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什麼構成,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2023-02-18 17:25:39 字數 6376 閱讀 4300

1樓: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像布一樣的、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1、行星:最基本的天體系統,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太陽系一共有九顆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恆星和星雲: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許多閃閃發光的星星,他們絕大多數是恆星,恆星就是象太陽一樣本身能發光發熱的星球。我們銀河系內就有1000多億顆恆星。

而恆星只是星系內部細緻結構的表現。

3、銀河系及河外星系:逐漸在越來越大的尺度上對宇宙的結構建立了立體的觀念。

4、星系團及暗物質

這就是我們對宇宙面貌的基本認識。

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宇宙由各種基本粒子構成。

3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是能量,時空,反物質,

4樓:黃草原上的狼

行星、恆星、星雲、銀河系及河外星系、星系團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宇宙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團構成,星系周圍是大團看不見的空蕩蕩的太空。每個星系又包含了數以十億計的恆星,構成這些恆星的物質是一些小得看不見的粒子。質子、中子和電子是最普通的粒子,它們通常以原子的形式結合在一起。

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構成,它叫做夸克。

許多年來,物理學家們試圖用單一的科學定理來解釋宇宙的運動,他們正向著「普適規則」方向進行研究。「普適規則」認為所有力中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相互作用力都是相互關聯的,並且指出所有亞原子微粒可能都是由一種基本粒子產生的。

擴充套件資料

宇宙未來:

根據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大**學說,我們的宇宙是大約150億年前由一個非常小的點**產生的,宇宙仍在膨脹。這一學說得到大量天文觀測的證實。

關於宇宙的未來,這一學說認為,如果宇宙總質量大於某一臨界質量,那麼宇宙的結構是球形的,並且總有一天會在引力作用下收縮;

如果宇宙總質量小於臨界質量,那麼宇宙的結構是馬鞍形的,宇宙內部的引力無法抵消宇宙膨脹的速度而使宇宙一直膨脹下去;如果宇宙總質量恰好等於臨界質量,那麼宇宙的結構是平坦的,宇宙也將像現在這樣一直膨脹下去。

6樓:孤獨的腳步聲

宇宙(universe)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綜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

宇宙根據大**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齡大約200億年。

它的組成和結構。 1、行星 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大行星。太陽系一共有八顆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還有60多顆衛星、為數眾多的小行星、難以計數的彗星和流星體等。他們都是離我們地球較近的,是人們瞭解的較多的天體。

那麼,除了這些以外,茫茫宇宙空間還有一些什麼呢? 2、恆星和星雲 晴夜,我們用肉眼可以看到許多閃閃發光的星星,他們絕大多數是恆星,恆星就是象太陽一樣本身能發光發熱的星球。我們銀河系內就有1000多億顆恆星。

恆星常常愛好"群居",有許多是"成雙成對"地緊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規律互相繞轉著,這稱為雙星。還有一些是3顆、4顆或更多顆恆星聚在一起,稱為聚星。假如是十顆以上,甚至成千上萬顆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團星,這就是星團。

銀河系裡就發現1000多個這樣的星團。 3、銀河系及河外星系 隨著測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們逐漸在越來越大的尺度上對宇宙的結構建立了立體的觀念。這裡第一個重要的發展,是認識了銀河。

它包含兩重含義,一是瞭解了銀河的形狀,二是認識了河外天體的存在。 4、 星系團 當我們把觀測的尺度再放大,宇宙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構成的"介質",而恆星只是星系內部細緻結構的表現。這樣,為了瞭解宇宙結構,需關心星系在空間的分佈規律。

5、大尺度結構 今天人們把10mpc以上的結構稱為宇宙的大尺度結構(目前觀測到的宇宙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觀測事實遠不是十分明確的。有趣的是,有跡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佈呈泡沫狀。

即有許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區,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纖維狀或片狀結構。這一層次的結構叫超星系團。它的典型尺度為幾十兆秒差距。

總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物質的基本單元,那麼星系的分佈狀況就是宇宙結構的表現。現在看來,直至50mpc的尺度為止,星系的分佈呈現有層次的結構。這就是我們對宇宙面貌的基本認識。

7樓:匿名使用者

李新洲的科普報告《我們生活在「果殼」中?--漫談宇宙的構成》

各位女士、先生及我的同行好朋友們,今天我要講的是「我們的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當然我首先要講講宇宙是什麼,這個問題看來很幼稚,無論中學生還是已經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經常會談論宇宙,但是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也不容易。記得上個星期《人民**》上有關於宇宙的介紹,宇宙:

當我們離開地球大氣層就是宇宙。這句話當然是錯誤的。那麼我們就從什麼是宇宙開始講起吧。

什麼是宇宙呢,先舉一個例子,就拿我前面的講臺來講,如果我們把鋒利的斧頭對這個講臺劈下去的話,這個講臺就一分為二了,如果再劈一刀的話,就是四分之一的講臺了,依此類推,1/16、1/32、1/64……,當劈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可能就不是木頭了,因為它的分子結構改變了。有人會說哪有那麼快的刀,確實是有的,這就是電子加速器,通過加速器可以讓我們認識物質的結構。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等組成的,最終我們可以看到夸克。

夸克有很多種,有u夸克、c夸克、d夸克等種類。這些東西大約在20多年前已經成型了,由此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所以,有些人認為我們對宇宙的瞭解已經差不多了。

90年代初,曾有人提出了科學終結的觀念(這當然是錯的),當時有一本書叫《科學的終結》,認為我們對科學已經很瞭解了,尤其是對物理學,都知道了,所以首先要終結它。真是這樣嗎?

