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說,阿難那時沒有大乘經典,大乘經典是在阿難逝世幾

2022-03-27 08:34:37 字數 4021 閱讀 3271

1樓:法名行者

不知道你看的是那種資料?如果是考據學的話,那麼釋迦牟尼的生平恐怕都要打上疑問。包括我的存在,因為我的祖上根本無法考證,連我的生日確切是幾號都查無實據,是不是等於說我這個人就不存在了?

現代人的懷疑有很多是為了標新立異。佛教大小乘佛法我們看重的是其中的道理,至於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很重要嗎?

禪宗據說是迦葉所傳,拈花一笑的公案千古流傳,會心一笑這個成語出於這裡。不過這則公案要考證的話,又恐怕是無所考據了。不過並不影響我們使用和理解這句成語,這就足夠了。

大乘各宗經典,除六祖壇經外,基本上每部經典開篇都說明了說經的人物,地點。而時間都用一時來說明。這在佛經中說是六成就的時成就。說明了時間的不確定性質。

大乘佛教的興起確實是阿難涅盤後幾百年的事情,不過不能說明大乘經典當時就沒有。其實就連小乘經典確定的證據說明是阿難在世就有的恐怕也沒有。

即使是到了現代,學習佛法的多數都是學的大乘佛法,號稱自己是大乘行者,但我看來,恐怕連小乘行者的資格都沒有。佛法是一個講求實證實修的學問,空談佛理是毫無意義的,何況去考究佛經的出處。

昨天我做了個韭菜炒雞蛋,如果認真考究的話,那幾個雞蛋,韭菜,作料的出處都難以考證,難道因此我就不能吃這盤菜了嗎。哈哈!直言勿怪!

2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你說的不錯!!確實,當時有兩部分人進行了同時進行了經書集結。迦葉領導的一部後來被稱為上座部,而富蘭諾領導的一部分被稱為大眾部,大乘也就是從這一部分產生出來的!

不得不說的是,上座部的一直對大乘佛教不承認,認為不是佛說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教,從誕生以來在印度就不算是主流宗教,印度真正的主流宗教是印度教。佛教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進行變革和發展,所以,象梵天之類的能被印度人所接受的思想便被納入了佛教之中,後來便逐漸的出現了後來的大乘佛教。我們對大乘佛教不能說不是釋迦牟尼所說的,因為只要教義符合釋迦牟尼的思想,也不脫離佛教的思想範疇,所以佛教認為不僅僅是釋迦牟尼所說的才屬於佛經,只要是能符合佛教根本教義的(符合三法印)的都能成為佛經。

根據印順法師的著作,可以看出,大乘佛法產生於佛滅度後六百年。

請問佛陀涅槃後當時為何只結集了小乘的經典,為何沒有結集大乘經典? 5

歷史上說佛經是佛入滅兩百多年後才結集的,為什麼經首都冠以阿難所聞呢,難道阿難尊者活了兩三百歲嗎

大乘佛教是什麼時候集結的?

3樓:加內沙

受印度教的剌激,與印度教形成相對應。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紀開始掀起了新的動態。部派佛教以出家者為中心,此從阿毘達磨的研究,並漸趨向於專門化。

其後,針對此點,新的運動是以在家信徒為中心而興起新運動。

瞿曇佛陀入滅之際,荼毘的儀式委讓給在家信徒之手,根據信徒要求,佛舍利被分在八處,據初期經典所述,由各處立佛塔以供奉之。管理佛塔的事是在家信徒的任務,不久以佛塔為中心的信徒成為集團。相對於出家眾之遵守佛陀遺訓(以佛的教法為根本)而護持教團;守護佛塔者,則以遵守教法內容,不如以憧憬釋尊人格為信仰的依止處。

如此憧憬與贊仰逐漸使佛陀超人化、神格化。此傾向,在大眾部系統的教理可看出來,但是其背後可能有在家信徒的鼓舞。

此種信仰的佛教,與印度教的巴克提崇拜類似,不僅是特殊的出家者,即使不能出家的大眾也同樣得拯救為目的宗教。這種拯救依據的就是佛陀的慈悲精神,從而產生了代替佛陀而實踐慈悲的理想化的人形象,即名為菩薩。菩薩原意為「求正覺者」,是對成道以前的佛陀的稱呼。

在本生經中,進一步的使用佛陀前生(本身)的稱呼;並認為菩薩為眾生行佈施等善行,功德累積,結果修證成佛陀。本生經是為了教化民眾而創造的故事集,而贊佛為基本論調。基於慈悲的佈施,是「六波羅蜜」,以此可以不斷產生新的菩薩,所謂救濟眾生無非是實現發心之際所立的誓願(本誓),所謂慈悲行,即將得正覺之果德轉給眾生(迴向)。

這種新運動思想,為表現其獨特,編纂出新的經典,自稱其道為大乘,而把以往的佛教則貶稱為小乘。相對於利他為主的菩薩道,而以小乘為耽於自利的聲聞道。基於此一名稱,新的運動稱為大乘佛教。

佛陀在世時到底有沒有宣說過大乘佛法?

