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部沿海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及孕災環境分析

2022-01-30 10:06:44 字數 4789 閱讀 9205

1樓:中地數媒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的分佈特點反映了其形成機制的差異性和普遍性,表現在動力**、與形成動力的關聯度、形成時間、形成過程、成災的關聯性與可控性、危害程度等方面。

一、地面變形災害

地面變形災害是指發生在近地表且以變形為主的地質災害,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

1.地面沉降

工作區內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魯北平原,即東營市,主要形成原因是深層地下水開採和油氣開採。

在2023年國家**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山東省**局進行現代形變測量時就已發現東營市地面沉降,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為80mm。2023年,**部門對該區部分高程點進行了高程複測,高程點地面沉降量為248~397mm。

2002~2023年,有關部門通過對東營地區地面沉降觀測點共43個點的監測結果分析發現,沉降量在30mm及30mm以上的有7個點,20mm~29mm的有14個點,10mm及以下的有5個點,其餘在11~19mm之間。

上述地面沉降監測資料表明,魯北平原區處於整體沉降中,區域性的深層地下水強採區和油田集中區地面沉降已具有一定規模,應儘快建立工作區地面沉降監測體系。

2.地裂縫

地裂縫多分佈在環渤海平原區、礦區、煙臺、青島、威海城區及震區。有的地裂縫系抽排水所致,有的與地面沉降伴生,有的是**等內動力作用的結果。2023年1月18日發生在山東乳山的4.

3級**在巨集觀震中梅家形成了3條長達20m以上的地裂縫。地裂縫屬於衍生地質災害,當發育明顯時具有潛在的危害性,並具突發性、**性、不可控制性。

日照五蓮市於裡鎮—管帥鎮—汪湖鎮一帶發育一個地裂縫,走向北東,全長25km,寬約2km,總面積約100km2。目前已有3個鄉鎮28個村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約2萬人受災,13875間房屋產生裂縫,其中無法居住的危房達10410間,坍塌房屋達500間;206國道多處產生橫向裂縫;2座大壩及部分渠道產生變形及裂縫。其經濟損失巨大,災害隱患嚴重。

初步勘查結果表明,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構造活動**及附近採礦等人為因素影響造成的。

3.地面塌陷

山東半島地區地面塌陷有兩種。一種是採空塌陷,在礦山開採過程中,由於未對採空區進行填充或永久性支護,上方岩層在自重的作用下發生下沉,造成地面大範圍塌陷。另一種是岩溶塌陷,在碳酸鹽巖類地層分佈地區,由於無節制超量開採岩溶地下水,或礦山排水不當,造成地下水動力條件改變引起地面塌陷。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岩溶塌陷主要分佈於淄博辛店水源地附近(尹建中,1996)。

二、斜坡環境變異災害

斜坡環境變異災害是指發生在沿海山坡和海底斜坡地帶,由於重力失衡形成的岩石、土壤和泥沙的整體化塌落現象,包括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具有成因複雜、衍生性、潛在危害性、分佈廣、突發性、**性,多數可控。

崩塌、滑坡、泥石流多發生於變質岩、侵入岩、寒武系石灰岩組成的中低山丘陵區,具有突發性強和一定的隱蔽性等特點,一旦發生常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事故。工作區內濟南、淄博、煙臺、青島均有崩、滑、流地質災害發生。

重力地質災害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渣石流、崩塌等。近年來,此類事故時有發生,招遠金礦玲瓏選礦廠因連降大雨,尾礦庫因山洪造成尾礦砂順流而下,沖毀果園10餘畝、莊稼地25畝,淤塞小型水庫1座,此次事故還使3km長的河道淤積,經濟損失35萬元。

崩、滑、流的形成與地形地貌、氣候的關係均比較密切,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和魯東丘陵區均有發育,工作區內則在濟南、淄博、煙臺、青島較發育,各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發生情況詳見綜述部分表32。

由綜述部分表32可以看出,工作區內已發崩塌138處、滑坡67處、泥石流74處。調查得知區內泥石流災害多為礦產開採的廢渣堆形成的渣石流。

三、流體災害

流體災害是指山各種流體引起的各種地質災害,包括海岸侵蝕、海水入侵、風暴潮、海嘯、黃河尾閭擺動、坑道突水、港口淤積等。內、外動力對於這些地質災害的形成均有貢獻,其成因複雜。上述地質災害多具有潛在的危害性、不可控性、**性(個別災種也可單獨發生),其中的風暴潮、海嘯和坑道突水還具有突發性。

