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和廟號是什麼回事,年號和廟號的區別

2022-02-02 00:58:22 字數 6222 閱讀 8049

1樓:戰神

我國古代的皇帝有年號、廟號和帝號之分。

年號是封建帝王為記在位的年代所定的名號,始與漢武帝時期。在此之前,或用甲子紀年,或以帝王名號紀年,如周平王三年。 漢武帝時始建年號,如公元前116年,稱元鼎元年。

帝王的年號在實行初期,常常出現一帝多元的情況。如漢武帝在位54年,就用了11個年號。到了明清兩朝,採用了一帝一元制,並逐漸形成了以年號來稱呼皇帝的習慣,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是以年號來稱呼的。

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表示對死者的追憶和崇敬。如高祖、太宗等。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廟號,明太祖是朱元璋的廟號。

每個朝代的末代皇帝都很少有廟號,因為當王朝覆滅時,皇室成員要被治罪或誅殺。

帝號是指帝王在開始稱帝時給自己取的稱號。在我國帝號始於秦始皇,他的帝號是始皇帝。但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帝號,如明清時期,帝號逐漸被年號代替,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2樓:凡高中低

年號是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亦稱建元,是紀錄年度之始。西漢以前,一個皇帝無論時間長短,都是既不改元,又無年號,一元到底,但隨歷史的發展,封建帝王們出於政治的需要,便逐漸改變了紀年方式。我國歷史上正式改元,是從漢文帝開始的,廟號是封建帝王死後,在祖廟裡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

3樓:智文

年號是紀年用的,始於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諡號是後人定的稱號,始於周文王姬昌。廟號是後人定的皇帝尊號,始於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年號和廟號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祖什麼宗的是廟號,用來紀年的是年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繼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5樓:海煙人

年號可以有多個,廟號只有一個。年號生前定,廟號死後定

6樓:匿名使用者

年號:皇帝在位時的年號,有的皇帝在位時,用好幾個年號。比如:

唐高宗在位時,曾頻繁更換年號:永徽、顯慶等共十幾個。明清時,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比如:嘉靖皇帝(嘉靖是年號)、康熙皇帝(康熙是年號)。

7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中國古代給死去的皇帝特起的名號。如太祖、太宗、成祖等。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亦是帝王用的,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與年號?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又有何區別?

8樓:伯納烏國王

我們在平時說到古代皇帝的時候,都會說到一些比較出名的皇帝,比如說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等等,那麼這些皇帝的名號都是同一個概念嗎?實際上不是的,比如說在舉的這三個例子當中,漢武帝是他的諡號,唐太宗是李世民廟號,康熙則是稱呼的他的年號。

在這裡我們就有必要普及一下,在我們中國古代,皇帝們除了有姓名以外,還有廟號、尊號、諡號和年號等等可以用作稱謂,當然這些稱謂多半是用於史書記載以及後代記憶,而不是用作當時人們呼叫的。下面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這四種名號的區別。

第一種:廟號,所謂廟號,就是帝王的子孫在祭拜他們時為他們特立的名號,這種文化習俗起源於西漢,終止於清朝,是在皇帝死後奉祀於廟堂的稱呼。

唐朝以前去世的皇帝一般不稱廟號,稱諡號,唐之後才開始改稱廟號。一般而言,開國皇帝都稱「祖」,後來的皇帝都稱「宗」,當然也有例外。

第二種:諡號,古代的王公貴族死後,朝廷會根據他們生前功績賜予他們稱號以表褒貶,這就是諡或者諡號。皇帝的諡號多用一個字,臣子的諡號多用兩個字。

第三種:尊號。尊號就是為當朝皇帝加的由一些褒揚讚美之片語成的特殊名號。

比如說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李斯等人為之前的秦王起尊號為「秦皇」,不過到了後來,尊號越來越長,最長的竟然有二十多個字。

第四種,年號。年號其實就是古代皇帝用來紀年的名號,最早由西漢武帝創造,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就是漢武帝的「建元」,以後當新皇帝上位時,改年號成了必須的行為,甚至於有很多同一皇帝時期內多次更改年號的現象。

9樓:鵑娟

廟號就是皇帝死後葬的廟的名字,就叫廟號。

諡號就是根據你的功績,給你評價的號。尊號是皇帝皇后的稱號

10樓:雨點兔兔

他們之間再聯絡就是可以用於同一個人身上,區別就是除了年號,其他的都是後人給追封的。

11樓:雲中鳥人

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關係,區別的話年號是自己給的,其他的都是後人給封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沒聯絡,年號是自己取得,其他都是後人取的。

13樓:美丫檸檬布丁

簡單點講,就像每個人的名字,有大名有小名一個意思。

14樓:夏末祈

他們區別都是他們的年號,其他的東西都是後人給的

15樓:別有事找壞蛋

其實是代表了不一樣的帝王年代,為了更好的識別帝王統治的時間。

廟號、諡號、帝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16樓:金標尺教育

您好,針對問題的解答如下:

