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 最徹底 的改革

2022-01-29 15:56:24 字數 5624 閱讀 7102

1樓:

它徹底廢除了井田制,而代之土地私有制;又廢除分封制,代之以另一種政治制度——以縣製為代表的**集權制。

2樓:且須還

因為他的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成的,相比其他都是由下而上的那種不叫「改革」,叫「改進」。不過因此他可徹底得罪了朝廷中守舊派的利益所以後來被車裂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援。

三、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於民。

4樓:瓊婁玉宇

廢井田,開阡陌。從經濟基礎上廢除了奴隸制土地制度,確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獎勵耕戰,按軍功授爵。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

實行縣制。廢除了奴隸制的分封制,建立了新興地主階級**集權政治制度。

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實現了由奴隸制到封建制轉變。

為何說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

5樓:匿名使用者

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不但商鞅是現代中國落後的罪人,而且整個封建制度都是使中國落後於現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最主要的原因。商鞅變法對歷代統治者思想的保守都是一個致命的縛束,有其落後性和破壞性。可是,如果把商鞅變法放在商鞅本人所處的那個時代來看,我們就能從中看到商鞅變法的積極意義是何等的重大和深遠。

綿延了近兩千年的奴隸制度到了春秋晚期,已經完全暴露了其嚴重落後和阻礙社會發展的腐朽本質。通過變法完成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轉變已經勢在必行,只是商鞅順應該了時代潮流,在他手中完成了變法而已。

至於商鞅用比較嚴厲的手段來完成變法,後世人對此頗有異辭,一般都是褒少貶多。當然是因為商鞅的政策和儒家學說基本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之下,所以在以後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裡倍受儒家學者的嚴厲批評,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否認商鞅本人的性格之中有著極端固執的思想,這一點和王安石有著極其相似之處。

商鞅用法家的學術觀點來進行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必然會用一些比較強硬的措施。他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即要用一些不符合當時禮教的做法來進行改革,不能因循守舊,要敢於突破舊的思想,大膽對阻礙當時社會發展的一切不良因素進行強硬的變革。他的這些觀點放在現在都會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極端和激進的,何況在兩千多年的以周禮為思想統治基礎的那個年代。可以從秦國進行變法一躍成為強國看出,商鞅變法不但對秦國的強大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對當時其他諸候國的社會發展也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商鞅之後,就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和吳起改革,及後來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在一系列轟轟烈烈的政治經濟改革之後,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至於商鞅的變法對於學術上的破壞作用,這點很有道理。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儘快結束戰爭,使中國統一起來,這是一個大目標,商鞅的變法對於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的。誠如兄所言,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的開放的學術氛圍在秦朝建立的時候已經被壓抑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

可這是秦始皇為了統治的需要,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況且,這也不能做為商鞅的罪狀。

重農輕商也是商鞅被後世人所指責的重要原因,但當時的現實是,由於連年戰爭,農業發展遭受了到極嚴重的破壞,使國家貧弱,人民窮困。擺在統治者面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發展本國的經濟,而且最重要是的統治者如何儘快戰勝其他國家而統一。而且,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發展經濟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如果實行輕農重商或農商並重的政策,這對弱小的秦國來說,結果無疑是毀滅性的。

在經濟上,最強大的是齊國,就是趙魏楚等國也要比秦國強大許多。如果開放商業流通,會使秦國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流入這些國家。使得貧窮的秦國更加貧窮,根本無法在諸候中立足,更談不上統一大業了。

在現在經濟交往中,也是經濟發達國家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財力來不平等的和經濟不發達家國進行**,結果吃虧的也只能是經濟上不發達的國家。所以,我們不能將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對中國經濟落後所應負的責任完全推給商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商鞅在秦變法前後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我覺得商鞅變法從總體上來說,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是有巨大貢獻的。

6樓:傷懷歲月

商鞅變法的主要理論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行之十年,秦民大悅」(《史記·商君列傳》)。取得了很大成就。

變法的主要內容是獎耕戰,明法令,加強國君的統治地位。他改變了過去的井田制,鼓勵耕織,重農抑末,對於棄農經商或從事非法經營、牟取暴利而怠於耕織的,連同妻兒沒為官奴;對於努力生產獲得大量糧食和布帛的農民,豁免徭役;實行「開阡陌封疆」和「轅田制」,把原來「百步為畝」的「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封疆」統加破除,實行240步為一畝的新畝制。這一改革擴大了耕地面積,徠民墾荒,破除貴族的傳統特權,建立軍功爵制度,依軍功大小給予爵位及官職,宗室貴戚中無軍功者一律從簿籍中除名。

因而招致了貴族們的極力反抗和仇恨。前 338年,秦孝公死後,商鞅及其家族被反對者殺害。商鞅變法,歷時20餘年,大大加強了秦的國力,成為各國畏忌的富強國家,為秦的帝業開闢了道路。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的重大事件,是中國歷史進入新時期的標誌。

戰國時期各國為什麼開展變法運動?有何作用?