1.海(鹹)水入侵

(1)海水入侵的演化歷史和重點入侵地段現狀分佈

2023年在工作區內的壽光、寒亭、萊州等地的地下水動態長期監測井中首先發現水質變鹹、cl-濃度增高等海(鹹)水入侵現象,當時僅為幾處孤立的點狀入侵,整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發展比較緩慢,入侵面積小,為發生階段。80年代中後期,入侵面積迅速擴大,入侵速度達最大,整個萊州灣東、南沿岸連為一片,為快速發展階段。90年代以來,海水入侵速度減慢,區域性地段有減弱趨勢,為緩慢發展階段。

據調查統計,現階段山東半島地區海水入侵總面積1351.7km2(表8-1)。

表8-1 山東半島地區海(鹹)水入侵統計

(2)海水入侵的演化趨勢

環渤海山東地區海(鹹)水入侵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①20世紀70年代的初始階段;②80年代的快速發展階段;③90年代以來由於降水量有所增加,各地對海(鹹)水入侵的危害有了足夠的認識,並採取了一定的限採措施,海水入侵總體處於減緩階段。

萊州灣東岸海水入侵主要以第四系地層為入侵通道,由於下伏基岩巖性為變質岩、花崗岩,透水性極弱,所以該區以海平面與基岩頂面交線作為最大入侵線。根據這一原則可確定海水入侵最大線位置。萊州灣東岸龍口平原區如不採取切實有效的地下水限採措施,地下水位將持續下降,海水入侵將最終危及整個龍口平原,最大入侵距離將達14.

2km。其他地區入侵線已接近最大入侵線,不會再有大幅擴充套件。萊州灣南岸儘管第四系厚度較大,但鹹水入侵並不會無限度地向內陸入侵,而是與地下水位負值漏斗規模、漏斗中軸線位置有關,最大入侵線位於負值漏斗南側水力坡度恰為原始水力坡度時的位置,根據目前萊州灣南岸地下水開採佈局、開採程度分析,地下水負值漏斗位置和規模不會再有較大變化,所以可依據現狀漏斗情況確定最大入侵線。

今後鹹-滷水入侵的發展主要集中於廣饒、壽光西部和昌邑市,未來將向內陸入侵3~15km,其他地區已接近入侵終止線,面積不會有太大擴充套件。

環渤海山東地區除萊州灣沿岸外,其他地區海水入侵均發生於主要河流入海口平原,入侵區附近第四系展布範圍相對較小,第四系基底巖性緻密,裂隙不發育,使得海水入侵的範圍受到一定限制,且當地**對入侵區地下水採取了一系列的限採措施,海水入侵得到遏制,有些地區入侵範圍有縮小趨勢。所以近期上述地區海水入侵總體上將維持現狀,不會有較大變化。

2.風暴潮

山東沿海風暴潮的空分佈有一定規律性,在萊州灣南岸,以風潮型春季風暴為主;在黃海沿岸以颱風風暴型為主,主要發生在夏季。渤海南岸2023年11月初發生的一次大風暴,將黃河海港兩側的大部分護岸壩掏空,部分油田勘探壩被沖斷成幾段。

風暴潮向內地入侵少則5~10km,多則20~30km。2023年7月17日渤海南岸的風暴潮向陸地入侵達30km。2023年4月5日的風暴潮位達4.

77m,使25個村5305戶2.33萬人受災,3萬畝農田穀物不生。風暴潮過後常瘟疫流行,海水入侵使大片農田鹽鹼化,淡水資源受汙染,生態環境惡化,其產生的***常是幾年難已消除,特別是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常常是長期的。

3.海岸侵蝕

山東半島陸地海岸線長3121km,主要為基岩海岸(佔2/3,主要分佈在山東半島的東部、東南部、東北岸)、淤泥質海岸和沙質海岸(主要分佈在魯北沿海、萊州灣沿岸、膠州灣沿岸)。海岸侵蝕普遍存在,形式多樣,程度不一,是一種災害性的海岸地質現象。山東半島的海岸侵蝕已給沿岸居民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對沿岸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工作區內海岸侵蝕較嚴重的地區有蓬萊—屺姆島和黃河三角洲海岸。

4.港口、水庫、海灣的淤積

港口、水庫及海灣的淤積通常是由兩方面造成的,其一是由於相鄰陸區水土流失給海區帶來大量的泥沙;其二是不合理的海岸工程佈局改變海水流場而發生淤積。前者如膠州灣,對比2023年與2023年的面積發現,膠州灣總面積減少了112km2(高振華,1985;王文海,1985),年平均減少2.8km2,每年減少灘塗2.