1、廟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

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2、諡號

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諡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

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

3、尊號

乃為尊崇帝后為之所上之稱號。始於秦代。據《史記·秦始皇紀》有「臣(王綰、李斯)等謹與博士議曰:

『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之語。《漢書·高帝紀下》有云:

「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號」。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稱上尊號。

4、年號

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漢武帝以前,無年號之名目。史書以帝王的年次紀年,記時則與帝號合稱。帝王年號於選詞擇字十分考究,須經重臣集議、反覆篩選,要求字意吉瑞、詞意雋永,多用「天、大、太、應、元、中、永」等字開頭。

尤其是以「天」字開始之年號,達66個之多。

以上就是對您問題的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皇帝的年號、廟號是什麼意思?

17樓:匿名使用者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古代沒有公元紀年,用年號來紀年。比如 貞觀 開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個皇帝不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後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有後人以年號代稱皇帝 比如說康熙皇帝 實際康熙是年號

廟號是顧名思義就是宗廟裡供奉而起的稱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聖祖(康熙黃帝)

諡號是皇帝死後,後人對其的評價而定的稱號 要說的是諡號不僅僅皇帝有,諸侯,有功名的大臣等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有。比如說齊桓公,楚莊王,漢文帝 漢武帝

以康熙為例,康熙是年號 清聖祖是廟號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這個是最長的是諡號

18樓:匿名使用者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法的,中國古代一般採取兩種紀年方式,一種是以12天干地支為主60年為一週期的紀年法,如壬戌年,甲午年等,另一種就是年號了,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方式,以當時在位的皇帝頒佈的年號為紀年方式,如明洪武(朱元璋的年號)xx年,清康熙(清聖祖)xx年,早期的時候一個皇帝一般會有多個年號,如唐玄宗就有開元、天寶等年號,宋以後明清時期的皇帝一般都是採用一個年號!

廟號則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

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歷史上的廟號,諡號,尊號,年號,廟號是什麼意思?怎麼分開?

19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所起的名號。秦始皇自以為其統治可傳萬世,因此以世系為廟號。

漢代恢復古札,以「祖」或「宗」為廟號,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遼太祖、金太祖等;開國皇帝之後的嗣君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體來說,對於唐代以前的歿世帝王,稱呼他們的諡(shi)號,例如漢武帝、魏孝文帝、隋煬帝;對於唐代以後的歿世帝王,稱呼他們的廟號,例如唐太宗、宋高祖。明代宗;到了清代,則一般稱呼他們的年號,例如「雍正帝、」「乾隆帝」、「光緒帝」。

年號:是封建帝王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最早的年號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如唐太宗年號「貞觀」、明成祖年號「永樂」、清世宗年號「雍正」;有的皇帝有兩個年號,如宋高宗年號「建炎」「紹興」、元世祖年號「中統」「至元」;有的皇帝有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自西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140年定為建元元年起,至2023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宣統年號被廢止,歷朝諸帝皆立年號紀元。

諡號:是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溢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

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始皇為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後人對自己有所評議和指摘,下令廢去對皇帝之諡。西漢呂后當權時加以恢復,一直沿用到清末。諡號一般是在皇帝死後由禮官擬定,報請新皇帝裁定公佈。

在改朝換代之際,也有由新王朝為前朝末帝定諡號的,如清朝建立後,曾為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定諡為莊烈愍皇帝。表褒的稱號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晉文公、秦穆公、漢武帝;表貶的稱號有靈、厲、煬、哀等,如:

周厲王、隋煬帝。

尊號:是對當權者尊敬的稱號。以前的帝王稱為天子、帝、皇、王、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式把最高統治者的尊號定為「皇帝」,以顯示自己的獨尊地位,併為後代最高統治者所沿襲。但「皇帝」之稱並不能滿足帝王們的自我尊崇之心,於是便在「皇帝」之前冠以一系列形容詞加以潤色,使之更加崇高和神祕。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越到後來,尊號越長。

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受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聖德皇帝」;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年號廟號還有其他號怎麼分年號,廟號,諡號都有什麼不同?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 奉正朔 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 宣統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 唐...

如何區別年號,懿號,廟號,怎樣區分年號廟號諡號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古代沒有公元紀年,用年號來紀年。比如 貞觀 開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個皇帝不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後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所有後人以年號代稱皇帝 比如說康熙皇帝 實際康熙是年號 廟號是顧名思義就是宗廟裡供奉而起的稱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聖祖 康熙黃...

皇帝年號是什麼意思,皇帝的年號 廟號是什麼意思?

皇帝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與當代日本國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 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 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