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修煉佛法?達到一種祥和的心態境界

2022-05-25 11:52:49 字數 5670 閱讀 6503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向專念 一向專修 除去所修的 沒有其他的雜念 漸漸就能祥和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楞嚴經》《圓覺經》《楞伽經》《六祖壇經》《三祖信心銘》

母音老人講的《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金剛經》《六祖壇經》

(我空間主頁下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連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3樓:匿名使用者

觀一切相皆為虛妄,觀一切相皆不可得,專心念佛,持之以恆。

4樓:長安隱士

如果只是需要詳和平靜,修定即可

5樓:世間法多浮雲

朋友眼中祥和是何境界?

6樓:繁星流動

一位禪修者從修習世間慧到出世間慧,次第成就的觀智有十六種,稱為十六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通過修行,可以見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單位,可以見到前世及來生,見證輪迴,通過自己親證親見,達到解脫,具體闡述如下:

佛教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及精神現象組成,物質叫做色法,精神現象叫做名法。在具備禪定或近行定的定力的基礎上,修習四界分別觀,之後在四界透明體當中,可以見到組成物質世界的最小單位:色聚。

色聚是不斷在生生滅滅的,有透明及不透明的兩類色聚。通過智慧之光觀照色聚,會發現組成色聚的8-10種究竟色法,這就是物質世界的組成方式。

在照見物質組成後,通過修習名法,照見名法是由心、心所構成,心及心所都是不斷在生滅的,而且速度非常之快,每秒鐘有上億個心及心所生起又滅去,你會發現名法生滅的速度是色法的十七倍。

通過這樣的修行,發現世界是由不斷生滅的名色法組成,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我、靈魂這樣的不變的東西,因此破除了心中的我及靈魂等邪見。然後再通過修習尋找名色法生起的原因,會發現名色法相續生起的原因是由於貪愛、愛。通過修習追溯名色法生起的原因,可以照見前世,通過追查名色法相續,可以照見名色法在將來的發展以及滅去的時刻,這樣可以照見來生。

因此破除了對輪迴的疑惑,破除了對佛法的疑惑。

這是佛法慧學十六觀智的前兩個階段:名色分別智、緣攝受智。

7樓:彌陀村長

隨喜樓上幾位同修,阿彌陀佛!

達摩祖師雲:「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阿彌陀佛!

怎麼修煉佛法?達到一種祥和的心態境界?

8樓:匿名使用者

www.amtbcollege.org

www.honghuashe.com

9樓:

祥和的心態是來自內心的……

更確切的說和修煉佛法沒有必然的聯絡……

比如,你修煉佛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得道成佛,那麼不能得道成佛的話,你的痛苦不是在不斷重複麼?

佛法是要我們找回自己的內心,你沒有心的話,怎麼找呢?

其實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能看透的畢竟沒有幾個……所謂「三歲孩童行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10樓:彌陀村長

隨喜樓上幾位同修,阿彌陀佛!

達摩祖師雲:「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

」阿彌陀佛!

11樓:八極道

人生總會有煩惱,修佛也不是說馬上就能斷絕一切煩惱,煩惱有兩種,一種是外因,就是有人或事阻撓你,使你不順。一種是來自你內心,是由於自己對某個想不開,過於執著造成的。

修佛的過程中,因為初修者未到不退轉的階位,所以可能出現反覆的情況是很正常的,要清醒地認識到克服煩惱也是精進修行的法門之一。

修行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算是達到佛法的一階真正的成就?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12樓:農樂賢董蓄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眾生都苦,於是發願要普度眾生。

佛教最高境界通常涅盤經由禪定的體悟而抵達,其過程為先倒退至胎兒期記憶,胎兒期記憶倒退完畢則人的一切記憶全部清除,此時閉目所見的虛空(我們命名為「虛空記憶」)就是涅盤。涅盤的合理核心,在於用和胎兒期記憶相關聯的虛空記憶徹底洗刷恐懼的心理底床,重新奠定人的心理基石。輪迴觀是對倒退式胎兒期記憶中的變形現象的誤解人的精神起點始於胎兒期記憶,而且在個人歷史和人類文化中均能看到胎兒期記憶所留下的強烈痕跡和影響。

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能通過人的修行實踐一步步達到。從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自我追求過程中,可以體會「涅盤」的生理–心理意義。

13樓:匿名使用者

「明心見性」是佛教修學的最高境界,那「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呢?

