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愛故生貪嗔痴慢疑什麼意思,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2022-03-15 22:00:37 字數 4876 閱讀 8549

1樓:楓灬夜殤

五毒心:佛教中所說的五毒心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心,這五種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

由、因為的意思。

所以意思是,因愛,會讓我們產生諸多心緒。

佛教中的,貪,嗔,痴,慢,疑,分別什麼意思呢?

2樓:匿名使用者

貪就是所謂的貪心,貪財,貪色,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強烈執著與熱愛。嗔就是嗔恨,就是發怒,生氣。痴就是愚痴,愚昧,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理,生生世世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卻自得其樂。

慢就是傲慢心,就是人心不平,人心不平,大地就不平,就會引發**,在佛法看來,這個世界上只有人禍,沒有天災,所以的天災都是人心感召的。疑就是猜疑,總是猜測別人的意思,自以為很瞭解別人,用自己無明的意識心,來看待身邊的眾生,給他們貼上好人,壞人的標籤。殊不知自己才是愚痴之人。

3樓:匿名使用者

貪,嗔,痴,是佛教中的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又分內貪和外貪;嗔,有順理嗔,無理嗔,無名嗔三種,是對於討厭的過分偏執,就是憤怒,怨恨的心;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此三毒的方法:佛教中以戒、定、慧,作為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還有修五停心觀:能使五種過失停止於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入道之初修習的五種觀法。

一、不淨觀,即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淨,以停止貪慾。

二、慈悲觀,即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

三、因緣觀,即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痴。

四、唸佛觀,即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

五、數息觀,即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慢,是指增上慢、貢高我慢,就是指學佛之人,驕傲自大,自欺欺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疑,是指懷疑佛法,走火入魔,進入邪魔、外道。

要除此二毒,需要修大乘佛法,理解佛法圓融無礙,才能終成佛道。

學習佛法,就是要逐漸除去我們身上的這五毒,離苦得樂;這都是修行過程中,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要注意改正和克服的。

貪嗔痴慢疑是什麼意思

4樓:猴猴炒猴猴

在佛法中,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

1、貪「貪」往往是與財、利聯絡在一起的。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佛也告訴眾生,不可生貪念,所謂「一念煩惱起,百萬障門開」,凡夫俗子為了達到各種貪婪的願望,必然會胡思亂想,生出各種禍端,同時為了財、利而不擇手段,用歪門邪道去爭取。現代社會爭取個人財富和創業是值得提倡的,但如何遵守商道、踐行誠信、杜絕貪念卻是大多商人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

2、嗔「嗔」是無名業火,一旦動怒,人最容易頭腦發熱。生氣、厭惡、憎恨,甚至脾氣大,都屬於嗔念。

在現代管理學中有句名言:當你憤怒時,不要做任何決定。在普通生活中,怒火中燒構成了許多危險產生的隱患,佛曰: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因此,必須要戒怒戒嗔。

3、痴「痴」也稱之為愚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是非不分則是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

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在芸芸眾生不乏渾渾噩噩之徒,人生一世中,不知所為也不知心之所蹤,在世界上虛度一生,草木一秋,忘記了自己的價值和能夠給社會帶來的貢獻。如果能樹立遠大的志向,目標明確、堅持不懈,也就不為「痴」了。

4、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自我崇拜。

佛家講究慈悲為懷,為人處世要態度謙和。因為你有傲慢之心,無形之中給別人帶來牴觸和反感之心,你不能瞭解到別人的想法,因此別人不願意幫助你。你的位置越高,往往可以聽到別人給你意見的機會就越少。

因此,傲慢之心不可有。當我們有這種念頭的時候如水面泛出波紋,那麼,考驗我們的就是在最潛意識的心理行為中能否剋制這種傲慢之念。

5、疑「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佛法可以去懷疑,但懷疑是懷疑,懷疑的同時你可以把這份懷疑放在一邊,並願意實際去驗證,這種懷疑是允許的。但心中升起了懷疑,並且堅信自己的懷疑是正確的,因此放棄了實證,就成了「懷疑」與「執著」的綜合體,這就是思惑中的「疑」。

5樓:匿名使用者

貪: 簡意:多求無厭

佛經釋義: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也。例如貪愛貪慾等。

唯識論六曰:『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俱舍論十六曰:『於他財物惡欲為貪。』瑜伽倫記七上曰:

