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關於王守仁的書啊電視劇啊之類的?給介紹一下。還有老張

2022-02-10 14:01:33 字數 5459 閱讀 3097

1樓:匿名使用者

《風雨張居正》餘波著。人物分析得非常到位!也就是《百家講壇》《風雨張居正》的講稿。

《張居正大傳》朱東潤著。抗日戰爭時期所寫。所謂「家貧思賢妻,國難思良將」!

《張居正》熊召政著。獲茅盾文學獎。

2樓:匿名使用者

王守任(號陽明)(1472.9.30-1529.

1.9),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境內),驛館破敗不可居住,乃居於館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陽明洞,是貴陽名勝古蹟之一。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並加以完善)」。

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如今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2023年)的「陽明祠」就是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記載了王守仁生平事蹟的書只有《明朝那些事兒》第三本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祖籍安徽鳳陽。明太祖封先祖張關保到歸州,為歸州千戶所千戶。

張居正曾祖庶出,無法承世襲官職,遷到江陵。張居正生於公元2023年5月24日,卒於公元2023年7月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

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2023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2023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 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樑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張居正功成名就之時,他把矛頭對準了曾給他帶來巨大利益的階層——文官集團。張居正除了推行一條鞭法,使得稅收統一收錢不收物,節省了很多土地,更實行考成法,其具體實施方法類似於今天的考勤,方法如下:

比如一位知府(五品),年初時就要寫好一份計劃,不能太少,寫好後自己留一份,給張居正一份。如計劃過少,就要退回重寫。計劃通過後,以後的一年裡這位知府就要為完成計劃而努力。

如果到了年末,核對後發現這位知府有什麼事沒有完成,那知府就會被貶職降為知縣。如果到了縣裡還是如此,那就一直降下去,直到知府什麼官都被削去,回家當老百姓為止。   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

萬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帝國內閣首輔、正一品太師兼太傅、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卒,年五十八,死後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明朝文臣,內閣首輔,因其輔佐皇帝治理有效,具有重大歷史功績。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

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生機。

《風雨張居正》餘波著 《張居正大傳》朱東潤 《張居正》熊召政著

介紹一下王守仁

3樓:

王守仁(號陽明),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今貴陽市修文縣境內),驛館破敗不可居住,乃居於館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陽明洞,是貴陽名勝古蹟之一。其學說世稱「心學(繼承陸九淵之『心學』並加以完善)」,或與陸九淵公稱「陸王心學」。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如今位於貴陽城東扶風山麓,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2023年)的「陽明祠」就是為了紀念「王陽明」先生而修建的。

《明史》載, 王守仁出生時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不能說話,告訴他人,改名為王守仁,他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守仁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歡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其父雖屢次責備,總不稍改,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動,頓時感悟,當即寫了一首詩寄託自己的志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

炮響一聲天**,忽然驚起臥龍愁。

他以諸葛亮自喻,決心要作一番事業。此後刻苦學習,學業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但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認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視守仁。一次竟強令守仁當眾射箭,想以此出醜。

不料守仁提起彎弓,刷刷刷三箭,三發三中,全軍歡呼,令張忠十分尷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對宦官劉瑾,於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謫貶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劉瑾被誅後,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僕寺少卿。

其時,王瓊任兵部尚書,以為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以鎮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建立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覆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2023年十一月二十九日(2023年1月9日)病逝於江西南安舟中。

諡文成。

王守仁的心學 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要深刻一些,好是有追加分!謝謝大蝦們了啊!~~~~

4樓:天上的虎不會飛

唯心主義,以本心為真實。本心之外的皆是虛無,所以要修煉本心。

本心是怎麼想的就是這麼做的,是沒有善惡物我的分界,是對萬物的完全接受,是最真實的存在。

格物致知是本心的修煉,格物是本心意識的行為追求,致知是本心意識的道德追求。

良知是說本心的道德心,追求心,是本心的修煉追求。

本心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是真體。

有善惡之分就是心動,是意識行為了,這已經不是本心了。

知道何為善何為惡就是道德心,本心的正心

追求善剔除惡就是修煉,是格物

萬物皆有本心,只有本心是真實。

外在的意識行為都是虛妄,人的追求應該是向本心求,以到達行為與本心的統一,這才是真實的。

本心是真體,不分物我善惡,能接受世間萬物資訊。要達到知行合一就要進行修煉,他提出的修煉方法是《禮記*大學》裡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佛家稱為「內聖」。

心動然後產生善惡是非,格物區分善惡是非,致知是追求「真善美」摒棄「假醜惡」的過程,以使知行合一。

然後還有誠意、正心。誠意就是符合內心的真實的感情表達,正心其實是再次的迴歸內心進行反省修正,然後再次的進行修煉迴圈。

5樓:匿名使用者

知是何知?行是何行?什麼叫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只有在行的程度上才可稱做真知,行只有參與了知的探索才叫真行,知與行是一個過程.

知行合一的宗旨:心中意念必須徹底的存在或消失。善念徹底去做,惡念完全克倒。

然而,這裡的善惡是怎麼回事兒?人的意念五花八門,如何分辨善惡?此處的善惡不是普通理解的道德準則,也不是先驗的觀念,也不依外界定性,而是依個人能力分限所及而確定,這也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因此,如果你奉行知行合一,你就必須做到這一點:時時刻刻檢查心中的意念,對心所生出的任何一個意念、想法進行嚴格的控制。控制什麼?