剛才我們講的是從講壇到分子,現在我們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天空。天體的距離單位,1秒差距( pc ) = 3.085 ×1013 公里。

最近的恆星半人馬(比鄰星),距離是 1.31pc (4.22 ly.

)儘管星星離我們很遠,但我們還是再講下去,從行星到恆星,到星際雲,到星團,到星系到宇宙,距離越來越遠。

下面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什麼是宇宙?有一種說法「大氣層之外就是宇宙」,這個說法當然是錯的。

還有一種說法「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之和就是宇宙」,這個說法也錯。一個非常確切的說法,用英語來表述:「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the universe.

」。什麼意思,就是除了宇宙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講臺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也是宇宙的一部分。

如果你是一個物理學家,一個工程師,他聽到這句話,心裡一定很震動。因為宇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東西。我們研究任何東西,都有一個研究物件,我們是研究者,而宇宙包括任何東西,我作為宇宙的一部分去研究宇宙,就不能分主觀和客觀。

因此,這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還是一個哲學問題。

當年,我們觀測宇宙,要立足地球、胸懷環宇、放眼紅移,要看宇宙,就要看射出的光,看有什麼變化。我們來看這個幻燈片,中間是我們站的地方,我們看宇宙,看到的是過去,因為光在射過來的時候,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我們看的是宇宙的歷史。

看光要看紅移,什麼是紅移?大家坐火車,過去是蒸汽火車,通過火車發出的聲音,我們可以判斷火車是靠近我們還是遠離我們,靠近我們,就是藍移,遠離我們,就是紅移。觀察的結果是,在他們提出科學要終結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

這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科學沒有終結,它促使科學家去進一步研究宇宙。90年代中期美國人進行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時,這一結果被選中。2023年12月份,再評美國十大科技進展時,投票發現,科學最重大的進展是解釋如何說明宇宙在加速膨脹。

科學家發現宇宙所以會加速膨脹,並不是像標準模型所說的那樣,而是還有很多特殊的物質存在。宇宙在膨脹,但不代表我們是在宇宙的中心。另外一件事就是要證明宇宙在膨脹,在六十年代的時候,有兩位科學家:

robert wilson和arno penzias,他們不是宇宙學家也不是物理學家,他們只是在製造天線時,在天線除錯過程中發現有噪音,開始以為噪音是由鳥糞引起的,但是當他們擦淨鳥糞後,噪音仍存在。這就說明噪音不是來自於鳥糞,從而說明還有其他的物質存在,他們將這一發現發表在學術**上。他們的文章迅速發表了,從而引起了有關科學家的關注。

這項工作證明了宇宙在膨脹,而且是從一個小的區域中開始的,從而證明了大**的合理性。他們兩人也因此得到了諾貝爾獎。這個例子也說明了要想得諾貝爾獎,你就必須去做,有足夠的勤奮,你們才可能象他們一樣,獲得重大的科學成果。

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最後視介面,最後視介面與只能看到雲層的表面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雲層的表面也是看不到的,除非你坐飛機上去看。所以,最後視介面也看不到宇宙以前發生的事情。

宇宙在膨脹。科學家又放了一個衛星,為了紀念設計中去世的維爾金森,這個衛星被命名為維爾金森。通過衛星,我們發現一個危險的事實,宇宙物質的構成中,原子佔了4%,冷暗物質佔了23%,暗能量佔73%,而暗能量正是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原因所在。

這和我們原先了解的完全不一樣。大家知道,哥白尼的偉大在於,他告訴我們,地球並不存在於宇宙的中心。

現在我們發現的是,我們不僅不是存在宇宙的中心,而且構成我們的物質也不是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

通過friedman模型,我們把宇宙分為開宇宙、閉宇宙和振盪宇宙。開宇宙就是說宇宙是永遠會膨脹下去的。個結果就是宇宙會越來越冷,越來越大。

閉宇宙是宇宙膨脹到一定階段開始縮小,然後不斷膨脹、縮小。下面就講到宇宙的命運。如果像開宇宙那樣說的,就是永遠膨脹下去,如果像閉宇宙那樣講的,到一定時間開始收縮,就是大坍縮。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迴圈宇宙,這就要涉及到熵的概念,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熵,它是一個很抽象的物理概念。我先把這個問題扯開一些講,「我們吃飯為了什麼」?有人用學術的話講:

吃飯是為了獲得能量。對不對呢?沒有人反對吧?

