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理有關知識

2022-03-30 08:34:57 字數 4805 閱讀 2698

1樓:謎語樹

1自然環境特點:

一、群島之國,多港灣

二、多山,多火山、**

三、海洋性氣候

四、礦產貧乏

2、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係作了區域性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

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2023年**頒佈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2023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2023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

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階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加強資本輸出。

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複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

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裝置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

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鉅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2023年進出口**總額不過45億美元,2023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2023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2023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

資本輸出2023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執行機制,也是日本**巨集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

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佔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也進行鉅額投資,60年代**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2023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2023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3、工業分佈特點

日本工業分佈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

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裝置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佈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

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佈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

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週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

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

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裡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程序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佈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

日本工業分佈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佈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佈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絡,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佈局工業的問題。工業佈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充套件;(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

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4、日本主要工業區

日本工業分佈的最突出特點是臨海性。工業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尤其是所謂「三灣一海」地區,即東京灣、伊勢灣和大阪灣以及瀨戶內海沿岸地區。東起東京灣東側的鹿島,向西經千葉、東京、橫濱—駿河灣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戶—瀨戶內海沿岸,最後直達北九州,長達1,000公里,包括京濱、中京、阪神、瀨戶內、北九州等五大工業地帶及其毗連地帶,呈東西向的條帶狀地區,通常稱之為「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

該地帶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4%,但卻擁有日本全國人口和工廠數的 60%,工人總數的67%以上,工業產值的75%,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裝置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學工業產值的90%以上。特別是戰後新建的大量消費原料的資源型工業,全部分佈在這一帶,成為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帶狀工業地帶不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發達的工業區之一。

日本工業高度集中在這一帶狀地區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發展工業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輸入,產品又大部分依靠輸出,面向國外市場是戰後日本工業佈局的基本出發點。在太平洋沿岸一側的許多專業碼頭上,往往通過自動流水傳遞線,將進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運入生產車間,就地加工;同時,所產的產品也徑直通過出口專業碼頭由海船運銷世界各地。

因此,就這個意義上講,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業原料、燃料的**地和產品的銷售地。這樣,既節約用地,又縮短生產週期,可獲得巨大經濟效益。戰後資源**地域構成的變化,即由戰前和戰時主要面向日本海一側(如中國、朝鮮等),改變為戰後主要面向太平洋一側(如東南亞、大洋洲、歐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則更是工業愈加集中於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

第二,充分發揮島國位置條件的優越性。日本海岸線綿長,沿海又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闊,風平浪靜,潮差不大,適宜修築巨港和深水碼頭,便於大型或超級貨輪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灣地區不僅為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船舶結構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運輸費用的低廉。

第三,日本沿海地帶雖已十分密集,用地緊張,但是近些年來這裡由於填海造陸,已使地價較為便宜,利於投資設廠。第四,沿海各大工業地帶是日本工業、城市和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因而也是國內工業品最大的消費地,使生產地接近消費地的經濟原則得以實現。第五,日本在實施重點發展重、化學工業方針的程序中,在沿海地區大量投資修築公共設施和增設交通線路,從而為佈局新廠提供了各種方便條件。

日本工業分佈的高度集中,從整體看是很不平衡的,過於集中的佈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個企業內部來說,則佈局緊湊,用地少,也便於和其它企業聯絡,在技術上是合理的,經濟效益較高。

但是,日本工業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原有工業地帶已擁擠不堪,處於飽和狀態,目前已提出重新佈局工業的問題。工業佈局開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總趨勢是:(1)向原有工業地帶的四周及其外圍的內陸部分延伸,特別是那些技術密集型工業更是如此;(2)向消費地擴充套件;(3)趨向勞動力資源充足的地區;(4)在工業落後的地區建立地方性的工業據點。

此外,日本還大力在海外投資建廠,就地加工原料,然後將半成品運回日本。

關於日本地理題

答案 十二 本題17分 26.日本河流短 流域面積小 水流急 流量季節變化較明顯。27.日本河流短小而湍急,不利於航運 水能資源豐富。28.因為夏季風會帶來豐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從而補給地表徑流 而夏季日本海一側處於背風坡,雨水較少。因為日本太平洋沿岸屬世界著名工業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

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有關地理知識

流星雨的預報不是非常困難,因為是有週期性的,任何一場流星雨都在差不多的時間極盛。此外流星雨的地域性非常小,所以我幫樓主把問題的範圍大大放大,不是汕尾,也不是廣東,也不是華南,也不是中國,不是亞洲,也不是歐亞,而是整個北半球 是不是有些廢話 總之,我這些廢話能讓樓主不要拘泥於某地的流星雨就行了。每年的...

有關澳大利亞和,巴西,日本,俄羅斯的地理知識主要是前兩個。主要介紹氣候地形,適合發展什麼

澳大利亞東部為大分水 嶺,中部高原,屬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 西部是平原 東南部是 帶季風氣候,東部和西部的南端有地中海氣候。適合發展商品穀物農業和大牧場放牧業。巴西大部分是熱帶氣候,亞馬遜流域是熱帶雨林氣候,中部是熱帶草原氣候,東南部小部分是熱帶雨林氣候。適合發展熱帶種植園農業。日本多山的島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