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指標有哪些,農業經濟主要的經濟指標 最新的農業經濟資料在哪裡找

2023-01-04 21:01:38 字數 5601 閱讀 8055

1樓:匿名使用者

農業投資經濟效益,是指投入的生產性資金所取得的有用效果,包括實物量、任務、功能、公益、質量及水平等。由於不同的投資專案,有不同的投資目標,即使是同一投資專案,也往往不止一個目標。為了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和比較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有時不能只用

一、二個指標,而是要藉助於一系列指標。評價農業投資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有:

一、農業投資增加生產能力(或效益)指標:

單位投資新增生產能力=某時期新增生產能力/某時期投資額

單位生產能力投資額=某專案全部投資額/某專案新增生產能力

二、農業投資增加農產品產量指標

單位投資增加農產品總量(總值)=投資後產品產量(產值)— 投資前產品產量(產值)/農業生產投資額

三、農業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指標

勞動生產率(%)=投資後的勞動生產率/投資前的勞動生產率×100%

四、農業投資利潤率指標

農業投資利潤率(%)=年利潤額/農業投資總額產×100%

五、投資效果係數

投資效果係數=年平均利潤與稅金總額 / 投資額

六、投資**期(以工程建成投產作為**期的開始時間)

投資**期=專案全部投資額 / 某專案年利潤和稅金總額

七、建設工期與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

平均建設工期=建成專案工期之和/專案個數

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某時期新增固定資產額/某時期投資完成額×100%

以上指標是從總體上反映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如果要對某項農業工程投資的經濟效益進行全面的評價,還必須藉助於一些技術分析指標。

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具體指標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十二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農民收入大幅提高,農民生活更加殷實;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具體發展指標為:

——農產品供給能力。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棉花、糖料總產量分別達到700萬噸和14000萬噸以上,油料總產量達到3500萬噸;蔬菜、水果等產品**穩定增加;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總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2900萬噸、5000萬噸、6000萬噸以上;標準化生產普及率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6%以上。

——農業農村產業結構。畜牧業和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6%和10%;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2:

1;鄉鎮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農墾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農業的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功能進一步拓展,農業農村服務業快速發展。

——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比重持續提高,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3;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左右;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1300萬人,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方式。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成長,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達到1.3億戶,存欄100頭以上奶牛規模化養殖比重超過38%,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50%。

——農業效益與農民收入水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左右;累計轉移農業勞動力4000萬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貧困人口明顯減少。

——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化肥、農藥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0%以上,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達到50%以上;草原退化得到有效遏制;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平顯著提高,累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1500億尾。

——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科教、文化、衛生、體育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農業經濟主要的經濟指標 最新的農業經濟資料在**找

衡量各農村之間經濟差異的指標有哪些 90

3樓:

衡量各農村之間經濟差異的指標有6個方面,用26個指標來進行綜合評價:

1.規模競爭力

規模競爭力有實物型和價值型兩類指標。考慮到我國區域廣闊,各地農業主導品種不一,用某幾種農業產品產量在全國作綜合比較容易失之偏頗,這裡我們全部採取價值型指標。具體指標包括農、林、牧、漁諸產業總產值和第一產業增加值五個指標用來衡量各省市農業規模競爭力水平。

2.基礎競爭力

根據生產函式理論,經濟的中長期發展主要取決於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農業的發展亦是如此,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以及其配置對農業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並形成了農業的基礎競爭力。對農業生產而言,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金、勞動力、土地和機械裝置。這裡分別選取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每百戶平均擁有拖拉機數、人均耕地面積和文盲率4個指標分別衡量農業基礎競爭力。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無法得到各省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的資料,用所有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標作為替代指標,用於說明農業從業人員的平均文化素質,並以此表現勞動力生產要素的質量狀況。

3.效益競爭力

效益競爭力是從產出和投入情況的對比角度分析農業競爭力。這裡我們選取了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和人均純收入4個指標。土地生產率,以單位耕地面積農業增加值水平測算,由於耕地主要用於種植業生產,但農業增加值則包括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因此,養殖業水平越高,單位耕地面積農業增加值水平越高,因而,這一指標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種養業的轉化水平。

勞動生產率以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農業增加值測算。增加值率等於當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之比,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物耗水平和生產轉化能力。由於農業生產的效益競爭力提高最終要體現在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還選擇了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

4.結構競爭力

農業經濟結構是衡量農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誌,它反映了社會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分佈狀況,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實際上是經濟結構從低階向高階、由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發展過程。這裡我們選擇了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林牧漁業佔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多樣化指數和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4個指標來衡量農業結構競爭力。第一產業比重衡量了第一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經驗,隨著農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多樣化指數反映了農業內部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綜合結構狀況和多種經營水平;鑑於國家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措施之一即放手發展林牧漁業,還設定了林牧漁業佔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衡量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程度。

前3個指標從產業結構衡量,由於產業構成變化會改變對勞動力的需求,引起就業構成的變化,其重新配置也會制約產業結構的變化,還引入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以衡量就業結構。

