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敗歸因於外界環境的人,是不是內心裡有比較懶惰的品質

2022-07-21 13:37:17 字數 5427 閱讀 8953

1樓:匿名使用者

這樣的人不是內心比較懶惰,而是心態不正,有什麼事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只是一味地怪外部環境及別人,總是找任何理由認為不是自己的錯,講白了這樣的人是不敢面對現實,不敢面對自己

2樓:最美的時光

這很正常其實,人往往遇到問題了,都會先想到是除了自己以外的因素所造成的,所以說,這並沒有,但是我們要學會慢慢去改變這種想法,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先冷靜下來想想,自己做了什麼,哪些地方做錯了,如果實在想不通,就跟其他的人訴說訴說,讓旁觀者幫忙分析分析,有句話不是這麼說的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樓:匿名使用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尋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藉口,對待失敗的態度總是逃避而不是面對,這樣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再次的失敗

聰明的人懂得利用失敗的機會,好好的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以避免第二次的失敗,不要去尋找任何藉口,這樣你才能得到更好的成績

4樓:一隻米老鼠阿

這種人呢就是不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尤其是每當自己犯錯誤的時候,他們不能夠正視自己的失敗,總是把自己的錯誤歸結於其他的原因,總是找一些其他的因素來為自己辯解,這樣的人就是缺乏自我認識,我覺得他們如果這方面不改進的話,以後遇到事情的話還是會到處碰壁的。

5樓:赤烏山人

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人都會有這種推卸責任的心理。

韋納的歸因理論的模式

6樓:小顏

韋納將以上因素和三個維度結合起來,組成如下「三維度模式」,見下表。

歸因的三維度模式 三維度 內部的 外部的 穩定的 不穩定的 穩定的 不穩定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不可控的 六因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務難易 運氣好壞             身心狀態外界環境韋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劃分成三個維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發展,並且有助於人們對成就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他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麼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麼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認為努力與成就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把失敗歸因於其他因素,特別是歸因於能力不足。成功則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結果,如任務難度不大、正好碰上運氣等等。

作為對成就需要理論的一個補充,歸因理論特別強調成就的獲得有賴於對過去工作是成功還是失敗的不同歸因。如果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於自己的努力程度,就會增強今後努力行為的堅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與失敗歸因於能力太低、任務太重這些原因,就會降低自身努力行為的堅持性。

運氣或機遇是不穩定的外部因素。過分地歸因於這一因素會使人產生「守株待免」的堅持行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為的。總之,只有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內外部的不穩定因素時,即努力的程度不夠和運氣不好時,才能使行為人進一步堅持原行為。

韋納認為,教育和培訓將使人在成就方面發生激勵變化並促進激勵發展。培訓的重點是教育人們相信努力與不努力大不一樣。

社會心理學中的「歸因問題」是什麼意思?請教一下。

歸因理論依據在管理中如何應用

7樓:猴詿站

所謂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分析,解釋和推測其原因的過程。例如,一家好的公司如果讓我去管理,如果在我管理經營下,公司變得更好,大部分人們都會歸因於基礎好,少部分人們會歸因於我的管理能力強。如果在我管理經營下,公司變得差,大部分人們都會歸因於我管理能力差,少部分人們會歸因於形勢變了(即環境變了)。

如果事情做成功了,我們要保持謙虛的前提下,引導別人有利於我們自己的歸因,從而讓別人說我們自己做得好。比如在演講中提到四句話 「領 導的支援,同事的努力,領導班子的團結,我在其中不斷地思考」。如果事情做失敗了,要自我批評,但是要歸因於自我經驗不足,時間有限,不能歸因於自己能力不行與外部原因。

韋納把人們的行為獲得成功或遭到失敗主要歸因於四個方面因素:努力、能力、任務難度、機遇。個人將成功歸因於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感到驕傲、滿意、信心十足,而將成功歸因於任務容易和運氣好等外部原因時,產生的滿意感則較少。

相反,如果一個人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或努力,則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於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產生的羞愧則較少。而歸因於努力比歸因於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會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倒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

銷售經理要巧用歸因策略,可以幫助員工形成有效的成就動機。因為沒有拒絕就沒有銷售,銷售員的士氣波動極大。例如,當某個平時銷售成績總在前幾名的員工在某段時間連線幾個月的銷售成績下滑,觀察到該員工情緒十分緊張、失望、煩燥、不知所措時,管理者就應幫助該員工分析失敗的原因,使其認識到幾次失敗的原因並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夠,即不是穩定性因素所致,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夠,即是不穩定因素所致,而深信只要更加努力,放鬆緊張情緒,注意改進銷售方法,那麼,銷售業績很快就能恢復上去。

不言而喻,這樣的歸因將有助於員工恢復自信心,放鬆情緒,增強自我期望,從而產生強烈的成就動機。對銷售業績一向優秀的員工,銷售經理應幫助他們把成績不僅歸因於良好的穩定性因素,而且也應看到良好的內部控制點(努力程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使他們認識到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保證成功。這特別適合疲態期的「好」員工。

