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單反的長焦鏡頭防抖功能有沒有必要啊

2022-10-08 22:31:08 字數 5836 閱讀 6052

1樓:

is1代可以壓制3擋快門速度,2代可以壓制4檔快門速度

但是說實話,真正在進光不足的時候is也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在外景陽光充足的時候 一般即便光圈只有f5.6 iso400時快門也能達到1/200以上 不會有太大的抖動發生,所以is必要性不是特別大

如果是拍人像的話,負責任的說一句 防抖幾乎沒什麼用,防抖只能修正手抖,減慢快門速度,但是目標是會動的,減慢快門速度反而會增大目標的移動 必然模糊

另外 我用的頭就是不帶防抖的70-200mm f2.8....用了很久了 也習慣了

再另外的就是..1l所說道的小小白,只是恆定光圈4而已,與所謂狗長焦的300mm f5.6相比只差了半擋光圈,也就是說只能修正半擋快門....

在對銳度一類的畫質方面追求不是太大的話,小小白是個完全的雞肋

而如果是望遠風景拍攝的話,腳架是必須的,防抖就也無所謂了

2樓:匿名使用者

3個長焦狗頭,最大光圈都比較小,is很有必要

攢錢搞個小小白吧,那三個頭哪個都不會很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光線好就不用is 不好就要開is

一般傍晚的時候拍人 is都沒用了

晚上更沒用

4樓:匿名使用者

防抖非常有必要,越是長焦就越該用防抖頭。否則你就只有到哪都背三腳架了。

5樓:dv楚風漢韻

要有好腳架的話,或是你的持機穩定的功底可以就不要vi頭,鈔票就省下了。

6樓:匿名使用者

省下防抖的錢,上個三角架。

數碼相機的防抖功能重要嗎?

7樓:塵土飛揚

初次接觸數碼相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即拍攝出來的畫面不夠清晰,老是會發生重影或模糊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偶爾的失焦(即相機未能正常對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快門速度過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條件下,拍攝到清晰**的快門速度應該達到焦距倒數甚至更高。

舉個簡單例子:佳能a75的鏡頭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麼在廣角端,快門速度應該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證拍攝的**較為清晰,而在長焦端,快門速度應該要達到1/125秒才行。而且如果現場的光線條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麼拍攝出清晰的**便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對於那些10倍光學變焦的產品而言,防抖技術則是更加必要,因為這些產品的長焦端往往達到370mm以上,因此,快門速度必須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則就只能望遠興嘆了。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2023年推出了具有減震(vr)技術的袖珍相機。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帶有影象穩定器的鏡頭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穩定系統(image stabilizer)的縮寫,這就是習慣上提到的「防抖系統」。

其實在實際拍攝中拍攝者的手在膠片或是ccd/cmos感光過程中的抖動是客觀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機構來減小由於攝影者手的抖動帶來的影像模糊。防抖,到目前為止,分三大型別:光學防抖、電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

目前推出過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的廠家有:佳能、尼康、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松下和適馬。

瞭解了以上幾種型別,讓我們再看看現在到底有那些優秀的防抖熱賣機型。

1、松下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 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達as(anti--shake)

防抖的好處,在一定的快門以下,防抖技術可以非常好的解決手抖問題,小dc 上的防抖對於新手來說尤其重要,使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清晰的**。但是,同時,防抖技術也會造成成像銳度的降低。畢竟鏡頭裡多了個浮動的鏡片。

這對於要求較高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比較不好接受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防抖系統都會有個開關,使用者可以選擇取消或開啟防抖。加上 防抖系統是非常耗電的,所以我一般不開啟防抖開關,而是要用的時候才開。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關鍵還是要儘量使用安全快門,或更快的快門,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使用好的三腳架。

8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的防抖技術分為光學防抖和ccd防抖,還有一種所謂自然防抖。

1.光學防抖技術的代表性廠商是尼康和佳能。以尼康為例來談談光學防抖的原理。

尼康的光學防抖技術是在鏡頭內的陀螺儀偵測到微小的移動,並且會將訊號傳至微處理器立即計算需要補償的位移量,然後通過補償鏡片組,根據鏡頭的抖動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補償,從而有效的克服因相機的振動產生的影像模糊。尼康的is系統僅需要極短的時間就可完成is鏡片組的移動,所以效果還是非常好的。通常能有效預防快門時間短於1/60s範圍之內的抖動。

2.ccd防抖的原理就是將ccd安置在一個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的支架上,先檢測出是否有抖動,由於使用陀螺感測器,抖動的檢測與其他公司基本相同。然後感測器檢測出抖動的方向、速度、移動量……檢測的訊號經過處理,計算出可以足以抵消抖動的ccd移動量。