對於心中產生的雜念,並不打算付諸行動的徹底克倒;對於有意義的想法要設法等待或創造時機將她現實化。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知與行的關係決定了知與行的本質!知與行處於這樣一種關係時,必然產生一種對知的高的要求,就堅決杜絕了一些荒謬的不經大腦思考的想法擾亂、支配你的心。

而將自己的真正意志挺立於這個世界。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受了私慾的控制,堅持了一個錯誤的不應去做的意念,怎麼辦呢?

這個就是所謂的良知了。

可是,因為我們無法預先確定哪些想法是良知,哪些是私慾,如何獲得良知?

辦法就是「時時刻刻去私慾」。私慾來自感官。如果心被她們操縱,即是被私慾蔽了。

良知則不能發生出作用來。讓私慾也成為良知審查的物件,將她們徹底逐出主宰地位,而不是反過來讓自己的意志被慾望所蹂躪。

知行合一規定了良知的一個方面,即她必須向現實展現她的力量;勝私復理規定了良知的二一方面,即她不能是私慾。

6樓:提刀放馬

如果你對易經熟悉,就能理解這局話了,但不一定能夠表達。人之初,性本善,才生下來都是無善無惡,這是人的最初狀態。然後事物向高層次發展,就如乾卦一陽動而生兌卦,因為事物都是運動的,所以要動,人就有了善惡,有了自己的慾望。

這是人的發展階段。有了慾望與善惡,人最初是不知道哪些事是好的哪些是壞的,比如餓了,自己沒有吃的,就去搶別人的食物,這是他的本能。這就要求格物致知,判別善惡,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那麼知道了再知行合一,這個人就是有良知的人。

這是人的發展高潮階段。這類人是善人。那麼惡人呢?

其實不管善惡,人將死時其言也善,所有的人最後都在懺悔,你看老人有幾個是惡人?這就是人的最終階段。所謂格物,相當於昇華,最完美的階段。

「格物致知」,即是以人的內在尺度(德:仁義禮智信)去確定事物,從而獲得對事物的知識。這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觀念,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解釋有很大的差別。

但基本的意思應當是這樣的。古代儒家主要強調了對人事的「格物致知」,即是用仁義禮智信的原則去確定人和人的行為以獲得其瞭解。宋儒強調了「格物致知」中「窮理」的意義。

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中國人的交往。對方作為一個人出現在你面前時,你的「仁」德所確定的對方作為人的價值地位在你自身所獲得的體會和認識,這是道德實踐中不斷加強的「知」。你用你的「義」德去判斷對方行為是否合宜。

你遇到一位你不認識的人,你先問他貴姓,年齡多大等,你知道對方的年齡比你大很多,你就可能確定一種輩份關係上的對方。你用你的「智」和「信」德對對方所有資訊獲得理解與不可理解、可信與不可信的判斷。所有這些都使你在「仁義禮智信」上獲得「知」的判斷和體驗。

這種「知」一方面是對「物」的「知」;另一方面是自己德性發用的「知」。它呈現為「心」(主體)與「物」(客體)關係中的雙向建構。「物」不是一個與「心」沒有關係的「物」。

「物」是「心」上的「物」;「心」是「知物」「接物」中的「心」,被髮用也被「物」薰染著的「心」。當王陽明拒絕程朱「於事事物物中求」路線強調「直指本心」的時候,實際上,這是一個關於「格物致知」是獲得聖心的方法,還是心之用的一種功能的不同問題。王陽明說: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果你在如何真正獲得聖心德性這樣一個問題意識下去看「格物致知」,那麼,在王陽明那裡,「格物致知」就不是一個獲得「本心」的方法,而心之用的一種功能。如果「格物致知」回到它的本義上去,那麼,它應當恰當地理解為「心」「物」之間的一種連線方式。

可以說,在西方哲學中,康德與胡塞爾的關係,就如同朱子與王陽明的關係那樣,從先驗形式與「質料」的關係中說明知識的康德,受到要求回到知識作為一種思維這一事情本身從而直接尋找原初給予的可明證的基礎這樣一種現象學的批判。如果用儒學傳統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我們依據一個什麼樣原初給予的可明證的基礎來「格物」,而且這個基礎是在「心中求」。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滿意?

有沒有關於小混混愛情故事的電視劇啊

玻璃鞋 灰姑娘 蘇志燮演的 宋承憲 李多海 韓智慧的 伊甸園之東 李俊基的 一枝梅 都是這個題材挺經典的韓劇 大唐雙龍傳 就是演寇仲和玉致的愛情。乖乖女與小混混的愛情故事 求男主角是混混和一個乖乖女的愛情故事的電視劇或電影 蘇格拉底先生 我覺得比較有意思 韓國的小混混考警校 gto 熱血老師是飛車黨...

講醫生的電視劇有哪些啊,有關醫生的電視劇有什麼?

美劇 house 豪斯醫生 一個特別的醫生,說話尖酸刻薄又不失風趣幽默,瘸了一條腿,老是虐待手下三個醫生,很多奇怪的病例,很好聽 grey s anatomy,實習醫生格蕾 同樣是醫學類題材,與house風格完全不同,主要講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愁,只是發生在醫生身上,每集片頭和片尾都會說蘊涵哲理的話,...

有沒有關於男主角是盲人的電影和電視劇?女主角去照顧男主

聽風者 座頭市 盲俠 飛俠小白龍 地下鐵 聞香識女人 求男主以盲人角色出演的電視劇和電影 15 蝴蝶是自由的 慾望旅館 夜魔俠 聞香識女人 靈魂歌手 雷 狼犬丹尼 導盲犬小q,盲探,聽風者,只記得這麼多,都是電影 聽風者 座頭市 盲俠 飛俠小白龍 地下鐵 聞香識女人 劉德華 盲探 梁朝偉 風語者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