還有太陽給我們溫暖,給我們能量,對嗎?其實這兩句話都是錯的。吃飯僅僅對生長期和需要長胖的人提供能量,陽光要是給我們能量的話,幾十年下來我們地球早就燒掉了,這兩個是重大的錯誤,在我們的科普書籍上經常出現的錯誤。

其實吃飯就是提供了負熵。熵是一個物理量?它表示一個混亂度,而負熵則是一個有序度。

因為我們吃進去的是大分子,排洩出去的小分子,他的量是不變的,身體得到的是負熵,所以身體就變的有序,而不是無序。所以不吃飯要死人,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太陽的問題就更難解釋了,因為白天太陽照在地球上給得是高能的光子,晚上地球輻射是低能的光子,能量是守恆的,因此地球有了負熵,所以地球就變得有序,從而欣欣向榮。

現在再講宇宙。宇宙在迴圈的過程因為熵的原因會變老,這是假迴圈,不是真迴圈。人體血液會迴圈,但是到了80歲,人還是會老,所以說這個是假迴圈。

要克服這個問題,就要講我們的時空的維數。自洽的弦理論認為,宇宙是10維甚至11維的,那麼為什麼看不到,就是因為有額外的維度。在2023年,造了一個很大的理論,叫做e k p y r o t i c 舞臺,在這個迴圈宇宙中,就沒有熵的問題。

應用態方程引數(w)小於-1提出了宇宙演化命運第三種可能­—big rip(大劈裂)。膨脹的驅動力是暗能量。過去科學家認為這種驅動力會慢慢減弱,或者至少保持穩定。

但根據w < -1,暗能量可能會越變越強。整個宇宙會伸展得越來越遠,直到我們再也看不到星星的光芒。最後,phantom能量(暗能量)將撕開一切約束系統,拆開使物質聚集在一起的電磁力。

最極端的情形是,280億年後發生「大劈裂」,而銀河系會在宇宙末日之前的6000萬年就毀滅。最先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是caldwell(卡德維爾),他說:「在最後一刻,就連原子核也會裂開。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50億年後,太陽一點一點膨脹變成紅巨星就把地球吞噬了。作為地球上最脆弱的人是最先毀滅的。當然有人認為是錯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錯的。

大劈裂是更遙遠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地球和太陽都已經不存在了。如果我們關心的不僅僅是我們地球、太陽、銀河系,而是整個宇宙,那麼可能會關心大劈裂的問題,這個大劈裂是通過數學算出來的。

最後我們來講結論,構成宇宙4%的是原子,23%的是冷暗物質,73%是暗能量。暗能量仍然是神秘的。儘管我們尚未完全瞭解宇宙,但它很完美。

動力學機制充滿著研究的樂趣,並且等待著測試,還將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會引起粒子物理、引力理論和宇宙學的革命。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文中宇宙的構成

這裡的宇宙構成是按照進化來劃分,第一宇宙進化到一定程度可以進化為第二宇宙,第二宇宙進化為第三宇宙以此類推;同時低一級宇宙支撐著高一級宇宙,如果底一級宇宙陷塌了,那麼高一級的也會跟著消失。比如第11宇宙的陷塌會導致第12和第13以上的宇宙消失。每進化一個高階宇宙就會誕生一個初級宇宙。

這裡的宇宙是有空間範圍的,當然在理論上是無限大的,但是有一定的限制。以後文中詳細交代。

宇宙和宇宙之間是相連的。比如第10宇宙、第11宇宙、第12宇宙,第10宇宙和第11宇宙相連,第11宇宙和和第12宇宙相連。但是第10宇宙和第12宇宙不相連,沒有直接關係只有間接的關係。

宇宙和宇宙之間有一個臨界點,只要能突破這個臨界點那麼就可以在兩個宇宙之間來往了。當然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不可逆轉性就是說只能由高階到低階。好比第12宇宙可以突破臨界點到達第11宇宙,但是第11宇宙即便是能突破臨界點也不能到達第12宇宙。

不過臨界點到現在還沒有人發現。

宇宙由什麼組成,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每當我們仰望夜空,看到數不清的星星,有時不禁會想,這就是宇宙嗎?宇宙就是由這些星星組成的嗎?今天,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和宇宙飛船等裝置,把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天體展現在大家眼前,有各種各樣美麗的天體,如星系 星雲 星團 恆星 行星 彗星 流星等等。人們可能會認為,就是這些天體組成了宇宙,其實我們所能看到...

脊柱由什麼構成

脊柱由26塊脊椎骨合成,即頸椎7塊 胸椎12塊 腰椎5塊 骶骨1塊 尾骨1塊,由於骶骨系由5塊,尾骨由4塊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塊組成,這樣眾多的脊椎骨,由於周圍有堅強的韌帶相連繫,能維持相當穩定,又因彼此之間有椎骨間關節相連,具有相當程度的活動,每個椎骨的活動範圍雖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動,範...

酸雨是由什麼構成的

酸雨由溶解在水中的氮氧化物 硫氧化物形成,其成分有硫酸 亞硫酸 硝酸。什麼叫酸雨?酸雨是指引空氣汙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認為大氣降水與二氧化碳氣體平衡時的酸度ph5.6為降水天然酸度,並將其作為判斷是否酸化的標準,當降水的ph低於5.6時,降水即稱為酸雨。降水為什麼會變酸呢?這主要是空中雲層吸收大...