3.自然防抖,富士的幾款機器中有這個技術,就是將iso提高到1600度,以此提高快門速度來彌補抖動,但是這種技術也同時大大提高了**噪點,所以在實際使用中缺乏實際意義。

至於防抖的作用,主要是在使用長焦時由於進入鏡頭的光線較少(比如用在大倍數的變焦和光線相對比較暗時的拍攝),因為,大倍數變焦時手的抖動會很容易使**照模糊,而光線較暗時拍攝因快門速度會比較慢,所以只能用較長的**時間,而且此時手部的微小顫動都會產生虛糊,在沒有三腳架的情況下光學防抖還是有用的

總的來說如果不是五倍以上光學變焦的相機,防抖的作用不是十分有用,它還很費電,但是你如果認為自己拍攝時手老不穩,也還是有用的。

9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數碼相機防抖功能是為了減少由於手抖而產生的**模糊的現象。

說到「防抖」,就要知道怎麼會「抖」。

初次接觸數碼相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即拍攝出來的畫面不夠清晰,老是會發生重影或模糊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偶爾的失焦(即相機未能正常對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快門速度過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條件下,拍攝到清晰**的快門速度應該達到焦距倒數甚至更高。

舉個簡單例子:如相機的鏡頭等效焦距是35mm―105mm(一般的3倍光學變焦鏡頭),那麼在廣角端,快門速度應該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證拍攝的**較為清晰,而在長焦端,快門速度應該要達到1/125秒才行。而且如果現場的光線條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麼拍攝出清晰的**便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對於那些10倍光學變焦的產品而言,防抖技術則是更加必要,因為這些產品的長焦端往往達到370mm以上,因此,快門速度必須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則就只能望遠興嘆了。所以「防抖」對長焦相機來說應該是更有用一些了。

所以在拍攝時,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速度,**就容易出現重影或模糊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抖」了或「糊」了。其實,在實際拍攝中拍攝者的抖動是客觀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機器的「防抖」功能只能是相對減小由於攝影者手的抖動帶來的影像模糊,也不是萬能的。

至於防抖的作用,主要是在使用長焦時由於進入鏡頭的光線較少,所以只能用較長的**時間,而且此時手部的微小顫動都會產生虛糊,在沒有三腳架的情況下光學防抖還是有用的。

比如,當你拍攝某個場景本來需要用到1/500s的安全快門速度,但在開啟了「防抖」功能後,你可以1/125s(慢4倍)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並能保持**清晰。

所以有防抖功能,往往能在光線較弱的環境下、拍攝運動場景、拍攝微距作品和使用長焦段拍攝中大顯身手。

防抖的好處:在一定的快門以下,防抖技術可以非常好的解決手抖問題,小dc機上的防抖對於新手來說尤其重要,使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清晰的**。但是,防抖技術也會造成成像銳度的降低,畢竟鏡頭裡多了個浮動的鏡片。

這對於要求較高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比較不好接受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防抖系統都會有個開關,使用者可以選擇取消或開啟防抖。加上防抖系統是非常耗電的,所以一般不開啟防抖開關,而是要用的時候才開。

但說到這,也不是說沒有防抖的相機就不能買,恰恰相反,一些功能很好的相機,雖然沒有防抖,卻非常受攝影愛好者追捧,因為要實現「防抖」,技術比機器更重要。可以看到,攝影論壇中對一些攝影高手的「鐵手功夫」,大家都是很佩服的,只要技術到家,在非安全快門下也一樣可以拍出比用了「防抖」技術還清晰的**的。

另外,如果你大多數時間是在室外拍攝,光線好,也可以不用過多考慮防抖。因為只要快門上去了,也就不用「防抖」了。還有,要想真正「防抖」,那什麼技術都不會超過「三腳架」的防抖作用,比如要拍夜景,什麼防抖技術都是徒勞的,只有三腳架最防抖,呵呵。

另外一定注意,在用三腳架時,一定要關閉「防抖」,因為三腳架不抖了,但相機的「防抖」功能會自己「抖」,所以可以看到,一些「防抖」的相機用三腳架時的**反而更模糊,呵呵。

當然,在選擇相機時,同等條件下,有防抖總比沒有防抖強,當然**自然要更貴一些,但只要自己願意,買個帶防抖功能的也更好,大不了不用時關閉功能就是了,呵呵。

這裡也要注意一個問題,防抖功能只是一個附加功能,要防止商家把防抖當噱頭。目前,防抖分三大型別:光學防抖、感光器(ccd)防抖、自然防抖(iso防抖)。

一般來說,光學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屬於真「防抖」,而自然防抖(iso防抖)是以犧牲成像質量為代價的假「防抖」。

另外儘管無數人一再強掉「防抖」對長焦數碼相機的重要性,但是多花數百元買一個防抖真的划算麼?如果有幾百塊錢,買一個優質的三角架不是更能解決問題!而且看起來也更專業麼?