4樓:t深深海底行

印度沒有象中國這樣的比較完整的編年史;所以歷史問題撲朔迷離,難以考證。

「大乘非佛說」的論斷者必定沒有修、行、證大乘佛法;而只是「佛學研究」;因而從歷史學、考據學等角度得出此結論;(當然,也有反面的考證。)

但是,佛法的真髓在大乘,幾千年來修、行、證得者非常多;信受而得實際利益者更多。

其一:大乘之入門需要開悟明心,如此即為不退位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智慧如海;一切二乘聖者不可測度其境界;如是方能通達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甚深極甚深」,難以被世間理解,世間學者,身為凡夫,只能以意識心測度大乘佛法,必然得出種種顛倒見。

其二:小乘與大乘一脈相承,並無矛盾;肯定小乘而否定大乘,是為「愚迷」,斷章取義;通達大成者,可知小乘經典之中,處處隱說大乘妙義,(因小乘是為二乘人說,故未顯說);智者當知其中義理一致之處。

其三:佛滅度之時,阿難尊者是否明心見性都是疑問,何以能錄下如是甚深微妙法?而且篇幅之大不可思議?

答雲:大乘經典的流傳,乃至集結,一定是通達了義經典的大菩薩們所為,而非阿難尊者所為。佛經開篇即言「如是我聞」,是藉以阿難之口,以證明經典是佛所說,以使聞者生「親耳所聞」之信心。

所以,大乘經典應為長時間的集結。

「大乘非佛說」,若是佛門之外的「學術觀點」尚無可非議;若是身為佛教修行人而持此說;正是「獅子身中蟲」,正是「下劣心性」;毀壞佛法之徒而已!云何與諸佛菩薩相應?云何救度眾生?

云何承擔如來家業?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佛陀在出世的時候先10年已經宣講了大乘所有經典包括中小乘的奧義,只不過當時因為除了幾位慧根卓絕的大菩薩之外,並沒有人能夠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佛陀後來才分別演說小乘諸經,讓有學無學漸入大乘.

那你會疑惑當時大菩薩為什麼沒有說出有大乘法門?因為大乘並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而且如果當時大乘被透露出來,會誤導鈍根者,讓彼疑惑為什麼佛陀宣講的和大菩薩宣講的不符,而生輕慢懶惰心.

佛陀說法49年,是總分總的講解世間出世間法門,真正的目的是入如來知見,阿含經及其其他所有諸經其實都包含大乘奧義,開端直述大乘將會使增上慢者墮於大坑,諸天必驚.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是誰結集?他是什麼職稱?誰讓他結的?

佛早說過,沒必要分什麼大小乘嘛,剛開始結的肯定是入門的佛經吧,做個初級**,方便推廣,以後有經費再弄箇中級、高階的。

7樓:匿名使用者

佛入滅後,據說還在說法,有高僧入定可以去聽,這可能就是大乘的來歷

8樓:彤霜兒

佛不是你我能夠想象的,是佛所說。

不是佛所說,能成為佛法嗎?

9樓:華仔劉德華

你舉個例子---哪本經

大乘經是後人假託佛說的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南傳佛教不承認大乘,因為小乘不承認大乘的經典是佛說的,因為沒見到佛說。那是因為小乘的境界沒達到,佛祖在定中為諸菩薩講經,如華嚴經等,而小乘只看到佛祖坐著。小乘不承認淨土,西方極樂世界。

最重要的一點,小乘沒有發菩提心,覺得自己還沒有證果,怎麼能度人呢?而大乘認為眾生一體,度人就是度己,在度人中完善自己,從而證果。

玄奘大師在印度遍學各宗,通曉印度各地方言,被佛教大乘派尊為「大乘天」,小乘派尊為「解脫天」,是最高學位,連外道也折服。

最初上座部提出大乘非佛說,唐代的玄奘大師已徹底推翻了這個觀念,他是立了個論式——諸大乘經皆是佛說。這是宗,因明上的東西。因是「自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

」「如《增一阿笈摩》。」這一句是喻。這論式始終無人能推翻。

道理上很明瞭,可我們老是感情用事,不理智。

在當時,都認為大乘經典全不可靠,不一定是佛陀說的,爭來爭去,一爭就是幾百年,玄奘法師就立了一個比量論式:

〓宗:諸大乘經皆是佛說;

〓因:自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

〓喻:如增一阿笈摩。

這個比量論式一出,天下從此定矣,一直到現在,再也不會有人來懷疑大乘經典的權威地位了。清末以來,也只是有人在大乘經典中抽幾部出來,說是偽經,而不敢對整個大乘經典動手術。

阿難對佛祖說。這段故事誰有更詳細的呢

我都沒聽說,如來曾經如此煽情。估計是誰栽贓給如來的。在楞嚴經裡面有段阿難逢魔女的故事。你可以去查查。佛祖 阿難的一個故事 知道滴講詳細點 1.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佛祖問阿難 你有多喜歡這女子?阿難說 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會有多喜歡?可是...

我曾經貧窮過,人過著很平凡的生活那時沒有什麼奢求很幸福

典型的虛偽引發的忘情症 男人有錢就變壞 要試著過更好的生活!沒有物質基礎所以只能談所謂的幸福 兩個人的奢求就是互相擁有 因為有了經濟條件可以接觸更多的事物 內心由於多方面的充斥而淡化了最初的彼此 其實找回從前基本不可能 倒不如試著現在的規律來完善感情的缺失 多找找共同話題,一起出去,讓彼此更加重視,...

每次看到她和她後面那個男的說話,我就特別難受,想衝上去我該怎麼辦?我是高中生,估計成了備胎吧

每天問這些沒用的問題,不如把成績搞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實際一些,高中畢業後,上了大學,你會發現,世界原來如此遼闊,美女原來不止一個。這個是正常的哦,我也會這樣,那麼不妨轉移注意力?讓自己的生活變的很充足,也可以把自己鍛鍊強大起來,把成績弄好,相信你可以的,加油 每次看到她和她後面那個男的說話,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