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0年的變化,中國60年的變化

2023-01-07 12:15:45 字數 4571 閱讀 8568

1樓:匿名使用者

科技超發達,任何物品都是全自動.........

2樓:匿名使用者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回到來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中, 30年來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季節,正是農村下谷種稻的季節,也是農民三夏大忙的季節。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

而現在在城裡,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楓涇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複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

30年前,由於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人們平時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種多樣,近途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公交車、私家車,出遠門地上有火車、汽車,天上有飛機,水路有輪船,可隨意挑選組合,使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們的娛樂方式非常單一。改革開放後,國家大力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發展。影視歌舞、讀書看報、琴棋書畫、花鳥蟲魚、上網衝浪、旅遊遠足、運動健身等這些過去屬於富人的娛樂專案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大大豐富了百姓的業餘生活。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國家醫療制度的改革,從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再到遍及城鄉的衛生服務體系,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得到較好的詮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成為可能。許多居民家庭沒有後顧之憂,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條件飛速提高,居民平時從細微之處開始的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有了較大改變。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滄桑鉅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中國60年的生活變化

中國六十年來的發展變化

3樓:99年行動總指揮

中國六十年gdp增長

中國60年來文化方面的變化

4樓:夏天地位

第一,在電影的所有權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國有資本到多元資本的轉變。

在新中國的前30年,中國的電影業成功的完成了從私營電影到國營電影的改制,從所有權上保障了電影事業一體化局面的形成。這為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帶來了體制的變化。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電影又從全部國有逐步轉變為多元資本的格局。

不僅有國有資本、而且有集體資本、私人資本,不僅有境內資本,而且有跨國資本等多種形式,這種所有權的變化必然會逐步的滲透到電影的生產和消費中。

第二,在管理體制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領導生產到**主導生產的轉變。

一個是領導,一個是指導,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是變化很大。從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主要是**直接領導生產。80年代起**按照市場規律指導電影生產的新體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要領導生產,這也是必然的,現在變了。

第三,在電影的國際國內語境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單一的全球化格局到全面的全球化格局的轉變。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國拒絕了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化的格局,鎖定了當時以蘇聯衛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主導的全球化格局。這也是當時歷史的必然。新中國電影在困難中艱難的起飛,取得了勝利。

同蘇聯決裂後,我們關起門來搞電影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文革時期走向了完全服務於階級鬥爭的格局,電影陷入了危機。80年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邁向的全球化格局開放,順應了今天經濟全球化時代電影發展的需求,融匯到了這樣一個浪潮中,在中間尋求自主的品格。

有了這三點背景,我們再來理解新中國60年電影文化的變遷可能就有了一些基本的鋪墊。

我覺得60年來,中國電影文化發生了下面幾點顯著的變遷。

第一,在影片的表達體制上,中國電影經歷了從冷戰時代以政治鬥爭為主導到後冷戰時代與生活幸福或者生活和諧為主導的轉變。

這種生活幸福或者是生活和諧可以包含以下內容:人性迴歸、倫理和睦、心理調整、風尚重建、個體和諧等內涵。

集中表現為從第3、4代導演到第5代導演創作的轉變,例如《紅色娘子軍》,五、六十年代背景下把我黨領導武裝鬥爭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那樣一個歷史合法化,合理化。從《黃土地》開始,創作風格,表達體制有了轉變,重新證明了地理環境、鄉土文化,民俗風尚的生活層面的東西,它的特殊重要性。

第二,在影片文化取向上,中國電影出現了從線性發展的事件性元素主導到事件性中的民族性元素的再度確認的轉變。

過去我們認定中國要消除或者是克服自己過去腐朽的,封建的傳統,要面向世界的先進性轉變。事件是先進的,過去的傳統的就是落後的,展示了這樣一個發展趨勢。《紅色娘子軍》《女籃5號》都顯示出了新的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取代舊時代的必然趨勢,促使了新中國電影確立了它獨立自主的品格。

從80年代開始,一批新的電影湧現,重新聲張過去被遺忘的或者被忽略的中華民族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時代的特殊重要性。像第5代導演的崛起在這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有意義的範本。

第三,在影片人物塑造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藝術典型化到藝術型別化的轉變。也就是說,前30年的影片無一例外的總是致力於塑造具有藝術典型性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過去我們的文學概論教科書,藝術概論教科書都對典型性做了高度的概括,那也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的電影奉獻了紅色娘子軍、何翠姑等形象,何翠姑是《小花》裡面劉曉慶扮演的角色,這些藝術典型在今天也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突出貢獻。

