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龐統死於落風坡問龐統是因為諸葛亮所逼而死還是真

2022-01-29 17:26:20 字數 6249 閱讀 1707

1樓:果映房驪

在三國演義中,龐統死於落鳳坡。諸葛zhidao亮鎮守荊州,龐統輔佐劉備入川,結果由於貪功被張任射死。和諸葛亮關係不大。

在真正的歷史上,雖然諸葛亮投奔劉備較早,但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太認可,或者回說是有待觀察。劉備生前,諸葛亮僅有一次帶兵機會,就是和趙雲入川。所以,劉備入川的時候,並沒有帶諸葛亮,而是選擇了龐統。

或者說劉備更信任諸葛亮的內政能力。之後劉備攻取漢中,帶的是法正,諸葛亮還是留守成都。而龐統的意外身亡,使得劉備感到情況答危急,就讓張飛帶一路人馬、趙雲諸葛亮帶一路人馬,兩路分兵來增援,而讓關羽守住荊州。

2樓:令頤井元忠

你好!三國演義中,貫中老祖掐指一算,鳳雛合當身死於此,於是操縱天機,蒙了龐統的靈智。

就見龐統印堂發黑,眉宇間透露出一股死氣而不自知。天數如此,人力如何能扭轉。

這就是所謂的作者要你三更死,人物活不到五更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3樓:鍾晴董琪

龐統號稱鳳雛,死於落鳳坡是天意,諸葛亮早知道。

龐統真的死於落鳳坡?

4樓:菊花樣的山治

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

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龐統5定其諡號為靖侯。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

是葬在落鳳坡。。不是死在落鳳坡。。是《三國演義》虛構的,這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有意將龐統之死提前, 以便諸葛亮及早入蜀,指揮奪取益州的戰鬥(歷史上諸葛亮是在劉備包圍雒城以後才與張飛、趙雲等溯江入蜀,分定郡縣,然後與劉備共圍成都的)。

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龐統為劉備奪取益州所起的關鍵作用,對龐統而言未免不大公平;為此,羅貫中又虛構了龐統在赤壁大戰中巧獻連環計、在耒陽半天了斷百日積案等情節,有力地表現了他的才幹,為塑造其忠烈睿智的形象作了補償。

5樓:匿名使用者

「落鳳坡」這個名字是龐統死後 埋葬的地方 人們為了紀念他 起了這麼個名字...

羅貫中在筆下直接給演義成命運的安排了...

6樓:匿名使用者

真的呀!龐統雖有才,卻基於建功,可這乃是人之常情,諸葛亮推薦他官職軍師中郎將(僅次於諸葛亮),如果是我,我寸功未立,卻得到如此中用,我也會想報答劉備的。

7樓:匿名使用者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早年便以「鳳雛」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當時人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祕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來投,但未得重用,不過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

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資訊: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鬆、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佔益州。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佔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佔益州,則不能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佔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

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糜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無論是進佔益州,還是鞏固荊州,諸葛亮都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只能顧一頭;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祕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

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

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

「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

「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

「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

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

「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祕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

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祕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

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

」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

」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

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祕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

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

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

「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枷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

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

「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眾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並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若沉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

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

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曏者之論,阿誰為失?

」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

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

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勳,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諡號為靖侯。

歷史記載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

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

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績、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三國志09的龐統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

統隨從入蜀。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

「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

「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

」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

先主謂曰:「曏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

「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

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統子巨集,字巨師,剛簡有臧否,輕傲尚書令陳袛,為袛所抑,卒於涪陵太守。統弟林,以荊州治中從事參鎮北將軍黃權徵吳,值軍敗,隨權入魏,魏封列侯,至鉅鹿太守。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鳳雛龐統死在了落鳳坡,三國落鳳坡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三國落鳳坡在今天的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的龐統祠旁約2公里處。落鳳坡是 三國演義 中描寫的龐 死沙場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復的古驛道終端,兩旁是鄉村,此地風景優美,氣候溫和,民風純樸。祠中的龐統墓是後人為紀念龐統而建,其真墓應在不遠處的落鳳坡旁。周邊景點 1 白馬關 白馬關距德陽僅15公里左右,是古...

三國中劉備的謀士諸葛亮,龐統,法正都能長壽,一直輔佐劉備,蜀漢江山會怎麼樣

最重要的人沒長壽啊,劉備要是長壽按照諸葛亮的三分大計,光復漢室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未知,誰都不能說的準,能說準的只能是假如 跟樓上說的一樣,如果樓主一定要說龐統和法正會不會想出什麼奇謀,突襲搞定魏國和吳國。這個真的未知,誰都不能說的準,能說準的只能是假如。然後說按正常打消耗戰,實話實說還是看好魏國。因...

如果落鳳坡死的不是龐統是諸葛亮,蜀漢的結局會好一點嗎

在劉備尋求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就有 鳳雛臥龍 得一可以得天下的說法,劉備也很幸運同時擁有了他們兩個。可是遺憾的是,鳳雛在落鳳坡去世,早早就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也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如果當時鳳雛並沒有死,或者死的是諸葛亮,蜀漢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或者說會不會好一點。我個人以為,如果當時諸葛亮在落鳳坡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