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的區別

2022-07-18 21:19:07 字數 5727 閱讀 8578

1樓:匿名使用者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產生嚴重影響。首先是颱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颱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乾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高溫。2023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乾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2023年、2023年和2023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2023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渡現象。

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絡,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拉尼娜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我們今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

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進入2023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範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溼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溼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

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溼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溼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在中國遭受雪災的嚴重打擊時,美國中部出現20攝氏度的劇烈降溫,暴風雪不時出沒(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亞地區突降10mm大雪,重新整理了巴格達100年未雪的歷史(2007.12);西歐07夏季水患嚴重,英法損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來,俄羅斯北部邊緣地區溫度連創新低,一度達到-50攝氏度……拉尼娜仍未結束,事態依舊很嚴重……

2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想知道,mark一下~~

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有什麼區別?

3樓:熊熊瀅渟

太平洋上出現了本世紀最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大氣環流異常,給全球帶來了嚴重災害。但最近,氣象專家**:今年7月—9月,太平洋上可能發生與厄爾尼諾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是赤道東太平洋海表水溫異常降低的現象,正好與厄爾尼諾相反,所以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從本世紀初到2023年期間,拉尼娜現象共發生了19次,大約每3年—5年發生一次,但也有時間間隔達10年以上的。

拉尼娜多數是跟在厄爾尼諾之後出現的,前述19次拉尼娜現象,有12次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 與厄爾尼諾相比較,拉尼娜的發生次數相對較少,一次拉尼娜過程持續時間也相對較短,一般為幾個月,極少出現跨年度的情況,19次拉尼娜現象中跨年度的僅一次。所以,拉尼娜發生的頻率要比厄爾尼諾低,規模要比厄爾尼諾小。

拉尼娜對天氣影響的威力遠不及厄爾尼諾。 據有關資料分析表明,在拉尼娜期間,西太平洋(包括南海)活動的颱風和影響我國的颱風都比較多,而在厄爾尼諾期間卻出現相反的情況。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包括南海)颱風總數平均為26.2個,登陸我國大陸的颱風數為7.4個,而厄爾尼諾年份平均為21.4個和5.2個。

造成颱風偏多的原因,一是西太平洋海表水溫相對比較高,二是西太平洋上空的空氣對流相對比較旺盛,三是橫貫在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緊靠著副熱帶高壓南側的熱帶輻合帶的位置也偏北,而颱風相當多數是在輻合帶中的低壓 或雲團發展起來的。這些條件都有利於颱風的活動。 拉尼娜對我國東北夏季氣溫有影響。

在拉尼娜年份,瀋陽、長春和哈爾濱夏季氣溫為偏高,而在厄爾尼諾年份,夏季氣溫往往偏低。東北是我國主要產糧地之一,氣溫變化對那裡的糧食產量有一定影響。 拉尼娜對我國華北汛期降水也有影響。

在拉尼娜期間,華北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而厄爾尼諾年份華北降水量容易偏少,其原因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有關。拉尼娜年份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有利於形成華北汛期多雨的大氣環流形勢,而厄爾尼諾年份則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不利於建立華北汛期多雨的環流形勢。 拉尼娜的發生與赤道偏東信風加強有關。

偏東信風加強,赤道洋流受信風推動,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堆積,成為全球水溫最高的海域。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比較暖的海水向西輸送後,深層比較冷的海水就來補充,因此造成東太平洋海表水溫偏低,從而引發拉尼娜現象。 參考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祕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祕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祕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祕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

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

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祕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溼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溼。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週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2023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202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

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訊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祕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乾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

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

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0�9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錶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

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迴圈,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

但從2023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2023年到2023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2023年-2023年,2023年-2023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2023年-2023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請問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會帶來什麼災害

厄爾尼諾現象 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預計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降水總體呈 南北多 中間少 的空間分佈,澇重於旱。拉尼娜現象 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赤道東太平洋水溫偏低,東亞經向環流異常,造成入春以來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溼氣流相對較弱。於是,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而降...

喜歡的男人,把我微信拉黑了。就想知道為什麼拉黑我。聊的話題都很關心對方

或許是他老婆發現了 又跟他鬧 呃呃呃 希望樓主自己清醒點人家是有老婆的人勒 你認為她甩掉老婆迎接你的機率有多少呢 還是你很想跟他玩玩 我說的話可能不好聽 因為每個人都不喜歡小三 我把一個男人的微信拉黑了2次,每次拉黑過後他都是好久才把我加了回來,代表什麼,他還喜歡我嗎,還是隻 對方只把你當床伴,希望...

蘭伯基尼是誰發明的,我想知道蘭博基尼的發明者是誰?

關於費魯吉歐 蘭博基尼建立公司的原因有多種說法,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版本是 有一天費魯吉歐 蘭博基尼和恩佐 法拉利 enzo ferrari 談論250 gt的缺點時,恩佐對費魯吉歐說 用不著製造農業機械車輛的人,告訴我如何製造跑車。這句話傷害了費魯吉歐的自尊心,自此費魯吉歐開始研究屬於自己的跑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