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什麼節氣,中國有什麼節氣?

2022-05-08 22:28:28 字數 4040 閱讀 8444

1樓:匿名使用者

學著點吧~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2樓:劉焱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節氣知多少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而食,只能從農耕而來。我國最早的農書西漢《汜 勝之書·耕作篇》一開頭就說,「凡耕之本,在於趣時」。

幾乎我國所有古代農書也都講到農耕第一要務就是抓緊農時。農的繁體字中的「辰」就是「時」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可是,種地講的農時,根據的是陽曆(太陽曆),而我國古代人民生活卻用的是陰曆(月亮歷)。可月亮的朔望圓缺和莊稼的春種秋收毫無關係。所以,已故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先生文章中說,「秦漢以前古人不得不看天上星星(行星在28宿中的位置)定季節安排農事」。

而24節氣根據的恰恰正是太陽在黃道上視運動位置而定的陽曆。所以竺可楨先生又說,「秦漢以後有了節氣月令,例如『清明下種,穀雨插秧』,老百姓就毋需再仰觀天文了」。

我國農耕特別需要講農時的原因,在於我國獨特的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大陸性氣候決定了夏季較熱;而東亞季風則決定了冬季嚴寒和春秋季節冷空氣和霜凍頻繁。從而形成了我國夏季雖熱量豐富而全年無霜期卻反偏短的特殊農業氣候條件。

以春播為例,如果播早了,幼苗會受到春霜凍害;播晚了,作物到秋天還沒有成熟就受到秋霜凍害,所以農諺才有「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即如播種不合農時,甚至會連收成都成了問題的說法。元代《王楨農書》中曾發展到用24節氣和72候來預先安排農事的方法,簡稱為「農事授時圖」。

世界上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冬季都很溫暖,氣候對農業的限制很小;惟一和我國氣候有點類似的日本和朝鮮半島(但因為隔海,冬季也比我國為暖),據竺可楨考證,24節氣也是從我國傳過去的。只有我國的北鄰西伯利亞比我國氣溫變化還劇烈,但那裡歷史上人煙稀少,基本上沒有農業。所以,24節氣之誕生我國也就不奇怪了。

24節氣於我國功同「四大發明」

古代中國人正是依靠了24節氣和72候(每個節氣分3候,候指候應,用物候反映農時),基本解決了吃飯和穿衣問題,中華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興旺發達。從這個意義上說,24節氣對我國的功績,毫不亞於指南針、火藥、紙張和印刷術「四大發明」。稱之為「第五大發明」也不為過。

只是24節氣的地域適用性極強,不能像「四大發明」那樣推廣到全世界去應用罷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想象到,如果沒有24節氣,人們吃不飽飯,「四大發明」就會推遲,並進一步推遲世界文明發展的程序。

所以24節氣正是一種特殊的方法,用來對付中國特殊的農業氣候條件,保證獲得一定農業收成的方法。這正像中醫(養生)學也是針對中國特殊氣候條件致**子,解決中國人治病養生的方法一樣,它們都是歷史上中國古人在生存鬥爭中逼出來的偉大創造。它們的產生,發展和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4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

立春:2月4日前後,太陽達黃經315度,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太陽移至黃經330度。此時春去秋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太陽移至黃經345度。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太陽移至黃經6度,陽光直照赤道 ,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15度。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4月20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30度。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時夏季開始,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後 ,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後,太陽達黃經105度,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23日前後,此時太陽已達120度,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180度,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195度,「寒露」節令開始。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前後為「寒露」,此時太陽達黃經210度。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冬至:每年11月7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225度時為「立冬」季節。

小雪: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此時太陽達到黃經240度,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225度時,「大雪」節令開始。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前後,太陽移至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4樓:北若翠

別忙了,最佳肯定是xinguan999。一看就知道自問自答。

小雪是什麼意思小雪節氣的由來,中國十二節氣中「小雪」的由來和習俗?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 此時稱為小雪節氣。此時,太陽位於赤緯 20 16 這天北京地區白晝時間僅9小時49分鐘,正午太陽高度僅29 50 小雪 節氣間,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 相當鐘面上的10點鐘 每晚20 00以後,您若到戶外觀星,可見北斗星西...

中國有什麼習俗,中國有哪些傳統習俗?

中國的bai 傳統節日有 春節 元宵 du 端午 中秋等。春zhi節是中dao最盛大 最熱鬧版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傳統的慶祝權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 團年 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為什麼中國有民族,為什麼中國有56個民族

55個少數民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維吾爾族 苗族 彝族 壯族 布依族 朝鮮族 滿族 侗族 瑤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傣族 黎族 傈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東鄉族 納西族 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 土族 達斡爾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錫伯族 阿昌族 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