5km2。煙臺、威海兩市9條大河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達577.7×104m2。

威海市遠遙船塢是2023年投入80萬元建成的,僅僅使用了10年,就被淤平報廢。關於不合理海岸工程佈局造成的海區侵蝕與沉積發生變化的例項更多,如青島市第一和第二海水浴場前沿不合理的海岸工程改變了流場,造成兩個浴場的沙子被不同程度地帶走。

5.其他流體災害

黃河尾閭擺動主要分佈於黃河三角洲地區。自2023年以來,山東河段共決口45次,山於黃河含沙量高,易淤、易決、易徙。作為地上懸河的黃河河道的疏通與河堤的加固對於防禦與減少其危害性至關重要。

坑道突水主要分佈於招掖金礦井分佈區。坑道突水是山東省近年來頻發且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主要源於越界開採、亂開濫採、排水不當。

四、水土環境變異災害

所有水質和土質的惡化現象均屬於水土質變異,包括地下水汙染、水土流失、沙土液化和土地鹽鹼化。這些地質災害多數由外動力作用引起,均表現為潛在的危害性。除地下水汙染外,其餘均為衍生地質災害;除沙土液化外,均可控制;沙土液化具有突發性。

五、其他地質災害

1.潛在地質災害

潛在地質災害主要是指本來可以避免但由於不合理的規劃而造成的災害。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工程建在斷裂帶上,這種建築如同在建築物下埋了一顆炸彈。此種情況在許多城市都可以見到。

2.古河道、古潮溝

古河道主要分佈於渤海沿海地區、萊州灣、黃海近海地區。(海底)古河道巖相的多變性和結構的不穩定性是妨礙沿岸與海底工程的制約性地質災害因素。

古潮溝主要分佈於萊州灣、黃海西部淺海區。由於古潮溝內部與周邊巖性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工程地質環境的亞穩定性。

3.海底隆起、底闢

海底隆起主要分佈於萊州灣、黃海地區。無論是構造成因還是重力或沖刷侵蝕作用所致的海底隆起,均構成了橫向失穩性地貌單元,是工程施工的妨礙因素。

底闢主要分佈於萊州灣、黃海地區。底闢是由於構造活動性或密度的差異所形成的海底隆起形象,其以不穩定性為主要特點,是海底工程應予以避讓和重點防禦的限制性地質災害因素。

4.氣相災害

氣相災害是指由地下天然氣等氣體所引發的各種地質災害,主要為海底淺層氣。成因複雜,具有潛在危害性、突發性、單發性和不可控性。

海底淺層氣主要分佈於渤海灣、萊州灣、黃海近海海底。海底鬆散沉積物中的天然氣在構造、鑽探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噴沙和泥山,可顛覆海上鑽井平臺,是海底工程的潛在危害源。

為什麼沿海地區冬季比較暖和,夏季比較涼爽

這是因為海水吸收熱量的本領要比陸地強得多,輻射到海洋上的太陽熱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並通過海水的波動,把熱量存貯在海洋內部。夏天,海水溫度低於氣溫,所以就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使周圍地區氣溫下降,涼爽宜人。到了冬季,雖然太陽輻射減少了,但海洋裡所貯存的大量熱量開始穩定地釋放出來,海水溫度高...

分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積極發展漂浮式海上風電場的原因

我國來東南沿海地區積極發展自漂浮式海上風電場的原因是,1.這裡的海洋比較廣闊。適合建立大型的風電設施。2.這裡的風力資源豐富,能夠通過這樣的風電設施產生大量的電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3.風力發電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清潔能源。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和能源的節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風能資源豐富的自然條件...

我國西北地區降水少,而同緯度的東部沿海地區降水多,其主要影響

影響氣候的因素有 緯度因素 海陸因素 地勢 地形因素 洋流和人類的活動等 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距離海洋近,受夏季風影響明顯,降水偏多 我國西北內陸地區,距離海洋遠,受不到夏季風影響,降水少 所以我們判斷影響兩地降水不同的因素是海陸因素 故選 c 我國西北地區降水少,而同緯度東部地區降水多,其主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