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故事,紅樓夢元春省親梗概

2022-02-06 18:25:37 字數 1853 閱讀 3827

1樓:孤獨星球

元妃省親時先看到大觀園,暗歎過於奢華。後來與賈母等人相遇,都哭了一場。接著見了林黛玉、薛寶釵和薛姨媽,又見了賈寶玉,然後看了匾額,她著各人選一首題詩,薛、林二人得到讚譽。

寶玉獨佔四首,薛寶釵看見他用了「綠玉春猶卷」這一句,提醒他元妃不喜歡「綠玉」一詞,叫寶玉改成了「綠蠟」。寶玉作了三首,正在冥思苦想,黛玉見他只少「杏簾在望」一首,就幫他作了一首,讓寶玉抄。其實黛玉本想今夜大展奇才壓倒眾人的,但元妃只命一人作一首詩,她只好作罷。

結果元妃看了,喜之不盡,說最後一首為上。把山莊名改成了「稻香村」。之後再聽了幾齣戲,也就散了。

2樓:尤允兒

第十八回元春省親,元春封妃的訊息傳到賈府時,閤府上下無人不歡欣雀躍、一時言笑鼎沸不絕。不久,賈家便大動土木建起省親別墅,就為元春省親做準備。可是,這斥巨資、耗了一年多時間建造的省親別墅,元春不過遊幸了短短留個小時。

而且按照規矩元春遊幸過後就得將園子封鎖起來,真真無異於哀梨蒸食、焚琴煮鶴。而令人不解的元春在這短短六小時的省親過程,竟然哭泣了五次,這於紅飛翠舞、笙歌鼎沸的場景中甚為詭異。

妃子省親,令多少不知內裡的人嚮往又讚歎,歆慕又感慨,即便元春不受寵又有什麼打緊?橫豎唬住了外人,即便花掉的銀子像淌著的河水又如何?反正掙足了面子,這愛面子、喜炫耀、喜排場正是賈家的習慣,也正是這習慣,讓賈家一步一步走向敗落的深淵。

紅樓夢元春省親梗概

3樓:凮起雲湧

《紅樓夢》元春省親的梗概:

在賈政生日的那天,忽然被召見進宮,賈府上下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心情焦慮的等了很長時間才知道是賈政的大女兒賈元春被封為了賢德妃並且被恩元宵節的時候回家省親。

為了迎接元妃回家,賈府上下開始著手準備並且專門修建了一座大觀園,在元妃準備回家的那天,賈母率領著眾仁在門口等候。

元妃坐著八人大嬌被宮女們簇擁著進到了大觀園,在大觀園裡面轉了一圈以後,元妃看到園內金碧輝煌,樹上和水池當中掛滿了有螺蚌做成的彩燈,覺得太過奢華靡費。

4樓:柯玉

《元春省親》內容梗概:

榮國府二老爺賈政的大女兒元春被封為貴

妃,皇帝恩准她元宵節回賈府省親。賈府為迎

接元春省親,專門修了一座大觀園。元宵節之日,元春乘坐繡鳳金鑾大轎,前呼後擁來到大觀園。大觀園內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風景,

也有桑榆成蔭的鄉間田舍。

元春將大觀園各處分別賜名,並命眾兄弟姐妹各展才華題詩一首,以示慶賀。

元春被選入宮,到了"那不得見人的地方",此番見到賈母、王夫人等,彼此悲喜交集,欲泣無聲,不由得淚水頻垂,強作歡顏。

出自《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 。早期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傳,原名《石頭記》。程偉元蒐集到後四十回殘稿,邀請高鶚協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 ,定名《紅樓夢》。

亦有版本作《金玉緣》《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5樓:夢落隨風

元春省親

榮國府二老爺賈政的大女兒元春被封為貴

妃,皇帝恩准她元宵節回賈府省親。賈府為迎

接元春省親,專門修了一座大觀園。元宵節之日,元春乘坐繡鳳金鑾大轎,前呼後擁來到大觀園。大觀園內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既有竹林掩映的江南風景,

也有桑榆成蔭的鄉間田舍。

元春將大觀園各處分別賜名,並命眾兄弟姐妹各展才華題詩一首,以示慶賀。

元春被選入宮,到了"那不得見人的地方",此番見到賈母、王夫人等,彼此悲喜交集,欲泣無聲,不由得淚水頻垂,強作歡顏。

這裡有個元春省親的

哦,看這個好一點

紅樓夢的故事,紅樓夢中的小故事

紅樓是要自己品自己思考的 就像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有一千個讀者也就有一千個薛寶釵 聽別人說有什麼意思 這可不是幾句話能概括的啊!家族的繁盛與沒落,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戀人的悲劇等等等等,實在太多了,不親自讀是無法感受的,就算親自閱讀了,也未必完全理解啊 紅樓夢中的小故事 ...

紅樓夢賈元春怎麼死的,紅樓夢中元春是怎麼死的

賈元春究竟是怎麼死的?紅樓夢 十二曲中的這3個字已清楚點明 自愧自縊,選才人時徇私舞弊截留了金陵第一釵給自己的弟弟,做了有損皇家利益的事。事發後被賜死 紅樓夢中元春是怎麼死的 賈元春是怎麼死的?賈元春究竟是怎麼死的?紅樓夢 十二曲中的這3個字已清楚點明 可能是生完孩子,去母留子然後人沒了,看了看她的...

紅樓夢中寶釵的生活原形,紅樓夢中薛寶釵人物形象分析

薛寶釵是 紅樓夢 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她是寶 黛 釵愛情悲劇的主人公之一,而且還在於這一藝術形象所蘊含的豐富內容,以及這一形象的創新性。原形推測 對於薛寶釵這一人物形象,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則尊林而抑薛。鄒弢 三借廬筆談 中載鄒弢與其友許伯謙因爭論激烈而 幾揮老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