7樓:同享文化

第一,最先實行變法的是魏國的李悝。第三,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場變法,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後來實行了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成為了整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還統一六國,稱霸中原。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開展變法運動可以富民強兵,這些變法運動為後面的亂世做出了人力、物力上的準備。

9樓:山有木兮

為了通過變法使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爭霸天下。魏國通過變法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秦國通過變法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10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期各國開展變法運動是因為,他們要鞏固當時的政權,鞏固自己的地位,作用,鞏固了各國的政權。

11樓:匿名使用者

經濟領域的變革,列國紛爭的態勢,迫使戰國各諸侯國當政者進行不同程度的內政改革,為了起用賢能之士,實施耕戰並重等政策。

根據商鞅變法改革的措施,各國變法後,我國社會制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12樓:辭次平生

1、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我國的封建制度逐漸被確立起來;

2、當時的改革主要是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許土地私有),確立起來的是封建制度;

3、通過改革國家的封建制度被確立起來了,同時加強了統治,發展了經濟和軍隊的戰鬥力也不斷加強;

13樓:娛樂解說課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採取什麼方法破除亂局?

14樓:池燁華

春秋賬戶實習,各個各個國家都採取一個偏發一個措施,他們通過變法使自身強大,然後去侵佔別的。國家。

一分鐘瞭解商鞅變法

108.3萬 45"

為什麼說商鞅變法是比華帝退款還成功的營銷?

30.3萬 2'20"

>商鞅變法

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國實行的變法運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念靖晴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

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於是,便任他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1]

背景變法風潮

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產生。[1] [2]

戰國時期形勢

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

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2]

變法準備

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

為了增強秦國實力,在諸侯國的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和不被別國吞併,秦孝公引進人才,[3] 變法圖強。[2]

經過醞釀變法

舌戰群儒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

商鞅舌戰群臣

於是,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15樓:追風尋跡

春秋是爭霸,霸主擁有話語權,老大帶著一堆小弟,其它的就得聽話,同一時期只能有一個老大。戰國是爭雄,人人都要當老大,原本老大手下的小弟要上位,自己當老大,老大很多,每個老大都想沒事搶搶其他老大的地盤。

16樓:老鄭學環評

自身變法圖強,外界合縱連橫。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有哪些變法?

17樓:無敵大白兔兔

春秋時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國管仲改革,管仲輔佐齊桓公,採取措施:

1.政治上,國野分治,士農工商分業定居。

2.軍事上,建立軍政合一的軍事體制。

3.經濟上,實行「相地而衰徵」,鹽鐵官營等措施。

結果使齊國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為齊桓公的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國時期的重要變法:

1.魏國李悝變法,李悝輔佐魏文侯,變法內容:

政治上,打擊舊貴族,無功不受爵。經濟上,發展生產提高糧食產量。另外,制定《法経》維護封建政權。

結果鞏固了封建統治,實現了富國強兵,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

2.楚國吳起變法,吳起輔佐楚悼王,變法內容:

政治上,實行三世無功而收爵祿。裁汰冗官。軍事上,嚴明軍紀,提高戰鬥力,建立武卒制。

結果使楚國由弱轉強,但楚悼王死後遭到舊貴族的反對,變法失敗。

3.韓國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申不害以「術」治天下,主張依法辦事。

4.秦國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輔佐秦孝公,進行兩次變法。

(1)廢井田,開阡陌。(2)獎勵軍功,軍功爵制。(3)推行縣制,實行連坐。(4)遷都咸陽,制定秦律。(5)統一度量衡。(6)焚詩書,禁遊學。

影響: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使秦國迅速崛起,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變法觸及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但新法卻深入人心。

戰國時期各國人才濟濟,為何這些人才都願意到偏僻的秦國去發展

因為他們都覺得只有秦國才更有發展前途,只有去秦國之後,才可以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戰國時期各國人才濟濟,這些人才卻都願意到偏僻的秦國去發展,是因為秦國雖然偏僻,但是地廣人稀,秦國的君王也足夠的開明,在秦國有很大的前途。因為當時幾個國家裡面秦國是執行力非常強的一個國家,只要你有才華,被秦王認同,你就可以...

戰國時期使用半兩的是哪個國家,戰國時期,其中使用半兩的是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 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 有錢文曰 半兩 回半兩 二字分列方好 答 即方孔 左右,通常是右 半 左 兩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 前336 初行錢 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 布 郢爰和貝幣等大小 ...

戰國時期,晉國為何會分為「燕趙韓」

一開始周王朝怕晉國做大,是引發內亂的導火索。六卿制度也是三晉分家的重要起因。後來周天子對三家的認可起到了輔助作用,最後導致三家瓜分晉國已是大勢所趨。那很可能是因為開始是這三個國的帶頭人,創立的晉國,晉國成立後,三個頭人各有各的主見,誰也征服不了誰,所以就分開啦,各自各自的地牌,最後成為燕趙韓三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