『貪之與愛,名別體同。』大乘義章二曰:『愛染名貪。

』同五本曰:『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嗔: 簡意:惱怒打罵傷害別人

佛經釋義:又云嗔恚。三毒之一。

梵曰訖羅馱krodha,於苦與苦具憎恚,謂之嗔。使身心熱惱,起諸惡業者。唯識論六曰:

『云何為嗔?於苦苦具憎恚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大乘義章五本曰:

『忿怒為嗔。』遺教經曰:『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

劫功德賊,無過嗔恚。』決定毗尼經曰:『寧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恚,以違害大慈莫過此故。

』往生要集中曰:『或處經雲:能損大利無過嗔,一念因緣悉焚滅俱胝廣劫所修善。

痴:簡意: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

佛經釋義:譯言痴,又曰無明。心性闇昧,迷於事理也。

一切之煩惱由之而起。三毒之一。唯識論六曰:

『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曰:『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俱舍論四曰:『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

』大乘義章五本曰:『暗惑為痴。』

慢: 簡意: 驕慢

佛經釋義: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別。唯識論六曰:『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中略)此慢差別有七九種。』大乘義章二曰:『凌他稱慢。』

疑:簡意: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佛經釋義:謂於諸實理猶豫不決之心也。故非一旦契悟諦理不能絕之。

小乘預流果以上,菩薩初地以上,乃為斷疑者。唯識論六曰:『云何為疑?

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大乘義章六曰:

『疑者於境不決猶豫曰疑,有二種:一者疑事,如夜觀樹疑為是人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諸諦等。

小乘法中,唯取疑理,說為疑使。大乘通取,皆須斷故。』

以上釋義來自佛學辭典。請參考

6樓:匿名使用者

貪——貪心、愛慕、執著

嗔——衝動、脾氣暴躁、心理不平衡

痴——愚蠢、不用頭腦、不明白事理

慢——驕傲、自以為時。

疑——多疑、疑神疑鬼、對誰都不信任。

7樓:天外玄機

佛經上五大邪心念,這五心可使眾生再輪迴得不到根本解脫故佛說要不得!由心念而造作行為,貪令眾生起煩惱放不下,嗔指怒火爆燥並帶有怨恨之意,可令眾生墮三惡道,痴使眾生喪失本有定力及智慧不辨善惡造作罪業,慢指高傲目中無人不聽勸告而誤入岐途一錯再錯!

8樓:眭棠

@九色鳥正:三毒指貪、嗔、痴。又稱三垢、三火。

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今 貝 (貝最早做貨幣 )無量的佔有[親親] (2)嗔,口 直 口無遮攔,無論真假,直接說出[吐] (3)痴,知 病 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暈]

9樓:煩惱即菩提

貪:慾望

嗔:生氣

痴:不明佛理

慢:傲慢

疑:猜疑

貪嗔痴慢疑中,嗔,慢,疑分別代表什麼

10樓:

回答在佛法中,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

「貪」往往是與財、利聯絡在一起的。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嗔」是無名業火,一旦動怒,人最容易頭腦發熱。生氣、厭惡、憎恨,甚至脾氣大,都屬於嗔念。

「痴」也稱之為愚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是非不分則是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

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自我崇拜。

5、疑「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更多5條

貪嗔痴疑慢什麼意思

11樓:石油大哥

貪——貪心、愛慕、執著

嗔——衝動、脾氣暴躁、心理不平衡

痴——愚蠢、不用頭腦、不明白事理

慢——驕傲、自以為時。

疑——多疑、疑神疑鬼、對誰都不信任。

貪嗔痴慢疑意思 10

12樓:2014阿土

貪心,凶惡,痴儍,傲慢,多疑。

13樓:龍嗥蒼宇

貪婪,易怒,執迷,怠慢,多疑

什麼是貪嗔痴慢疑呢?

14樓:

回答在佛法中,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

「貪」往往是與財、利聯絡在一起的。貪名、貪利、貪感情、放不下,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屬於貪。

「嗔」是無名業火,一旦動怒,人最容易頭腦發熱。生氣、厭惡、憎恨,甚至脾氣大,都屬於嗔念。

「痴」也稱之為愚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是非不分則是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

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自我崇拜。

5、疑「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更多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