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怎麼算,利息保障倍數怎麼算

2022-02-16 02:29:15 字數 6389 閱讀 5281

1樓:數碼沙師弟

應該是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率又稱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是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又稱已獲利息倍數,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

利息保障倍數的計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前的利潤。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費用」是指本期發生的全部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財務費用中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資本化利息。資本化利息雖然不在利潤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償還的。

利息保障倍數的重點是衡量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沒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利息的支付就會發生困難。

利息保障倍數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數不僅反映了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獲利能力對償還到期債務的保證程度,它既是企業舉債經營的前提依據,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標誌。要維持正常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於1,且比值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如果利息保障倍數過低,企業將面臨虧損、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下降的風險。

利息保障倍數的運用

為了考察企業償付利息能力的穩定性,一般應計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數。保守起見,應選擇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數值作為基本的利息償付能力指標。

關於該指標的計算,須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損益表對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進行分析,作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應該包括經常收益。

(2)特別專案(如:火災損失等)、停止經營、會計方針變更的累計影響。

(3)利息費用不僅包括作為當期費用反映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資本化的利息費用。

(4)未收到現金紅利的權益收益,可考慮予以扣除。

(5)當存在股權少於100%但需要合併的子公司時,少數股權收益不應扣除。

2樓:華佗不再

息稅前利潤保障比率即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息稅折攤前利潤保障比率=(息稅前利潤+折舊攤銷支出)/利息費用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利息保障倍數怎麼算

3樓:高頓教育

利息保障倍數計算公式為: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公式中:

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財務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淨銷售額-營業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4樓:你猜我的暱稱是啥啊

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

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僅指利息費用部份)分子:息稅前利潤(ebit)=淨銷售額-營業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分母:「利息費用」:

我國的會計實務中將利息費用計入財務費用,並不單獨記錄,所以作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準確的利息費用的資料,分析人員通常用財務費用代替利息費用進行計算,所以存在誤差。

利息保障倍數(interest coverage ratio),又稱已獲利息倍數(或者叫做企業利息支付能力比較容易理解),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的比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企業生產經營所獲得的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相比,倍數越大,說明企業支付利息費用的能力越強。

因此,債權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數指標,以此來衡量債權的安全程度。

5樓:暈乎乎的小包子

計算公式為:利息保障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稅前利潤」是指利潤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前的利潤。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費用」是指本期發生的全部應付利息,不僅包括財務費用中的利息費用,還應包括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資本化利息。資本化利息雖然不在利潤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償還的。

利息保障倍數的重點是衡量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沒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利息的支付就會發生困難。

一、利息保障率(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times interest earned)又稱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是指企業息稅前利潤與利息費用之比,又稱已獲利息倍數,用以衡量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業支付負債利息能力的指標。

二、利息保障倍數的作用。

不僅反映了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獲利能力對償還到期債務的保證程度,它既是企業舉債經營的前提依據,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標誌。要維持正常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於1,且比值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如果利息保障倍數過低,企業將面臨虧損、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下降的風險。

6樓:情感新港灣老師

利息保障倍數按照以下公式計算:

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

公式中:

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僅指利息費用部份)分子:息稅前利潤(ebit)=淨銷售額-營業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分母:「利息費用」:

我國的會計實務中將利息費用計入財務費用,並不單獨記錄,所以作為外部使用者通常得不到準確的利息費用的資料,分析人員通常用財務費用代替利息費用進行計算,所以存在誤差。

利息保障倍數不僅反映了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獲利能力對償還到期債務的保證程度,它既是企業舉債經營的前提依據,也是衡量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大小的重要標誌。

要維持正常償債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至少應大於1,且比值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如果利息保障倍數過低,企業將面臨虧損、償債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下降的風險。

7樓:東奧名師

利息保障倍數=ebit/利息費用。公式中:息稅前利潤(ebit)=利潤總額+財務費用,分子:

息稅前利潤(ebit)=淨銷售額-營業費用;息稅前利潤(ebit)=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8樓:己戌

=息稅前利潤(或稅前經營利潤)/利息

=[稅前利潤(或利潤總額、會計利潤)+利息費用]/利息說明:分子的利息為費用化利息,分母為全部利息(費用化利息與資本化利息之和)

9樓:

這個銀行有專業的演算法,有專業的講解,你可以諮詢諮詢。

10樓:華詩苼

利息的保障倍數想要核算我覺得應該找專業人士

11樓:情商

我 幫 你

息稅前利潤怎麼算?

12樓:武珈藍許

息稅前利潤的計算方法:

1、息稅前利潤=企業的淨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2、或者,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經營成本;

3、息稅前利潤主要用來計算的;

4、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

息稅前利潤(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通俗地說就是不扣除利息也不扣除所得稅的利潤,也就是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在交所得稅前的利潤,也可以稱為息前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13樓:定華臺海秋

其計算公式為:

息稅前利潤=銷售收入總額-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總額-固定成本

若以ebit表示息稅前利潤,a表示固定成本,則上式可表示為:

上式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中不應包括利息費用因素。

14樓:戚越鬆知睿

息稅前利潤:是指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費用前的利潤總額.

息稅前利潤=淨利潤+利息費用+所得稅費用

它反映的是企業如果全部以自有資金投入所能獲取的利潤.

