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為什麼能一直燃燒,太陽為什麼可以一直燃燒?

2022-11-16 16:56:03 字數 5061 閱讀 8777

1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可以考慮一下燃燒的條件,可燃物,溫度,好像沒有氧氣啊,所以不應該叫燃燒,也許。

所以,像樓上所說的發生了核聚變。核聚變要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就會有熱量啊 。

2樓:匿名使用者

組成太陽的物質大多是些普通的氣體,其中氫約佔71%, 氦約佔27%, 其它元素佔2%。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太陽大氣。太陽的大氣層,像地球的大氣層一樣,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質分成各個圈層,即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我們平常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溫度約是6000攝氏度。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們不能直接看見太陽內部的結構。但是,天文學家根據物理理論和對太陽表面各種現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陽內部結構和物理狀態的模型。

這一模型也已經被對於其他恆星的研究所證實,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 太陽的核心區域雖然很小,半徑只是太陽半徑的1/4,但卻是太陽那巨大能量的真正源頭。太陽核心的溫度極高,達1500萬℃,壓力也極大,使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生,從而釋放出極大的能量。

這些能量再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的傳遞,才得以傳送到達太陽光球的底部,並通過光球向外輻射出去。 太陽會燃燒完的.科學家估計,太陽在未來的幾億年後,會燃燒完.燃燒完後,將會過度的膨脹,而**.因此,整個太陽系估計會被毀滅.但會產生新的太陽和太陽系.

3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的活動**於其核心部分。太陽的核心壓力超過地球的 340億倍。在這裡發生著核聚變。

聚變導致四個質子或氫原子產生一個阿爾法粒子或氦原子核。阿爾法粒子的質量比四個質子小0.7%,剩餘的質量轉化成了能量並被釋放至太陽的表面,並通過對流過程散發出光和熱。

太陽核心的能量需要通過幾百萬年才能到達它的表面。每秒鐘有七億噸的氫被轉化成氦。在這過程中,約有五百萬噸的淨能量被釋放,因此使太陽能夠發光。

4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一直燃燒,總有一天會消滅

太陽為什麼可以一直燃燒?

5樓:小樂學姐

太陽就是一顆恆星,它就是因為在是星雲團時,中心的壓力過大,導致核聚變發生。核聚變的發生導致了溫度的不斷升高。並且在發生核聚變時,也向外播撒紅外線以及光。

這就是太陽為什麼會發熱和熱光的原因。

在大**初期把所有的物質都向四周炸開了。可能當時的最基本的物質就是氫原子和氫分子。經過了數十億年的積聚形成了,早期的星雲團。

星雲團在經過100萬年的時間後,中心就會形成一個密度最大、溫度最高的氣狀圓盤,這個圓盤在自身重力的不斷收縮下,溫度不短升高,大約在1000萬攝氏度時開始發生核聚變反映,這就形成了恆星。

所處位置:

太陽只是宇宙中一顆十分普通的恆星,但它卻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中,包含我們的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一些矮行星、彗星和其它無數的太陽系小天體,都在太陽的強大引力作用下環繞太陽執行。

太陽系的疆域龐大,僅以冥王星為例,其執行軌道距離太陽就將近4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60億千米之遙遠,而實際上太陽系的範圍還要數十倍於此。

但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太陽系家族,在銀河系中卻僅僅只是十分普通的滄海一粟。銀河系擁有至少1000億顆以上的恆星,直徑約10萬光年。

6樓:匿名使用者

太陽能源來自太陽內部的熱核聚變.確實,太陽的能源不在其表面,而在它的核心部分.太陽中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壓力又十分巨大.

在這高溫、高壓條件下,物質的原子結構遭到了破壞,結果是氫原子核有可能通過一些原子反應結合成氦原子核.每4個氫原子核結合成1個氦原子核,同時釋放的能量要比原來大100萬倍以上.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太陽上氫的含量極為豐富,足可以進行100億年以上的熱核反應而不會停止.

因此,太陽內部的熱核聚變是太陽發光發熱的真正原因.正是有了太陽的光,地球才會如此生機勃勃.

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這種能量是由四個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而釋放出來的。我們知道,一個氫原子核的原子量是1.