其實,即便是具有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其適用性也是有所侷限的。這是因為防抖並非萬能,雖然在相同的光線條件、以及相同的焦段下,防抖機型確實要優於非防抖機型,但是在夜晚、室內等光照極低的情況下,無論有沒有防抖,如果沒有三角架都不可能拍出清晰的相片。相反的,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則不管有沒有防抖,只要快門速度夠快,一樣可以拍出清晰的相片。

防抖功能

初次接觸數碼相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即拍攝出來的畫面不夠清晰,老是會發生重影或模糊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偶爾的失焦(即相機未能正常對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快門速度過低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條件下,拍攝到清晰**的快門速度應該達到焦距倒數甚至更高。

舉個簡單例子:佳能a75的鏡頭等效焦距是35mm―105mm,那麼在廣角端,快門速度應該至少保持1/40秒才能保證拍攝的**較為清晰,而在長焦端,快門速度應該要達到1/125秒才行。而且如果現場的光線條件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那麼拍攝出清晰的**便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可想而知,對於那些10倍光學變焦的產品而言,防抖技術則是更加必要,因為這些產品的長焦端往往達到370mm以上,因此,快門速度必須要在1/400秒以上才算合格,否則就只能望遠興嘆了。

最早推出防抖概念的是日本尼康公司,在2023年推出了具有減震(vr)技術的袖珍相機。次年,日本佳能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支帶有影象穩定器的鏡頭eos 75~300mm f/4~5.6 is,其中is是影像穩定系統(image stabilizer)的縮寫,這就是習慣上提到的「防抖系統」。

其實在實際拍攝中拍攝者的手在膠片或是ccd/cmos感光過程中的抖動是客觀存在的,防是防不住的,只能是靠特殊的機構來減小由於攝影者手的抖動帶來的影像模糊。防抖,到目前為止,分三大型別:光學防抖、電子防抖和感光器(ccd)防抖。

目前推出過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的廠家有:佳能、尼康、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達、松下和適馬。

瞭解了以上幾種型別,讓我們再看看現在到底有那些優秀的防抖熱賣機型。

1、松下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er)

2、佳能is(image stabilizer)

3、柯尼卡美能達as(anti--shake)

防抖的好處,在一定的快門以下,防抖技術可以非常好的解決手抖問題,小dc 上的防抖對於新手來說尤其重要,使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清晰的**。但是,同時,防抖技術也會造成成像銳度的降低。畢竟鏡頭裡多了個浮動的鏡片。

這對於要求較高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也是比較不好接受的,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防抖系統都會有個開關,使用者可以選擇取消或開啟防抖。加上 防抖系統是非常耗電的,所以我一般不開啟防抖開關,而是要用的時候才開。

所以,不要完全迷信防抖,關鍵還是要儘量使用安全快門,或更快的快門,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使用好的三腳架。

膠片相機鏡頭能用在數碼單反機上嗎

很多數碼單反都是膠片單反技術的延續,有的卡口改了,有的卡口沒改,有的是小改。佳能從膠片時代末期就開始改ef卡口,尼康是被推著把d頭換成了g頭。只要卡口是一樣的就可以用,只是要注意鏡頭有沒有自動功能,如果沒有的話機身的自動對焦等功能就都沒用了。用膠捲的老佳能單反相機鏡頭可以用在佳能數碼單反上面嗎?看你...

孔雀2單反相機的鏡頭能用在佳能數碼單反相機上嗎,需要什麼轉接環

孔雀 2單反相機是上世紀70年代末國產相機,它是仿製上海的海鷗df單反相機的,它的鏡頭和海鷗相機一樣,都是採用美能達的md介面。md鏡頭轉接佳能使用,因為像場平面距離的不同,如果不加合焦補償鏡片的話,無法做到無窮遠合焦,單靠改進轉接環也不可能實現。只能通過調節對焦機構才能達到合焦。但調整合焦機構很費...

佳能和尼康的數碼單反能用卡爾蔡司的鏡頭嗎

可以的。蔡司鏡頭ze是為佳能的,zf是為尼康的。手動對焦,但是顯示合焦點。蔡司生產了ze 佳能 和zf 尼康 卡口的鏡頭,不過只能手動,自動蔡司只有索尼有。徠卡有松下卡口的,好像是沒有佳能尼康卡口的。施耐德鏡頭好像民用頭不多,我不大瞭解,但三星有一些施耐德的認證頭吧。可以的,現在蔡司鏡頭有佳能和尼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