5.現代化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管理手段不斷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一般而言,農業的現代化競爭力體現在電力化、化學化、機械化和水利化4個方面。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資料可得性,這裡選取下述4個指標:

選擇單位播種面積農機總動力,以反映機械化裝備水平;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反映各區域農業化學化程度;以單位播種面積用電量反映農業用電水平;選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以反映一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利狀況(水利化程度用旱澇保收率來衡量更好,因為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包涵了有效灌溉水平和機電排灌水平,但在全國性的統計資料中,該指標資料不全,故在實際運算中以耕地有效灌溉率來替代)。

6.成長競爭力

競爭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尤其注重成長性,成長競爭力則正是從動態的角度反映我國各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成長競爭力。這裡我們選擇了人均純收入、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總產值和增加值平均增長率4個指標從不同角度衡量競爭力的動態變化過程。為避免異常值的影響,保證指標計算結果的平穩性,我們採取最近三年的資料來計算平均增長率

參考資料:中國31省市農業競爭力評價報告

1、農村的人均耕地面積

2、農民人均純收入/可支配性收入

3、糧食畝產量

4、地區的農業生產總值

4樓:米少卿

從6個方面用26個指標來進行綜合評價:

1.規模競爭力

規模競爭力有實物型和價值型兩類指標。考慮到我國區域廣闊,各地農業主導品種不一,用某幾種農業產品產量在全國作綜合比較容易失之偏頗,這裡我們全部採取價值型指標。具體指標包括農、林、牧、漁諸產業總產值和第一產業增加值五個指標用來衡量各省市農業規模競爭力水平。

2.基礎競爭力

根據生產函式理論,經濟的中長期發展主要取決於資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農業的發展亦是如此,生產要素的數量、質量以及其配置對農業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並形成了農業的基礎競爭力。對農業生產而言,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資金、勞動力、土地和機械裝置。這裡分別選取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每百戶平均擁有拖拉機數、人均耕地面積和文盲率4個指標分別衡量農業基礎競爭力。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無法得到各省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的資料,用所有15歲以上人口文盲率指標作為替代指標,用於說明農業從業人員的平均文化素質,並以此表現勞動力生產要素的質量狀況。

3.效益競爭力

效益競爭力是從產出和投入情況的對比角度分析農業競爭力。這裡我們選取了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增加值率和人均純收入4個指標。土地生產率,以單位耕地面積農業增加值水平測算,由於耕地主要用於種植業生產,但農業增加值則包括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因此,養殖業水平越高,單位耕地面積農業增加值水平越高,因而,這一指標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種養業的轉化水平。

勞動生產率以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均農業增加值測算。增加值率等於當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之比,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物耗水平和生產轉化能力。由於農業生產的效益競爭力提高最終要體現在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還選擇了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

4.結構競爭力

農業經濟結構是衡量農業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誌,它反映了社會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之間以及產業內部的分佈狀況,而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實際上是經濟結構從低階向高階、由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發展過程。這裡我們選擇了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林牧漁業佔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多樣化指數和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4個指標來衡量農業結構競爭力。第一產業比重衡量了第一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相對地位,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經驗,隨著農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是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多樣化指數反映了農業內部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綜合結構狀況和多種經營水平;鑑於國家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措施之一即放手發展林牧漁業,還設定了林牧漁業佔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衡量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程度。

前3個指標從產業結構衡量,由於產業構成變化會改變對勞動力的需求,引起就業構成的變化,其重新配置也會制約產業結構的變化,還引入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以衡量就業結構。

5.現代化競爭力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科技、現代裝備和現代管理手段不斷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一般而言,農業的現代化競爭力體現在電力化、化學化、機械化和水利化4個方面。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和資料可得性,這裡選取下述4個指標:

選擇單位播種面積農機總動力,以反映機械化裝備水平;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反映各區域農業化學化程度;以單位播種面積用電量反映農業用電水平;選擇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以反映一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利狀況(水利化程度用旱澇保收率來衡量更好,因為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包涵了有效灌溉水平和機電排灌水平,但在全國性的統計資料中,該指標資料不全,故在實際運算中以耕地有效灌溉率來替代)。

6.成長競爭力

競爭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尤其注重成長性,成長競爭力則正是從動態的角度反映我國各個地區農業發展的成長競爭力。這裡我們選擇了人均純收入、人均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總產值和增加值平均增長率4個指標從不同角度衡量競爭力的動態變化過程。為避免異常值的影響,保證指標計算結果的平穩性,我們採取最近三年的資料來計算平均增長率

共享經濟下,農業經濟如何共享,總理力挺「共享經濟」,那農業能共享麼

何為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通過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或服務者,讓他們以較低的 提供產品或服務。對於供給方來說,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來獲得一定的金錢回報 對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擁有物品的所有權,而是通過租 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由於供給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是閒散或空餘的,而非專門...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執行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 家庭農場 農民合作社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 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

經濟指標有哪些,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

cpi ppi gdp 經濟指標有哪些 常用的巨集觀經濟指標有 1 消費者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 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 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2 生產者物價指數 producer price inde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