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的歷史多悠久,粉條的來歷及歷史?

2022-12-12 19:16:15 字數 3490 閱讀 8559

1樓:龍捲杯中起

石碾是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等製作的使穀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從石器時間一直使用到近代,直到被動力機械替代。

它由碾臺(亦叫碾盤)、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碾管前、碾棍(或碾棍孔)等組成。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質碾盤做圓周運動依靠碾盤的重力對收穫的顆粒狀糧食進行破碎去殼等初步加工,該生產工具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逐步發展和完善的一種重要生產工具,至今在許多農村地區仍有使用。

推碾的時候至少需要兩人,一個人或多人專門推碾(也可用牲畜),一個人需要在碾磙後面,一手推著碾棍,另一手拿著笤帚,掃那些軋蹦到碾盤邊上的糧食,一圈又一圈地推,碾磙一圈一圈地軋,碎了的糧食又一遍一遍地被過籮,直到不剩下渣子為止。

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石碾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一直到工業化之前。石碾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生產工具,能以人

力,畜力,水力使石質碾盤做圓周運動依靠碾盤的重力對收穫的顆粒狀糧食進行破碎去殼等初步加工,該生產工具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逐步發展和完善的一種重要生產工具,至今在許多農村地區仍有使用。

粉條的來歷及歷史?

3樓:情歌悠揚

歷史:粉絲的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粉絲是選用優質的澱粉為主要原料,結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採取現代科技生產而成。

其絲條勻細,純淨光亮,整齊柔韌,潔白透明,烹調時入水即軟,久煮不碎不糊,吃起來清嫩適口,爽滑耐嚼,風味獨特。粉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與各種蔬菜、魚、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調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餚,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涼拌、熱炒、燉煮、油炸,是家庭及飲食業熱烹、涼拌之佳品。而利用澱粉加工粉絲,在我國至少已經有2023年曆史。

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粉英(澱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濾」、「杖攪」、「停置」、「清澄」。宋代陳叟達著《本心齋疏食譜》中寫道:「碾綻綠珠」,形象的描述了綠豆粉絲的製作方法。

民間雖有孫臏發明粉絲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究其是誰發明的,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先進的工藝和優異的品質。

來歷:《辭源》列有粉絲條目,解釋說:「亦稱『粉條』、『線粉』。

澱粉製品之一。澱粉**以直鏈澱粉含量較多的豆類為主,如綠豆、豌豆、蠶豆、豇豆、小豆等,其中以綠豆澱粉的製品最佳。也可用山芋、玉米等為原料。

一般將原料經過浸泡、磨漿、提粉、打糊、漏粉、拉鍋、理粉、晾粉、泡粉、掛晒等加工步驟製成。

4樓:匿名使用者

粉絲的生產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粉絲是選用優質的澱粉為主要原料,結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採取現代科技生產而成。其絲條勻細,純淨光亮,整齊柔韌,潔白透明,烹調時入水即軟,久煮不碎不糊,吃起來清嫩適口,爽滑耐嚼,風味獨特。

粉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與各種蔬菜、魚、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調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餚,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涼拌、熱炒、燉煮、油炸,是家庭及飲食業熱烹、涼拌之佳品。而利用澱粉加工粉絲,在我國至少已經有2023年曆史。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粉英(澱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濾」、「杖攪」、「停置」、「清澄」。

宋代陳叟達著《本心齋疏食譜》中寫道:「碾綻綠珠」,形象的描述了綠豆粉絲的製作方法。

民間雖有孫臏發明粉絲的說法,因無文字記載,不能為據。實際上也很難究其是誰發明的,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不斷完善而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先進的工藝和優異的品質。

《辭源》列有粉絲條目,解釋說:「亦稱『粉條』、『線粉』。澱粉製品之一。

澱粉**以直鏈澱粉含量較多的豆類為主,如綠豆、豌豆、蠶豆、豇豆、小豆等,其中以綠豆澱粉的製品最佳。也可用山芋、玉米等為原料。一般將原料經過浸泡、磨漿、提粉、打糊、漏粉、拉鍋、理粉、晾粉、泡粉、掛晒等加工步驟製成。