00728,一個氦原子核的原子量是4.0015,4個氫原子核的質量應為4.0292。

當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1個氦核時,就要虧損0.0276個單位的質量,其中,1克氫核聚變成氦核時要虧損0.0069克的質量。

這就是說,太陽能的產生是以消耗質量為代價的,而且這些質量轉化成太陽輻射就不再屬於太陽了。太陽每秒鐘要損失大約400萬噸的質量,對於巨大的太陽質量來說簡直太微不足道了。從太陽誕生到目前的50億年中,太陽僅消耗了0.

03%的質量,即使再過50億年也僅消耗太陽質量的0.06%。可問題是,太陽質量再大,總還是有限的,到底太陽的壽命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呢?

對地球又有什麼影響呢?

太陽的一生是從星雲開始的,最後一直到紅巨星、白矮星,成為太陽的死骸,這一過程大約要經過100億年,也就是說再過50億年將是太陽的死期,而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將在太陽變成膨脹的紅巨星時被其吞掉。如果我們人類能生存到那個時代的話,就只能飛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了。

太陽在晚年將成為紅巨星

太陽在晚年時,將己經耗盡核心區域的氫,這時太陽的核心區域都是溫度較低的氦,周圍包著的一層正在進行氫融合反應,再外圍便是太陽的一般物質.氫融合反應產生的光和熱,正好和收縮的重力相同.核心區域的氦由於溫度較低,而氦的密度又比氫大,所以重力大於熱膨脹力而開始收縮,核心區域收縮產生的熱散佈到外層,加上外層氫融合反應產生的熱,使得太陽外部慢慢膨脹,半徑增大到吞沒水星的範圍.

隨著太陽的膨脹,其發光散熱的表面積也隨之增加,表面積擴大後,單位面積所散發的熱相對減少,所以太陽一邊膨脹,表面溫度也隨之降到攝氏三千度,在發生的電磁輻射中,以紅光最強,所以將呈現一個火紅的大太陽,稱為」紅巨星」.

在紅巨星時期的太陽不穩定,外層大氣受到擾動會造成膨脹,收縮的脈動效應,而且脈動的週期和體積大小關.想想果凍的情形,輕拍一下果凍,它便會晃動,而且果凍越大,晃動的程度越小.同樣的道理,紅巨星的體積越大,膨脹,收縮的週期也越長.

簡單來說,五十億年後,太陽核心區域收縮的熱將導致外部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充滿氦的核心區域則持續收縮,溫度也隨之增加.當核心區域的溫度升至一億度時,開始發生氦融合反應,三個氦經過一連串的核反應後融合成為一個碳,放出比氫融合反應更巨量的光和熱,使太陽外層急速膨脹,連地球也吞沒了,成為一個體積超大的紅色超巨星.

太陽的末路:白矮星

相似的過程是在紅色超巨星的核心區域再次發生,碳累積越來越多,碳的密度比氦大,相對的收縮的重力也更大,史的碳構成的核心區域收縮下去.但是當此區域收縮到非常緊密結實的程度,也就是碳原子核周圍所有的電子都擠在一起,擠到不能再擠時,這種緊密的壓力擋住了重力收縮.雖然此時的溫度比攝氏一億度高很多,但是還沒有高到可以產生碳融合反應的地步.

因此,太陽核心區域不再收縮,但也沒有多餘的熱使外層膨脹,就如此僵持著,形成了白矮星.由於白矮星的核心沒有核融合反應來供給光與熱,整個星球越來越暗,逐漸黯淡下去,最後變成一顆不發光的死寂星球----黑矮星.經過理論上的計算,白矮星慢慢冷卻變成黑矮星的過程非常漫長,超過一百多億年,而銀河系的形成至今不過一百多億年,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還沒有老到可以形成黑矮星.

經過計算,太陽體積縮小一百萬倍,約像地球一樣大時,物質間擁擠的的程度才足以抗拒重力收縮.想想,質量與太陽相當,體積卻只有地球大小,很容易算出白矮星的密度比水重一百萬倍,也就是說一一方公分的物質約有一公噸重,是非常特別的物質狀態,物理學家稱為簡併狀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

一般人都看過電子圍繞原子核的圖畫或動畫,雖然是簡化的示意圖,卻也反映了微小的物質狀態.通常電子都在距離原子核很遠的地方繞轉著,如果溫度逐漸降低,或是外力逐漸增加,則電子的活動範圍便被押擠而越來越小,逐漸靠近原子核.但是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距離有其最小範圍,電子不能越過這道界線.

就像圍繞在玻璃珠周圍的沙粒一樣,沙粒最多依附在玻璃珠表面,而無法壓入玻璃珠中.