後30年的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發生了多樣化的美學選擇,不僅繼續塑造典型,像《牧馬人》,《芙蓉鎮》當中的人物等,而且更加努力的塑造觀眾喜聞樂見的個性化人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典型化仍然有它的價值,但是型別化的價值也開始凸顯,打破了傳統的電影美學觀念。例如馮小剛賀歲片中由葛優飾演的系列人物,這些為葛優量身訂做的人物,誠然大多屬於同一種型別,而非獨一無二的這一個。

但是這些型別人物同典型一樣贏得了大量的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美學需求,也體現了新中國電影獨特的貢獻。

第四,在電影美學效果上,中國電影顯示了從思想啟蒙性主導到感性娛樂型主導的轉變。

前30年的電影在美學效果上主要承擔了啟蒙群眾的任務,統一群眾思想,教育群眾,整合群眾。新中國電影可以說順利的完成了這樣一個任務,作為一個國家電影,它要承擔的任務。

後30年,我們的時代變了,我們的生活語境變了,社會對電影的要求也變了。後30年的電影有了一個新的任務,主要滿足公眾的休閒娛樂需求。在休閒娛樂需求中獲得啟蒙,獲得思想的啟迪,獲得情操的感染,提升等等。

第五,在電影的正規化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模組位移到型別互生的轉變。

模組位移我自己是這樣看的,中國電影最初是以上海為中心,體現了東部電影的格局。後來上海電影解體,它的隨便一部分到了香港,聚集為南部電影模組,一部分到了北京,以北京為中心,形成了北部電影模組。

新中國電影前30年主要是北部電影模組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主導的電影模式。這也是當時完成了它的歷史人物。到了新時期北部電影模組面臨著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的新任務,所以這時候有西部電影的崛起,以西安、廣西、成都為新的中心,第5代導演就是從這裡脫穎而出,走向世界。

從而有了西部電影模組。到了90年代,西部電影模組也衰落的,中國電影的模組位移格局解體了。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再也沒有固定的電影模組,而是有了型別化的轉變。

中國電影越來越向型別化前進,像愛情片、喜劇片、驚險片、動作片、歌舞片、戰爭片等等,按照這樣的型別劃分。

同時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三大型別:主旋律影片、商業片、藝術片。這三個型別最近幾年出現了很有特色的型別互生的趨勢,在一部影片裡這三種影片相互滲透,就是在一部影片裡三種型別相互滲透,相互擁有。

《集結號》是一個很重要的代表,《梅蘭芳》又繼續出來,同一部**裡,主旋律的思想性,藝術的審美價值,商業片的娛樂價值都整合在一起,滿足了公眾對藝術多樣化的,然而又是高度融匯的需求,體現了中國電影的影片能力,它的自主,本土的美學品格。這種型別互生可能是在好萊塢,在西方國家都很難看到的,但是在中國電影,它順應了中國電影的語境和需要,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有它的歷史必然性。

第六,在電影的知識型格局上,從更大層面的知識的構型上,中國電影發生了從時間進化型到空間共生型的轉變。

過去我們的電影都要假設一個時間的長度,從起點到重點的發展,今天的生活是不完滿的,有缺陷的,明天會發展,明天會美好,總要一個設定未來發展的時間。這是前30年電影的主導模式。

後30年的電影發生了一些變化,從時間的進化變化了空間的共生,越來越認識到中國是全球化當中的一個地方。體現了在全球性時代,中國人的生活處在全球流動的格局中,處在同外部的其他國家相互依存的格局中。大家是高度共生的,不是我取代你,你取代我,而是相互存在,相互平等,共同發展。

這樣一種在世共生型的電影文化,也是體現的中國電影人對電影,對自己生活體驗的一種獨特理解。

新中國成立60年有貢獻的人的故事

1 方誌敏 方誌敏參加起義領導,建立了 鐵紀律 的紅十軍 他還建立了 出其不意,出其不意,東攻西進,避實就虛 的十六字戰略要害。方誌敏在蘇區推行股份制 發行股份 發動礦山戰爭,把人民戰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推行對外開放的邊貿政策,形成了幾條對外開放的 通道 創辦列寧公園,建立了一批學校 文化,教育和...

如何正確看待新中國60年來的成就

經過新中國 60 年的建設,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過 7 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國並未擺脫不發達狀況。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然位居世界的後列 我國營養水平與亞洲中等國家 20 世紀 70 年代相近,接近於日本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水平...

用60年的變遷,體現衣食住行的變化

衣 從中山裝變成了涼爽的t恤衫 食 從簡單的中式菜變成了現在多樣化。住 從2層和1些簡單構造的房子變成了現在的摩天大樓行 從2條腿變成了4個輪子。現在飛機的普及 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一 近代民俗變遷的基本脈絡 近代民俗變遷是近代社會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近代社會轉型相始終。近代民俗變遷涉及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