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出自哪個時期,一鼓作氣出自什麼時期

2022-12-08 13:31:08 字數 5846 閱讀 9377

1樓:浩星冬卉

出自公元前684年.也是我國的春秋時代.原出處為《曹劌論戰》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論戰》是《左傳》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後人所起。本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

以下是全文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fá)我,公將戰.曹劌( guì )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yān)?」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徧(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曰:

「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fú)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

【釋義】全句意思是作戰是靠士兵的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耗盡了。

【背景】長勺之戰,發生於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

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

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魯軍一鼓作氣,大敗齊軍。

3樓:匿名使用者

一鼓作氣出自(春秋)時期。

他們都是出自什麼時代的成語,有采納

4樓:冰

春秋:退避三舍 脣亡齒寒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氣臥薪嚐膽

戰國:老馬識途 紙上談兵 百發百中 完璧歸趙朝秦暮楚

5樓:__黎小安丶

退避三舍(春秋)

老馬識途(戰國)

脣亡齒寒(春秋)

三令五申(春秋)

一鼓作氣(春秋)

6樓:**

百發百中

bǎi fā bǎi zhòng

[釋義] 百:形容多;發:發射;也指射箭;中:正對上;恰恰合上。①指射箭技術高明;每次都能命中目標。②比喻料事準確;算計高明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絕不落空。

[語出] 《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正音] 發;在這裡不能讀作「fà」;中;不能讀作「zhōnɡ」。

[辨形] 中;不能寫作「仲」。

[近義] 彈無虛發 百步穿楊

[反義] 無的放矢 百不一存

[用法] 用於射擊技術高明;現比喻辦事有充分把握。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

①他是個~的神槍手。

②林強是校籃球隊隊長;他投籃幾乎是~。

[英譯] never miss one』s aim

7樓:u盾

臥薪嚐膽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

[近義] 發憤圖強 宵衣旰食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發憤圖強」都有決心奮鬥;謀求富強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勵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發憤圖強」只是淺顯的陳說。

[例句] 六十年代初;我國人民~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和國際上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

[英譯] stoop to conquer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

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

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8樓:左玄道士

秦朝那時的,還沒有形成魏蜀吳

一鼓作氣出自什麼時期

9樓:南邕

出自春秋時期之《左傳.莊公十年》。

一鼓作氣的意思是: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勇氣。作,振作。後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勁頭的時候一口氣幹完。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後比喻做事時要趁著初起時的勇氣去做才容易成功。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節選: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

「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本文以曹劌為主、魯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闡明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採取的戰略原則,即政治上取信於民,軍事上後發制人等。本文對戰爭原因和戰前雙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寫,對戰爭過程也只是用「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對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得很詳盡。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於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10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公元前684年.也是我國的春秋時代.

原出處為《曹劌論戰》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氣的故事什麼時期

11樓:匿名使用者

長勺( sháo )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

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12樓:諦聽者

是出於春秋左丘明著的《左傳》中的曹劌論戰一節。是春秋時期魯國與齊國的戰爭。

一鼓作氣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

13樓:拉轟的李剛

一鼓作氣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初期,講述的是來自鄉間的曹劌以出色的才智幫助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為後世留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見。對此曹劌做了這樣的解釋「作戰是靠勇氣的。

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

14樓:沉落梧桐幾時別

出自《曹劌論戰》,曹劌春秋時魯國人 所以發生在春秋時間

15樓:匿名使用者

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之戰。

這句成語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一鼓作氣什麼時期

16樓:匿名使用者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褒義出 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例 句: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一鼓作氣是哪個時期的成語故事

17樓:大王叫我來巡山

春秋時期的。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氣,出自**?作者是誰?原文是什麼成語的意思是什麼?

18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作者相傳為左丘明。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意思為: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滿意請採納

一鼓作氣是成語故事一鼓作氣成語故事概括主要內容一鼓作氣成語故事簡單

一鼓作氣故事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 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 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 左傳 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

成語一鼓作氣出自哪篇古典文學作品

左傳 莊公十年 中的 曹劌 論 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

鼓的典故歷史由來有哪些,一鼓作氣的典故

相傳黃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戰中曾九戰九不勝,後受元女之教,造 夔牛鼓 八十面,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里,以鼓聲 象雷霆 大壯軍威,終於擒殺了蚩尤。在現存的文獻中,關於鼓的傳說很多,如 山海經 中山經 中有 首山魁 神 也,其祠用徐 幹舞,置鼓。說明鼓是祀神 幹舞 的伴奏樂器。山海經 大荒東經 中載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