同樣的,當所有的電子都被迫壓擠再原子的表層時,物質狀態達到了一個臨界,即使在增加壓力,也無法將電子往內壓擠.這種由電子處於最內層而產生的抗壓力稱為電子簡併壓力.依據理論推算,質量小於一點四個太陽質量的星球重力,不足以壓垮電子簡併壓力,因此白矮星的質量不能比一點四個太陽質量更大.

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白矮星數量超過數百個,也都符合這個理論.這個上限首先是由一個印度天文學家錢德拉沙哈(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在2023年利用量子力學所求出來的,因此稱為錢式極限(chandrasekhar』s limit).

當錢德沙哈拉當年提出的這種由電子簡併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時,並沒有得到讚揚,再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一九三五年所舉辦的研討會中,更受到當代大師愛丁頓(authur eddington)爵士打壓,認為宇宙中並沒有這種天體.德拉沙哈受到這個打擊後,沒有辦法在即刊上發表**,因此他寫了一本書《恆星的結構與演化》,後來成為這個領域中的經典之作.為什麼要稱之為白矮星呢?

這是因為第一哥確定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顏色屬高溫的青白色,但是體積如此小,因此稱之為白矮星,但是後來陸續發現許多同類的恆星,星光顏色屬於溫度較低的黃色橙色,但是仍然稱它們為白矮星.白矮星因此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這類由電子簡併壓力擋住重力收縮的星球.

7樓:黑

但凡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物體的燃燒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達到燃點以及氧化物。其中,氧氣是燃燒必不可少的條件。

因此,想要滅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隔絕氧氣,生活中的很多滅火裝置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太陽散發出的光和熱是地球最基本的能源**,是地球生命的基本保障。然而宇宙中是沒有氧氣的,那麼,在沒有氧氣的宇宙中,太陽是怎麼燃燒的呢?

我們看到太陽會下意識地覺得它在燃燒,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真正的太陽雖然從望遠鏡上看像是在燃燒,但它並沒有真正進行燃燒反應,它只是發出了光熱而已,就像燈泡一樣,沒有燃燒卻一樣能發出光和熱。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太陽的內部發生了氫-氮聚變反應,這個原理其實和氫彈**是一樣的。核聚變會產生上億攝氏度的高溫,因此太陽就會發出巨大的光和熱。

既然氫彈和太陽都是核聚變反應,那麼為何太陽可以緩慢地「燃燒」,而氫彈卻是在一瞬間**呢?這主要是因為太陽太大了,太陽不是所有部分都在聚變,它的聚變也是逐步的、過程性的。太陽每秒把600萬噸氫轉變成氨,產生的能量只有22億分之一到達了地球,即便如此,地球每秒接收到的太陽能仍有1.

757×10焦耳之巨。也就是說,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於500萬噸煤產生的能量。

太陽每秒產生22億個5000萬噸級的氫彈的能量,它確實是在時時刻刻地進行核聚變,只是因為太陽實在太大了,它的聚變過程要持續70億年,而人類歷史相對於這個漫長的過程來說實在是太短暫了。

一直超高溫燃燒的太陽,為什麼不會融化

一 因為太陽本身它就是由氣體組成的,所以太陽他在平時始終保持著等離子狀態,而且太陽它主要是通過核聚變這個方式來釋放巨大的能量,從而產生巨大的光能和熱量,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性,所以太陽並不會因為長時間的燃燒出現融化的狀態。二 太陽可以說本身他的形態就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再怎麼燃燒也不會出現融化,像我們...

太陽燃燒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太陽可以燃燒這麼久?有什麼樣的科學原理?

四個氫原子聚變成一個氦原子,通過太陽內部的高溫高壓來實現核聚變,從而放射出光芒。太陽燃燒是如何形成的?太陽的年齡約為46億年,它還可以繼續燃燒約50億年。在其存在的最後階段,太陽中的氦將轉變成重元素,太陽的體積也將開始不斷膨脹,直至將地球吞沒。在經過一億年的紅巨星階段後,太陽將突然坍縮成一顆白矮星 ...

太陽為什麼叫太陽,太陽花為什麼叫太陽花?

木 火bai 土 金 水構成五運 太 du陽 陽明 少陽 zhi 太陰 少陰 厥陰構成dao 六氣。回於是,有了運氣的變答化 經絡的劃分 穴位的名稱。太陽在這裡是中醫學及古代運氣學的概念。聶文濤說,不知道病人體內有 的力量就沒有理解中醫。三十六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原文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