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2022-04-10 14:52:05 字數 5884 閱讀 4773

1樓:拖飛機

科學發展觀,應建立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三個核心內容的基礎上.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既涉及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包含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問題;既針對當前,又著眼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現實的實踐問題,必須在工作中認真把握、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首先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科學發展觀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營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保證他們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全面理解、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質,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一是必須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經濟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的和根本動力。不顧條件、不計代價地片面追求增長速度,可能會有損於人的發展。二是必須正確認識增長與發展的關係。

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增長就沒有發展,但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相互協調、社會和諧、人的全面進步、人與自然和諧在內的,內涵更廣泛、更豐富的概念。三是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破壞自然、掠奪自然,就是破壞自己、掠奪自己,必須把堅持以人為本與珍愛自然、延續自然結合起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不斷改善當代人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

四是必須正確認識區域之間的協調。我國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差距很大,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經濟實力和規模的差距將是長期存在的。區域協調不是指各地的經濟規模都要一樣大,而是指全國的人口與經濟分佈在各個區域之間要協調,與各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在完善國家統籌和轉移支付機制的基礎上,使地區間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的相對差距逐步縮小。

五是必須正確認識工業化的內涵。工業化不是簡單地提高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的過程,也不是全國每個地區都把當地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顧各地的條件盲目上工業專案。工業化是一種經濟社會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化,是運用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業人口不斷向擁有現代生產方式的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的過程,是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過程。

六是必須正確認識城鎮化的內涵。推進城鎮化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城鎮化不是單純地加強城鎮建設、擴大城鎮面積,更不是簡單的「地改市」、「縣改市」、「縣改區」、「鄉改鎮」等行政區劃調整,城鎮化既是壯大城鎮規模、增加城鎮數量、繁榮城鎮經濟的過程,更是轉移農村人口、從而改變其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過程,是完善城鎮形態、優化城鎮體系佈局、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過程。

一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新一輪高速增長暴露的一些突出問題和巨集觀調控的現實告訴我們,必須轉變增長方式,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要以「減量化、再使用、可迴圈」為原則,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迴圈、可持續」的國民經濟和節約型社會;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支撐,提高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和知識含量;以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完善開放為動力,不斷提高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實現既快又好的發展。

二是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和升級的過程,建立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基礎上的發展,才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我國目前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不穩、工業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

穩定農業,必須切實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做強工業,必須加強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改良,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裝置、工藝和技術,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步伐。同時,通過推進企業重組,完善產業和企業的組織結構,提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力。

提升服務業水平,就是要把服務業的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創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必須繼續按照***、***的部署,加強和改善巨集觀調控,遏制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

三是完善統籌協調的機制。堅持「五個統籌」,促進協調發展,必須完善體制和創新機制。要建立並完善區域、城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機制,在**投資、財政轉移支付、人口轉移、公共服務、生態環境補償等方面,實行差別化的區域調控政策,使我國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的縮小,建立在人口、經濟、城鎮分佈與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的基礎上。

要進一步改革分配體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機制,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對社會事業特別是農村地區社會事業的投入,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體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協調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擴大我國的資源配置空間,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加廣泛的國家利益,同時也讓世界分享中國快速發展帶來的好處。

四是加快體制創新。好的制度可以營造好的發展環境,引導好的發展行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強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

要加快**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科學合理地確定並劃分****與各級地方**的公共職責,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公共財政體系和轉移支付體系的基礎上,加強各級**依法履行公共職責的能力。要消除城鄉分割和地區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使全國統一市場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動,更好地發揮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基礎性作用。

推進就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形成機制,建立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的經濟補償機制等。只有在體制機制上不斷有新突破,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才能有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

2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條件就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社會環境反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3樓:橙汁不加糖

1.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2.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3.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分析國際形勢、順應世界發展趨勢、借鑑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4樓:h憶寒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鑑

5樓:胡大寶的口袋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

(2)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後的實踐經驗。

(3)世界發展趨勢和國外發展經驗教訓

6樓:笑得好乾脆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新世紀、新階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當代世界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鑑。

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7樓:桑葚味的小桑葚

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的首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以一貫之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繼承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堅持並發展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借鑑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毫無疑問,我國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與經濟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點。因而這兩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是有警示和啟示作用。

事實上,這些經驗和教訓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

在我國曆史優秀文化中,以人為本或類似以人為本的思想屢見不鮮。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等,古已有之。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我國古代社會樸素的以人為本思想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社會的共同利益,而且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絡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說來,二者是統一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鑑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鉅;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髮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以上這些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

它表明,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時期。我國發展既具有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也承受著來自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巨大壓力;我國發展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要適應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進現代化建設,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於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有的國家走了一條先發展、後治理的路子,為解決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問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有的國家由於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導致發展質量不高、後勁不足;有的國家則出現了貧富懸殊、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盪等問題。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關於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根本規律和基本動力的思想,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世界各國的發展實踐也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和資訊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複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在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取得的積極成果。

科學發展觀重要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1 科學發展觀是 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出發,著眼於豐富發展內涵 創新發展理念 開拓發展思路 破解發展難題而提出來的,是對我們黨關於發展的理論的繼承 豐富和發展。2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 的集中體現,是對發展本質的新揭示 發展主體的新闡述 發展內涵的新界定 發展規律的新探索...

有關科學發展觀的內容,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是什麼?

1.以人為本的發展觀。2.全面發展觀。3.協調發展觀。4.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 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

科學發展觀的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意義是什麼

是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所達到的新高度。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實現的重大創新,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與方 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是多方面的,我們只有全面 準確的理解其重大意義,才能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與堅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