磁場。由於太陽風會因面對太陽或背離太陽而變,因而地磁場也會變化的,但實際地磁場卻相對保持恆定。所以,這一假說也未根本解決地磁起源問題。

④「自激發電機說」:認為地球基本上是一個導電流體球,地核中原來就存在像銀河中某處存在的那種弱磁場,液態地核中持續發生差異運動或對流;按磁流體力學規律,地核物質和上述弱磁場相互作用,引起自激發電機效應,使原弱磁場加強而形成地球磁場。但這種假說未經證實,也不能解釋地磁南北磁極會顛倒的變化。

地球磁場的磁極顛倒的原因是什麼?這也是2023年第4期《自然》雜誌載文中當今世界97個物理難題中的第17個難題。

2023年9月18日,《參考訊息》登載了日本文部省核聚變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負責人佐藤哲也的研究成果:他們用電子計算機模擬實驗表明,地球是由最深部的高溫鐵塊——核心(熱源)及其外部流動的鐵等構成的外核(流動體)構成。熱源的熱變成能源,在外殼形成幾個柱狀等離子旋渦,複雜的運動產生電流,從而形成地球磁場。

這與前述美國格拉茨邁爾等關於地球形成原因的說法有一些相似之處。

地質,地球物理專業的學生英語好有用嗎?

這種自然科學的研究國外要比國內領先很多,如果你想在地質地球物理方向上有較深的發展的話,必須要懂英語,因為只有懂了英語才有更多機會跟國外一流的學者交流,才能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另外能讀懂國外的問章也是很重要的,國外有些文章直接能在地質或者地球物理的某些方面開闢先河,你要是總去讀中文,就相當於去研究國內人...

風水書講的方位和地球物理方位以及看地圖方位區別

風水學上從來是 天南地北,左東右西 而地理上是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風水學上的 天南地北 是為了計算方位,畫九格圖時用的。所以,其實風水學和地理學所指方位是一樣,只是說法不一樣而已,沒有矛盾的。所以,這個朝南是 天南地北 的南,也是 上北下南 的南。指南針永遠指南邊,它不會變的。還有,先天卦主要指八...

成都理工的地球物理學真的好就業嗎?請幫幫我,謝謝

沒有哈。我讀應用物理專業。嗯,這個問題還是我一年前高考填志願期間,有人向我提問的。現在學校去年重新劃分了學院,現在地球物理學屬於地球物理學院,我所讀的應用物理專業也在這個學院。目前地球物理學院有 地球物理學 勘查技術與工程 應用物理 空間技術與遙感。其中全校的所有勘查與技術專業在部分省份一一本專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