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5歲時古代文人稱什麼,古代男子15歲稱為什麼

2022-02-27 09:46:03 字數 6168 閱讀 3017

1樓:名字太難起了

古代男子十五歲時,被稱為束髮。

束髮,即繫結頭髮。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成童20歲時行冠禮,成年。因此用束髮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束髮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

在中國古代時期,古人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後被沿用至今。

古代男子15歲稱為什麼

2樓:

未滿週歲的嬰兒:襁褓,2、3歲的兒童:孩提,幼年兒童:垂髫,男孩7歲:韶年,男孩8歲:始齔,幼年泛稱:總角,兒童:垂髻之年,10歲以下:黃口,

10歲:幼學,13歲至15歲:舞勺之年 ,青少年:

束髮,15歲:志學,15歲至20歲:舞象之年,男子20歲:

弱冠、加冠 ,30歲:而立之年,40歲:不惑之年,50歲:

知命之年,60歲: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古稀之年,80歲:

杖朝之年,80至90歲:耄耄之年,100歲:期頤,老年:

皓首或白首,長壽老人:黃髮 。

3樓:未續深

古代男子15歲稱為束髮之年

古代男子15歲稱為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男子十五歲古代稱為束髮。

束髮:束,捆,結髮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15歲在古代稱為什麼?

5樓:牛牛要努力變強

15歲在古代稱志學之年,女子稱及笄之年。

及笄之年 出自《禮記·內則》,指女子滿了15歲。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髮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髮戴上簪子。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年齡代稱:

1、襁褓:不滿週歲。

2、孩提:二三歲。

3、始齔(chen)七八歲。

4、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

5、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

6、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7、束髮:男子十六歲。

8、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

9、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

6樓:柯南卷軸

未滿週歲的嬰兒:襁褓,2、3歲的兒童:孩提,幼年兒童:垂髫,男孩7歲:韶年,男孩8歲:始齔,幼年泛稱:總角,兒童:垂髻之年,10歲以下:黃口,

10歲:幼學,13歲至15歲:舞勺之年 ,青少年:

束髮,15歲:志學,15歲至20歲:舞象之年,男子20歲:

弱冠、加冠 ,30歲:而立之年,40歲:不惑之年,50歲:

知命之年,60歲: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古稀之年,80歲:

杖朝之年,80至90歲:耄耄之年,100歲:期頤,老年:

皓首或白首,長壽老人:黃髮 。

7樓:留香亂語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

古代對16歲男子的稱謂

8樓:9點說史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

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意思是:我從十五歲起在軒中讀書。

漢·戴德《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意思是: 指年過15歲的少年,就可以上大學就讀,去學習各種技藝,學會大藝,大藝即《詩》《書》《禮》《樂》,大節乃大學之道。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年齡稱謂舉例:

1、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歲-20歲時期的稱謂。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

2、破瓜之年

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3、加冠

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即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4、結髮

束髮,紮結頭髮,古代漢族男子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5、弱冠

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9樓:匿名使用者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

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古語年齡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

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裡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裡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

」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裡雍順道:『小女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

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舊犖觀群書。」

10樓:匿名使用者

男子十五被稱為志學,然後十六稱舞象之年,其實男子十五至二十歲都稱舞象。二十就稱弱冠了。 女子的話,十六稱破瓜、碧玉。十三豆蔻,十五及笄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11樓:檾茗蔏菏荼

古代稱謂

嬰兒:人初生。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四歲。

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歲至二十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摽梅之年。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

「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之年:八十歲。

鮐背之年:八十至九十歲合稱。

耄耋:八

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

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

「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

「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另外,還有稱青少年為束髮,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髮等等。

12樓:亨時達奢侈名錶售後

襁褓:指不滿週歲的孩童

孩提時代:指2至3歲的孩童

黃口小兒: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髫年:女子七歲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之年:女子十五歲。女子年滿十五時,用簪子將頭髮束起,代表到了出嫁的年齡

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韶年:男子七歲

舞勺之年:男子十三至十五歲舞象之年:男子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歲。這一天父親長輩要為其舉行及冠之禮,表示成年。

而立之年:男子三十歲

不惑之年:男子四十歲知命之年:男子五十歲花甲或耳順之年:男子六十歲古稀之年:老人七十歲

杖朝之年:意思是年紀過了八十歲便可以撐著柺杖上朝

耄耋(mào dié):八十至九十歲

米壽:老人八十八歲

鮐(tai)背之年:男子九十歲。因為這時老人身上會長斑,就像鮐魚背

白壽:即一百去掉一,老人九十九歲

期頤:老人一百歲,指的是期待頤養天年的意思,說明老人年邁,需要子孫贍養

茶壽:老人108歲。茶上面的「艹」字頭為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點一個八,二十加八十加八,就是108

13樓:苦心居士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

1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常見古代年齡稱謂說明:湯餅:

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初度:週歲。

《離騷》「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生小:

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總角: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

教數:9歲。外傅:

10歲,出外就學。束髮:束,捆,結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古代年歲的別稱。舞勺:

13歲。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及笄:

指女子15歲。舞象:男15歲-20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弱冠:

指男子20歲。弱,弱小。而立:

指30歲。不惑:指40歲。

艾:指50歲。花甲(耳順):

指60歲。古稀:指70歲。

耄耋:指80歲老人。鮐背:

指90老人。期頤:指百歲。

18歲古代叫什麼,18歲古人稱什麼?

在古代,18歲沒有特殊的稱呼。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 指男子二十歲 又 弱冠 結髮 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 加冠 加笄 弱冠 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 弱冠 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 古代男子20...

古代男子多少歲行加冠禮,古代男子加冠是多少歲?

男子20歲時舉行。加冠禮的程式有 布席告祖 筮卜吉期 主人戒賓 禮饌於西塾 徹筮席 布加冠席 厥明告天 厥明告祖 東榮盥洗 陳獻禮器 司禮就位於 堂階 冠禮儀式 舉行加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的。據 儀禮士冠禮 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宗廟裡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

中國古代求婚時男子說的話,古代結婚的話怎麼說呢

我知道該說些什麼1 我想陪你走很長很長的歲月,最後化成你眼梢眉角間的一道皺紋。請戴上屬於我們的樂維斯!戒指,攜手到老,走很長更遠的路。2 我可以不是你第一個喜歡的人,不是你第一個牽手的人,不是你第一個擁抱的人,不是你第一個親吻的人,不是你第一個擁有的人。但希望我是你遇到痛苦第一個想傾訴的人,是你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