我們要積極幫助員工增強自我效能感,克服習得無助感,增強其自信心,不斷追求更高的成就動機和行為。自我效能感的產生依賴於「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或強化,它啟發銷售經理應多給銷售員以關心、鼓勵、支援、幫助等正面強化,而少給以批評、指責等負面強化,以維護和增強銷售員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對於原本就十分內向、自卑的銷售員就更應注意。然而,人畢竟不是可被環境隨意擺佈的客體,在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無助感方面,僅靠行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或強化和讓無助感銷售員單純體驗「成功的快樂」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從認知,尤其從歸因的角度入手解決,銷售經理應儘量避免同時給銷售員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比較落後、自卑、內向的銷售員,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在運用「積極關注」或強化時應靈活機動,同時,銷售經理要考慮如何教給銷售員知識、技能,更要考慮如何通過教練促使銷售員學習和掌握銷售策略,提高銷售能力,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尤其是堅持性,踏實、勤奮,抗挫折能力等),提高銷售員的綜合素質。我們在幫助銷售員克服無助感時,應首先讓無助感銷售員明白他們的失敗主要由於努力不夠而不是他們低能,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同時,在循序漸進有步驟的訓練和積極強化中,使他們的能力真正得以提高,銷售員的無助感也就自然會消除的。

銷售員對於薪水、上級的評價、工作滿意度、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覺與歸因正確與否,對於其潛力的發揮和組織的良好運作是有重要影響的;同時,銷售經理在對員工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時也應該儘量避免歸因中的偏見和誤差。那麼如何克服歸因偏差?:a、要引導組織成員學習科學知識,尊重自然規律的特殊性,避免擬人化歸因。

b、要引導組織成員多進行個人傾向歸因,克服總是歸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們的成就動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作用。c、要引導組織成員多從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努力)歸因,少從內在的穩定因素(能力)歸因,克服總是認為自己能力低的歸因偏差,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比如,儘管我們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有充分的證據支援,我們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的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這稱為基本歸因錯誤。

它可以解釋下面情況:當銷售代表的業績不佳時,銷售經理傾向於將其歸因於下屬的懶惰而不是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個體還有一種傾向於是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運氣,這稱為自我服務偏見。由此表明,對員工的績效評估可能會受到歸因偏見的影響。

歸因理論告訴我們,領導的基礎是對人們的行為做出歸因,而領導行為則是對不同歸因所做出的反應。對部下的行為做出什麼樣的歸因,就會採取相應的領導行為。因此,明晰地鑑別人們的行為原因對管理者極為重要,有效的管理者應先正確地鑑別部下的行為原因,而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

當我們做了某事後,會有一些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歸因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因為人們尋求理解是人們行為的基本動因,人們試圖去解釋事情發生的原因,他們試圖去為他們的成功或失敗尋找能力、努力、態度、知識、運氣、幫助、興趣的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我們要學會歸因管理,善用知覺管理理論,從而提高銷售隊伍的管理效率。

求教,有個效應,大概意思是把別人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他自身不努力,而不考慮當時的外界環境情況。

8樓:匿名使用者

凱利的三維歸因理論

h.h.凱利提出,可以使用3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

①歸因於從事該行為的行動者。②歸因於行動者的對手 。③歸因於行為產生的環境 。

這3個原因都是可能的 ,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種資訊 :一致性 、一貫性和特異性 。凱利強調了3種資訊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論又稱為三度理論。

凱利又提出因果圖式的概念。圖式就是人們在生活經驗中形成某種看法。人們常以圖式解釋特定的行為。

9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歸因錯誤:在解釋別人行為原因時,高估內在的性格因素,低估情景因素的傾向。

10樓:喑喑黯

應該是內部歸因。反正是屬於歸因理論的!

簡述韋納的歸因理論及其意義

11樓:匿名使用者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主要有三個論點:

1、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

2、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

3、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韋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把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劃分成三個維度,比海德的思想有所發展,並且有助於人們對成就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他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一個人把考試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那麼以後考試還會預期失敗,這是因為能力是一個穩定性的原因;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於運氣不佳,那麼以後考試就不大可能預期失敗,這是因為運氣是一個不穩定性的原因。

有成就需要的人會把成就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努力不夠。不甘於失敗,堅信再努力一下,便會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只要盡力而為,沒有辦不成的事。

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認為努力與成就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把失敗歸因於其他因素,特別是歸因於能力不足。成功則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結果,如任務難度不大、正好碰上運氣等等。

作為對成就需要理論的一個補充,歸因理論特別強調成就的獲得有賴於對過去工作是成功還是失敗的不同歸因。如果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於自己的努力程度,就會增強今後努力行為的堅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與失敗歸因於能力太低、任務太重這些原因,就會降低自身努力行為的堅持性。

運氣或機遇是不穩定的外部因素。過分地歸因於這一因素會使人產生「守株待免」的堅持行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為的。總之,只有將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內外部的不穩定因素時,即努力的程度不夠和運氣不好時,才能使行為人進一步堅持原行為。

韋納認為,教育和培訓將使人在成就方面發生激勵變化並促進激勵發展。培訓的重點是教育人們相信努力與不努力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