15樓:招奕琛字碧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

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總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

總成本=營業成本+折舊+攤銷+利息

16樓:蒿素枝茅緞

息稅前利潤是指支付利息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

企業的營業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

17樓:顏夫厚發

息稅前利潤=主營收入-主營成本-主營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成本-管理費用-營業費用

=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淨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費用

18樓:說康衷曼吟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稅前利潤+利息支出=淨利潤+所得稅費用+利息支出

19樓:

息稅前利潤的計算公式,為你輕鬆解答,真的很簡單

20樓:秒懂百科

息稅前利潤:不扣除利息及所得稅的利潤

21樓:龍泉

息稅前利潤=營業收入-經營成本-折舊、攤銷-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收入-不含財務費用的經營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

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利息支出=稅前利潤+利息支出=淨利潤+所得稅+利息支出息稅前利潤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邊際貢獻-固定成本

22樓:魚仁戲壬

息稅前利潤=企業的淨利潤+企業支付的利息費用+企業支付的所得稅或者息稅前利潤=邊際貢獻-固定經營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主要用來計算的,比如:

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

擴充套件資料:

關係根據經營槓桿係數的定義公式推導如下:

經營槓桿係數=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產銷量增長率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槓桿係數*產銷量增長率當單價一定時,產銷量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所以,息稅前利潤增長率=經營槓桿係數增長率*銷售收入增長率

某企業年銷售額210萬,息稅前利潤60萬,變動成本率為60%,全部資本為200萬,負債比率40%,

23樓:普林說保險

利息費用:200*40%*15%=12

固定成本=210-210*60%60=24也就是210-210*60%-24=60(息稅前利潤)

經營槓桿係數=(60+24)/60=1.4

財務槓桿係數=60/(60-12)=1.25

總槓桿係數=1.4*1.25=1.75

總槓桿係數是每股收益變化的百分比/營業收入變化的百分比

若明年銷售收入增加10%,那每股收益就增加10%*1.75=17.5%

總槓桿係數是指公司財務槓桿係數和經營槓桿係數的乘積,直接考察了營業收入的變化對每股收益的影響程度,是衡量公司每股獲利能力的尺度。

總槓桿係數的計算

由於財務槓桿係數dfl=ebit/[ebit-i-d/(1-r)]

其中:ebit--息稅前利潤i--利息d--優先股股息r--所得稅稅率

經營槓桿係數dol=(ebit+f)/ebit

其中:ebit--息稅前利潤f--總固定成本

故總槓桿係數dtl=dfl*dol=(ebit+f)/[ebit-i-d/(1-r)]

其中:ebit--息稅前利潤f--總固定成本i--利息d--優先股股息r--所得稅稅率

注:ebit=銷售額s-變動成本總額vc-總固定成本f

簡便記憶公式

銷售收入-變動成本=邊際貢獻(1)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息稅前利潤(2)

息稅前利潤-利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3)

經營槓桿dol=(1)/(2)

財務槓桿dfl=(2)/(3)

總槓桿dtl=(1)/(3)

財務槓桿係數(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稅後利潤變動率相對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也叫財務槓桿程度,通常用來反映財務槓桿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

計算公式一

財務槓桿係數的計算公式為:

財務槓桿係數=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為財務槓桿係數;△eps為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額;eps為變動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潤;△ebit為息稅前利潤變動額;ebit為變動前的息稅前利潤。

公式二為了便於計算,可將上式變換如下:

由eps=(ebit-i)(1-t)/n

△eps=△ebit(1-t)/n

得dfl=ebit/(ebit-i)

式中:i為利息;t為所得稅稅率;n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數。

公式三在有優先股的條件下,由於優先股股利通常也是固定的,但應以稅後利潤支付,所以此時公式應改寫為:

dfl=ebit/[ebit-i-(pd/(1-t))]

式中:pd為優先股股利。

毛利潤和息稅前利潤有什麼區別

毛利潤是指銷售收入扣除主營業務的直接成本後的利潤部分。其中的直接成本不包括企業的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 銷售費用 稅收等。已售產品的毛利潤計算公式為 毛利潤 銷售額 已售產品成本 淨利潤 利潤總額 所得稅 毛利潤 主營業務淨收入 主營業務支出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利潤總額 主營業務淨收入 主營業務支出 ...

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怎麼解釋,稅前利潤和稅後利潤怎麼解釋?

稅前利潤是指沒交所得稅之前的利潤,稅後利潤是繳納所得稅之後的。一般利潤總額是稅前的,淨利潤是稅後的 簡單來說 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就是稅前利潤,利潤總額 所得稅 淨利潤就是稅後利潤了。稅前稅後這裡的稅指企業所得稅,稅前稅後是企業計算過程,不一定要繳納的稅務部門後才形成稅後利潤。稅前利潤是指在所得稅完稅...

怎樣算利潤,目標利潤怎麼算

利潤總額 營業利潤 投資收益 減投資損失 補貼收入 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支出。假如一件一百塊的商品的成本是80,利潤就是20,現在送你200劵,這劵是折扣5 10 也就是下次你還來買這個商品,買了200元的,按10 折扣,你實際出了180元,他又賺你20 加起來,你用280元買了三件商品,而商家賺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