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2022-09-04 09:01:37 字數 6071 閱讀 6046

1樓:鯨娛文化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2樓:帝都小女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

」朱熹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於世,並非鄭玄所首倡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3樓:斑馬先森

意思:理想是崇高的,我們皆當盡力而為之。只要去向往它,不斷的努力,不在乎成功與否,關鍵是讓嚮往成為我們心中的天堂,永遠輝煌,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

這是詩經中最美的句子之一,出自於《詩經·小雅· 車舝》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 尹吉甫採集、 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 風》、《 雅》、《 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 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 周頌》、《 魯頌》和《 商頌》。

4樓:熱詞替換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5樓:熱詞替換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6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出自:《詩經·小雅·車轄》

《詩經·小雅·車轄》

朝代:周朝

原詩:《詩經·小雅· 車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鯡鯡,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譯文: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馬並排走,六根韁繩如琴絃。

如今新婚遇見你,我心從此得安慰。

7樓:孤獨一生巨蟹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8樓:kame和梨

這句話的意思是:

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我)雖然達不到那樣的高度,可(我)仍然很嚮往。

原文:《詩經·小雅· 車舝》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四牡鯡鯡,

六轡如琴。

覯爾新婚,

以慰我心。

譯文德如高山人景仰,

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馬並排走,

六根僵繩如琴絃。

如今新婚遇見你,

我心從此得安慰

「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就讀xíng。

景行( 道路)行( 行走)止。

9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舝》。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

這樣,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什麼意思

10樓:鯨娛文化

出自《詩經·小雅· 車舝》,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

11樓:穆子澈想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

出處:西漢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贊》

原文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譯文 :

去到魯地,**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

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標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一、賞析

《孔子世家贊》是西漢文學家司馬遷寫的一篇贊。此文是《史記·孔子世家》的讚語,開篇以總評揭出自己對孔子的無限景仰,繼而從遺書、遺物、遺教三個方面,極言自己對孔子的嚮往,結篇再以總評寫自己對孔子的崇奉,無處不洋溢著作者對孔子的無限敬仰之情。

全文描寫含情,敘事含情,議論亦含情,讀之,覺字裡行間,深情無限,且文筆簡法,含意深遠。讚語開篇以總評揭出自己對孔子的無限景仰;繼而從遺書、遺物、遺教三個方面,極言自己對孔子的嚮往;結篇再以總評寫自己對孔子的崇奉。

前一總評,主要是立足於孔子與作者自身的比照,主要從作者自身的感情落筆,因此顯得親切;後一總評,主要是立足於孔子與天子、王侯以及後世儒家學者的比照,主要從孔子的歷史影響著墨,因此顯得得體。二者相互映襯,而各有韻味。

另外,讚語第一層主要是描寫,第二層主要是敘事,第三層主要是議論。但描寫含情,敘事含情,議論亦含情。讀之,覺字裡行間,深情無限。

二、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12樓:匿名使用者

看到高山就停下來仰望,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模仿他,雖然不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心裡還是努力那麼去做。

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麼疑問,請追問,

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請千萬別忘記採納喲!

13樓:雨中一朵浪花

高山很高,只能仰望到目力所及的地方。

景色很美,只能走到不能再走的地方。

雖然都不能達到,但是心裡一直嚮往那個地方。

14樓:童毅夷君昊

就是說高山可以制止,風景可以制止,不能制止的就是心。

15樓:裡特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

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原出於《詩經·小雅·車轄》。後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使得本來的意思發生了變化。大致意思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讓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雖然不能達到(上面)這樣的境界,但心裡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16樓:畢辭釗恬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一直耳熟能詳,但確切的意思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藉此機會,正好學習一下。下面是學習的成果,與大家共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讚美孔子:「《詩》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漢鄭玄註解說:

「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宋朱熹則解釋說:

「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麼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一個崇高得可以,一個直白得可以。對「止」,都解釋為語助詞,看來沒有什麼異義。

高山景行,現在縮略成為成語。查了幾本詞典,有的各取一說,有的乾脆雜糅一起了,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為光明正大。這樣,鄭玄朱熹都沒有什麼意見了,呵呵。

——主要原因是司馬遷將其用來放在孔夫子身上,後世的讀書人看了沒有不受用的,肯定要這麼解釋了!

另外,「景行行止」這句話中的讀音有些分歧,第二個「行」從讀音到釋義都沒有什麼問題,分歧在於第一個「行」字,目前所能見到的,主要有三個讀音:háng、xíng、xìng。讀háng,顯然把景行直接解釋了大路;讀xíng,也顯然是把景行直接解釋為行為正大光明(把行讀作xìng是舊讀,如品行、言行、德行、罪行、獸行等,現在都讀xíng了)。

接下來把《詩經》原文找來學習了一遍,不知所云。又找了篇譯文,看了之後,不由得大笑:還是朱熹實在,司馬與鄭玄都有點牽強附會了,呵呵!

《詩經·小雅·甫田之什·車轄》

間關車之轄兮,思孌季女逝兮。匪飢匪渴,德音來括。雖無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維鷮。辰彼碩女,令德來教。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嘉餚,式食庶幾;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

譯文:車轄轉動間關響,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飢來不是渴,盼和美人結鴛鴦。雖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飲喜洋洋。

平地樹林多茂密,長尾野雞樹上棲。漂亮姑娘及時嫁,帶來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飲多快樂,永遠愛你不厭棄。

雖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別太少。雖然桌上沒佳餚,希望大家都吃飽。雖無美德來配你,請來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樹當柴燒。砍下柞樹當柴燒,樹上枝繁葉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卻相思樂陶陶。

高山抬頭看得清,沿著大道向前奔。四匹馬兒跑不停,六條韁繩諧如琴。見你車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通篇都是喜氣洋洋的新郎官樂呵呵傻呼呼地吟唱,如果非要將高山景行解釋為崇高的道德與光明正大的行為,那就太迂腐、太酸氣了,太沒有氣氛、太煞風景了,哈哈!都說漢儒實在,宋儒附會,在這句話的解釋上,正好相反了,有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什麼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的大致的意思是讚頌品行才學像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舉止作為行為準則。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 喻以崇高的品行 之意。後以 高山景行 比喻崇高的德行。2 原出於 詩經 小雅 車轄 後司馬遷 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什麼意思

出自 詩經 小雅 車舝 是說一個人的品德如高山一般讓人景仰,如大道一般讓世人遵循,讓人不禁將他的舉止作為行為,雖然不能到達和那人一樣的品行和才學,但也會心之嚮往,時刻規範著自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這話出自 詩經 小雅 鄭玄註解說 古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出自哪裡

這話出自 詩經 小雅 鄭玄註解說 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註解說 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上句 高山仰止 鄭說 高山 比喻崇高的道德,仰 是慕仰 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下句 景行行止 分歧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