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

2022-04-23 04:10:31 字數 3541 閱讀 7593

1樓:小吳他哥

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分辨是非善惡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此句出自《孟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樓:tuesday如夢

四心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出自《孟子·公孫丑》。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人於打,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的含義

3樓:天上飛

意思是:

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含義: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性善論」的,是主觀唯心主義。因為他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是人的天性裡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甚至帶有生理性的色彩。

他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 這四種道德範疇的發端,或者說「四端」。

這「四端」就像剛剛燃燒的火或剛剛流出的泉水一樣,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揚光大。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

出自:這句話出自戰國孟子的《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

原文: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4樓:淡月失花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就是說,對受苦受難的人,如果沒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對自己或者別人的壞處感到羞恥和厭惡的心,不能算是人。

「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恥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該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呢??

5樓:匿名使用者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就是說,對受苦受難的人,如果沒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對自己或者別人的壞處感到羞恥和厭惡的心,不能算是人。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就是說,沒有謙辭禮讓的心,不能算是人。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就是說,沒有是非善惡的心,就不能算是人。

6樓:世儉景錦

沒有同情和惻隱之心的不能算人,沒有羞愧和恥辱之心的不能算人,凡事不分對錯,不分是非的也不能算人。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應該這樣理解:人應該有惻隱之心,要知羞恥,要有是非觀念

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一個人沒有同情心,不懂廉恥,不辨是非就不是人

9樓:和

人之本性,也叫做天良,沒有叫做獸

孟子的是非之心,說的是,智慧之人,沒有是非,橫看成嶺側成峰,誰對誰錯,沒法說清

沒有羞惡心,哪來的文明上進,自尊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是什麼意思 30

10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說的沒錯,引用的都是原文。估計你是要解釋加翻譯吧——自己做了壞事,會感到羞愧;看到別人做了壞事,會感到厭惡,這就是所謂羞惡之心,羞惡之心是「義」的根源,沒有羞惡之心的人,簡直不是人!

——就是這樣。

11樓:澀味橘子

都是孟子說的。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在《公孫丑上》篇中談到了「性善論」。他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有惻隱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什麼意思?

12樓:遊於藝志於道

中華五千文明,古聖先賢給人留下了做人的標準,就是現在世人都能理解的「道德」孔子教人要「仁義禮智信」在具體行為上孟子有界定了人的標準,偏離了這些,即使有人身也不能算做人

孟子對「人」的界定: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 白話解:孟子說:「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善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

」這段話是說,作為一個人當有憐憫之心(惻隱之心);有羞恥心,謙虛禮讓之心,不可恃強凌弱欺辱老弱;沒有辭讓之心不能算做人;沒有是非好壞善惡之心也不能說是人;惻隱之心是仁憫的初始,羞惡之心是仗義的初始,謙虛禮讓之心是禮儀文明的初始開端;能區分是非善惡真假好壞才是明理有智慧,否則,即使有人的外相也不可算是人

13樓:紅塵書生笑

這句話是講有關中國古代特有的仁義,禮智,信的。

翻譯:「沒有憐憫傷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的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辭禮讓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分辨是非善惡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此句出自《孟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4樓:百度使用者

我認為是:人不可無同情之心,不可無羞恥之心,不可無謙讓之心,不可無分清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德,正義,禮儀,智慧的主要源頭,對於我們十分重要。

15樓:殘風落葉傷

憐憫傷痛的心,是仁的發端;羞恥憎惡的心,是義的發端;謙辭禮讓的心,是禮的發端,辨別是非善惡的心,是智的發端;一個人有仁義禮智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