怎樣修煉人生境界?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祖釋迦牟尼當復年證道後,嘆

制曰:奇哉!人人皆有如來bai

智慧德能,但du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zhi放下執著了,dao但還有妄想分別,就成阿羅漢;放下執著和分別,但還有妄想,是菩薩的境界;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沒別的,「放下」而已。放下的妄想執著越多,境界越高。所以,當我們開始打算「放下」時,就是修行人。

對於我們凡夫來說,放下,是心裡放下,事還照常做;放下,是為了更好地擔當,因為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

空,不是空無一物,而是把消極因素都放下了,空了。

不執著,是心裡不執著,事還照常做。這樣我們做事時就會有良好的心態,不會患得患失了。

佛法並不否定權謀學問,而是要看我們拿這個來做什麼。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佛教要人『鐵肩擔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15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先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遇到任何事情不激動,心態平和,練到遇大事也能以平靜心去對待,就到了極高的境界,也就是修煉成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不用修煉,你活著就是人生,活的好也是人生,活的壞也是人生。

有誰知道佛教的幾個境界 30

修行到什麼程度,算是達到佛法的一階成就?

請大家幫我介紹下佛法與現代心理學之間的內在關係

17樓:匿名使用者

心的現象,細分是很複雜的,不但起心動念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完成的形態,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質,又各有不同。佛法對於心理現象和思維規律的說明,最為詳明,遠超一般心理學之上。如西方機能派心理學以研究心意為主,專研究一切意識狀態對於人類的作用和影響,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識及跟他相應的心所,而且有遺漏謬誤。

至行為派心理學以為人類意識渺茫無據,無從研究,必須藉一般動物的全身行為加以觀察、測驗和比較,雖漸能窺及肉身與藏識隱祕的流行活動的情況,但終不能明確。此外雖尚有幾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平時能見色聞聲等,是前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受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恆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歷的千萬事情,都不能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是連貫;這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又是一個「善心所」是無貪、無嗔、無痴、精進、輕妄、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痴、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有四個「不安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伺。

八個心王譬如軍官,五十一個心所如統帥的士兵,而且軍官所帶的士兵各有多少,如前五識只與卅四個心所相應,六識與五十一個心所都相應,七識與十八個心所相應,八識只與五個遍行心所相應。

以上八識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對於心理現象的說明,而且尚是提綱挈領的大要,假使仔細分析更是無量無盡。專研究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識宗。但是由博返約,萬法本屬一體,而所以要這樣詳細分析的原故,在便於瞭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

所以佛說法相,目的在於破相;說唯識,目的在於轉識,正因為無相之相乃為實相,無心之心方是真心!

這是摘自定真法師的《學佛是怎麼一回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阿彌陀佛。

18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是離心意識的,也就是禪宗所說的要明心見性。

學點佛法瞭解一下啊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認識佛教》《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地藏經》《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解脫之道》《阿含經》《心經》《金剛經》

母音老人開示的《拈花錄》

阿彌陀佛

19樓:

佛教是有依據的,是謂修養身心「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以,佛法不是徹底斬斷一切妄想疑惑達到證悟的境界。

我們來這世界是要受苦的,怎樣才能不執著呢? 那就要明白佛陀的四法印 :

諸行無常、

諸漏皆苦、

諸法無我、

涅盤寂靜。

貪,嗔,痴,慢,疑是我們煩惱的**,它的確障礙了我們的智慧,唯有看破就會懂得放下,懂得放下就自在,就會於人事物不執著,執持佛號老老實實的唸到底,一心求生西方,親近阿彌陀佛,修成佛道後再回來幫助更多的眾生離苦的得樂。

佛陀還有這樣的一個比喻,叫我們把自己的容器弄淨。 有人是漏的,有人是反轉蓋著的,有人是有毒在裡面的,有人是裝得滿滿的, 這些人都不能夠再把什麼放進去, 唯有使自己的容器乾淨而空,才可以永遠盛得滿滿。 所以,若我們能夠保持的自己的思維,如一個空杯子,放下主觀意識,這才謂懂得舍下,也能包容別人的想法。

這亦說明了「捨得,捨得,不捨怎麼得?」

怎麼才能讓人一直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得要讓這個人知道積極的好出和不積極的壞處 倆者是相對的 在一定環境中倆者沒有一定的界限 積極和不積極是我們看不見的 因為那個只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我們有了自己的目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這樣的力量 所以我們想有這樣的心態 那麼我們就要為自己找目標和自己的興趣愛好 凡事都往好處想。想事物好的樂觀的一面。不...

如何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在生活中,一定要讓自己豁達些,因為豁達的自己才不至於鑽入牛角尖,也才能樂觀進取。還要開朗些,因為開朗的自己才有可能把快樂帶給別人,讓生活中的氣氛顯得更加愉悅。心裡如要常常保持快樂,就必須不把人與人之間的瑣事當成是非 有些人常常在煩惱,就僅僅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他卻有意地接受,並堆積在心中。一個人的快...

寵辱皆忘為什麼不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1 寵辱皆忘當然是一種良好的心態。2 寵辱皆忘,謂受寵或受辱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度。具有超脫物外,與世無爭地的境界。3 出處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那是因為心已經死 了,在沒有任何可以讓之動容的事。心已死,怎shi好心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