5樓:匿名使用者

饅頭起源於古代的人頭祭,距今約有2023年的歷史淵源,至宋代才逐漸定名為饅頭。饅頭按其種類,有饅頭和花捲;按其麵糰的軟硬,有軟面饅頭和硬麵饅頭;按其形狀,有刀切饅頭、半圓饅頭和開花饅頭。人們還將饅頭製成各種形狀,蒸成「壽桃饅頭」、「魚形饅頭」等。

能工巧匠還製成特殊的模子,內刻有各種花鳥獸物形象,將面按於其中,然後將面倒出,蒸制各具特色的面製品。人們還用麵包上豆餡、糖餡,製成豆包或糖包,別有風味。山東大饅頭和各種饅頭製品堪稱一流。

由此而得,花捲是饅頭的一種...

花捲是藝術化的饅頭,因其卷裹如花蕾而得名。

花捲種類很多,如糖花捲、鹹花捲、芝麻花捲等。

歷史是一直在進步嗎?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並非沒有出現過倒退,就拿歐洲的黑暗時代來說,整個社會都倒退了許多年,但是大的趨勢確實是一直進步的,即使是社會主義也是不斷的改進,比如中國的改革開放

7樓:千里馬

我認為歷史的車輪永遠都是向前進的,怎麼說呢?從階級社會的發展就可以得知。人從原始社會到我們今天社會的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都是在不段的發展,如果不是在發展那我們現在還生活在原始社會封建社會。

拿兩個歷史事件來說吧!當年的張勳,袁世凱復闢帝制最終還是失敗,被歷史的車輪碾的粉碎。

8樓:匿名使用者

後現代postmodern正是反對發展與進步的觀念,其是非與否姑置不論,至少進步觀值得反思。

有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 10

9樓:波特古

石碾讀音 shíniǎn :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等製作的使穀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由碾臺(亦叫碾盤)、碾砣(亦叫碾磙子)、碾框、碾管前、碾棍(或碾棍孔)等組成。

石碾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生產工具,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質碾盤做圓周運動依靠碾盤的重力對收穫的顆粒狀糧食進行破碎去殼等初步加工。

10樓:

石磙,用來壓稻穀,粗糧!

米貌似有很久的歷史了,那古代沒有機械是怎麼碾米的?

11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那叫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們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藥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

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鬥臼兩種。杵臼,即小石臼,加上一根臼杵就可操作。

臼杵為木質,手腕粗細,長一米左右,上端裝上兩三公斤重扁圓形石頭,以增加臼杵搗下去的重量。舂米的人手握杵往下搗,直到米糠完全從糙米上剝落,然後用竹篩子篩去米糠,白米就呈現在眼前。

也可以用半個鍋底形木桶埋於地下,地面再接半個木桶。這樣,每次可舂米四五斗,鬥臼舂米的方式和杵臼也有所不同。不是用手直接搗臼杵,需要在大石臼後搭木架,中間架有一根類似蹺蹺板的橫杆,橫杆前端連線臼杵,杵上的石塊約有十多公斤。

舂米時,操作者利用自身的重量,用一隻腳踩在橫杆上,使其前端上翹,當腳鬆開時,臼杵自然落在大石中心,臼杵迴圈往復搗米,使米由糙變白。

12樓:業半青

有一種農具是可以將米和稻殼分開的,我們小時候自己種水稻就用那個

中國刺繡的歷史,刺繡的悠久歷史

刺繡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刺繡的悠久歷史 中國刺繡起源很早,相傳 舜令禹刺五彩繡 夏 商 週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繡品,早期的刺繡遺物顯示 周代尚屬簡單粗糙 戰國漸趨工緻精美,這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也稱辮子繡,鎖...

中國的歷史有多悠久,中國的歷史大概有多少年

看你怎麼定義歷史了,要是三皇五帝的傳說都算的話可能有5000年 可那樣的話日本就能從天照大神開算,埃及就.國外說咱是3500,我以為比較客觀 中國的歷史大概有多少年?中華文明始於三皇五帝,距今大概6000年。夏,商,周 春秋戰國 秦,西漢,新,東漢,三國 魏蜀吳 東西晉,五代十國,隋,唐,南北朝,北...

中山大學的歷史,中山大學的歷史有多悠久?

在中山大學的官網上,是這樣介紹中山大學的歷史的 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廣州地區實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學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並親筆題寫校訓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學校於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後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